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平
一、教材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角的初步认识,整个课时将学生作为绝对主体,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调整、再验证、总结这么几个循环步骤来突破难点。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还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一个过程,学会如何探索未知领域。为了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说角、画角、认角、比角、数角几个教学环节,在解决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充分参与、亲身体会,让他们在猜测辩证中加深角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熟练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熟练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六、教学过程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创设一种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并适时的调动学生的激情,尤其是在出现有争议的问题时完全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来把错误的思考排除出去,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重点引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如合理的猜测、简介的排除等等。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认识,下面我们进行一节复习课,请同学们思考:在学习角的认识这节课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上课前10—15分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所以导入这个环节我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
〈二〉引导复习
1、认角
首先复习角的组成,想一想,一个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一个顶点两条边。重点强调两条边不能弯曲。
出示几个已经画好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哪些是角哪些不是并说出理由。(通过辨别角让学生加深角的认识以及锻炼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2、画角
想一想怎样画角?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角,角的大小方向任意,并写上角各部分名称。学生在作业纸上画一个角,教师巡视。找一名学生投影展示,说说自己画角方法。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画的角对不对。
展示错误画法和正确画法进行对比。(进一步感受角的画法。)
展示优秀作品和失败作品进行对比。(感受画角的技巧。)
教师进行板演示范。(规范画法加深印象)
3、比角
比较出这个同学画的这个角和三角板上的这个角一样大吗?(出示一位同学所画角和三角板)
看来角有大有小,(板书: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说给同桌听一听。(同桌交流)
先看一看再估计一下猜一猜哪个大(锻炼学生估计能力)
指名一位同学上前操作(不仅让学生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张开的角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演示:活动角大小,剪掉一块儿,角大小不变。
汇报板书: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直角
我们学习过一种特殊的角叫什么名字?
(1)在三角板上找出直角。
(2)画直角。
(3)比较直角的大小,课本上的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黑板上的直角比较。
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比一比的方法
a)角的顶点与直角的顶点对齐。
b)一条边与直角边对齐,看角的另一条边,在另一直角边的里面,这个角比直角小。
c)在直角边的外面,这个角比直角大。
(4)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
5、数角
出示一张已经画好的图形(共三张,层层递进进行对比)
(在数角过程中不仅要练习指导如何数角,对角的认识叶进一步加深,在几个图形对比中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和排除。)
(三)、综合练习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1、填空
(1)一个角有( )个顶点,( )条边。
(2)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有( )个直角。
(3)课桌面上有( )个角,这些角都是( )角。
()我们的红领巾上有( )个角。
2、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
3、判断:
⑴ 边越长,角就越大。 ( )
⑵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 )
⑶ 一个角只有两条边,一个顶点。 ( )
七、对本教学设计的自我分析
(一)、引导学生自主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在课的开始,我开门见山,直接出示了本节课的复习导读,让学生根据复习导读自主梳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看书,唤起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小组交流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角的知识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而在全班交流汇报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所有有关角的知识都进行了整理,形成了一棵知识树,至此,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脉络把握得清清楚楚。
(二)、知识树的运用在本节课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知识树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能让一部分不能把握住知识重点的学生很快的将知识体系构建起来。结合我们学校开展的知识树构建的活动,在这节课中,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本节课的知识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就对本单元的知识脉络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知识树在本节课知识网络的建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逐步形成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课后,我又进行了整理和反思,初步形成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小组互动,回忆再现旧知识——课堂交流,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专项练习,突破教学重难点——解决疑难,提炼升华,虽然教学模式只是雏形,有点幼稚,但这毕竟是自己努力的结晶。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