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水稻的种类及其分布
2025-09-25 21:24:00 责编:小OO
文档
水稻的种类及其分布

水稻分类

籼稻和粳稻

籼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为直链淀粉。属中黏性。籼稻起源于亚热带,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期短,在无霜期长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壳成为籼米后,外观细长、透明度低。有的品种表皮发红,如中国江西出产的红米,煮熟后米饭较干、松。通常用于萝卜糕、米粉、炒饭。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链淀粉较少,低于15%。种植于温带和寒带地区,生长期长,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壳成为粳米后,外观圆短、透明(部分品种米粒有局部白粉质)。煮食特性介于糯米与籼米之间。用途为一般食米。

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区别在于对光照反应的不同。早、中稻对光照反应不敏感,在全年各个季节种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对短日照很敏感,严格要求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通过光照阶段,抽穗结实。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变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温光条件下分化形成的变异型。北方稻区的水稻属早稻或中稻。

水稻与陆稻

水稻种在水田,陆稻种在旱地。水陆稻形态上差异较小,生理上差异较大。水、陆稻均有通气组织,但陆稻种子发芽时需水较少,吸水力强,发芽较快;陆稻的茎叶保护组织发达,抗热性强;根系发达,根毛多,对水分减少的适应性强。陆稻可以旱种,也可水种,有些品种既可作陆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陆稻产量一般较低,陆稻逐渐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区只仑有少量陆稻栽培

非糯稻和糯稻

中国做主食的为非糯米,做糕点或酿酒用为糯米,两者主要区别在米粒粘性的强弱,糯稻粘性强,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强弱主要决定于淀粉结构,糯米的淀粉结构以支链淀粉为主,非糯稻则含直链淀粉多。当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变成蓝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红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强。

人工水稻

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学方法产出世界上首例的杂交水稻

我国的六个稻作区:

东北半湿润早熟单季稻作区 黑龙江流域以南、长城以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主栽品种以早粳和特早熟早粳为主。西北干旱单季稻作区 地处大兴安岭以西的北方大部地区,包括内蒙古西部、、宁夏、甘肃大部。品种主要是早熟早粳、中粳。华北半湿润单季稻作区 地处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东南部、山东、山西、河南大部、安徽和江苏淮河以北地区、陕西中北部、甘肃兰州以东地区。种植品种以粳稻为主。

西南湿润单季稻作区 地处我国中西部及高原地区,包括四川、湖南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青藏高原河谷地区。水稻垂直分布明显,低海拔以籼稻为主,高海拔以粳稻为主,中间地带籼粳混栽。长江流域湿润单双季稻作区 地处南岭以北、秦岭以南、包括江苏及安徽中南部、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盆地、陕西和河南的南部。早稻品种多是籼稻,中稻品种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以粳稻为主。华南湿润双季稻作区 南岭以南,包括云南西南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等省(区)。种植品种以籼稻为主,山区也种粳稻。

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

小麦的种类

按 播种季节 的不同可分为: 

1、冬小麦指当年秋季播种,翌年夏季收获的小麦。一般按产区将其分为北方冬小麦和南方冬小麦两大类。北方冬小麦白麦较多,多系半硬质,皮薄,含杂少,面筋质含量高,品质较好,因而出粉率较高,粉色好,其主要产区是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以及苏北、皖北等地,占我国小麦总产量的65%以上;南方冬小麦一般为红麦,质软,皮厚,面筋质的质量和数量都比北方冬小麦差,含杂也较多,特别是含荞子(草籽)多,因此,出粉率比北方冬小麦低,约占全国小麦产量的20%-25%。 

2、春小麦 指当年春季播种,秋季收获的小麦,主要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气候严寒的省区,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5%左右。此类小麦含有机杂质较多,一般为红麦,皮较厚,籽粒大,多系硬质,面筋质含量高,但品质不如北方冬小麦。 

根据冬小麦、春小麦的 皮色和粒质 的不同小麦又可分为以下6种: 

白色硬质小麦。种皮为白色、乳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达70%以上,硬质率达50%以上。 

白色软质小麦。种皮为白色、乳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达79%以上,软质率达50%以上。 

红色硬质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达70%以上,硬质率达50%以上。 

红色软质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达70%以上,软质率达50%以上。 

混合硬质小麦。种皮为红、白色小麦互混,硬质率达50%以上。 

混合软质小麦。种皮为红、白色小麦互混,软质率达50%以上。

小麦的分布

1.东北春麦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全区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和6.5%(各区小麦生产现状的描述,均取1980-1983 年统计数字的平均值),为春麦主要产区,其中黑龙江省为该区主产区。  

2.北部春麦区  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的伊盟及巴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并包括河北、陕西两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2.7%和1.2%,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20%左右。小麦亩产在全国各麦区最低,但不平衡。内蒙古巴、伊盟亩产150公斤左右,而河北张家口及陕西榆林地区则不到50公斤。  

3.西北春麦区  全区以甘肃及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小麦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1%和4.4%,单产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冬麦区,而居春麦区之首。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和宁夏、银川及中宁灌区,平均亩产可达250-300公斤左右。  

4.冬春麦区  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分别为全国的4.5%和3.8%左右。北疆以春麦为主,南疆以冬麦为主,麦田面积北疆为大。  

5.青藏春麦冬麦区  包括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均占全国的0.5%,其中以春麦为主。70年代中期起,藏南开始发展冬麦。藏南河谷地带及昌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全区小麦主产区。  

6.北部冬麦区  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麦田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8%以上及5.7%。小麦占全区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左右。  

7.黄淮冬麦区  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地区以外全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及51以上,为我国最主要麦区。通常麦田面积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5%以上。  

8.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山地区,东至海滨,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的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麦田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12%及14%以上,亩产在全国最高,江苏中部亩产达250余公斤。但亩产极不平衡,江西以及湖南南部亩产仅50余公斤,为我国小麦最不适宜种植区。  

9.西南冬麦区  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麦田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的12 %左右,其中以四川盆地面积最大,亩产和总产最高。  

10.华南冬麦区  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5省(区)及云南南部。麦田面积和总产只及全国的1.6%和0.8%(不包括省),小麦不是本区主要作物,历年面积极不稳定,且近年锐减。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