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八年级语文试题
2025-09-25 21:42:01 责编:小OO
文档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分值: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4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为我们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在《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感受百万大军锐不可dāng(      )的气势;在父亲蹒(      )跚的《背影》中品味那份深沉的爱;在《信客》风尘苦旅的职业生涯中,体验长途bá(    )涉的艰辛;游览规模hóng(     )大的《故宫博物院》......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发展现代农业尤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推进,都会事倍功半。

B、在“课内比较学”活动中,郭老师的课讲得惟妙惟肖,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

C、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D、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有学者认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将国学经典通俗化,有利于更多人研究、了解传统文化。

C.当前,青少年非常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汉语的规范化使用,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D.表现人性光辉的作品,魅力大多在于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而这种力量代表着社会的正能量。

4、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三峡》——《水经注疏》——郦道元——北魏

B.《答谢中书书》——《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

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5、按要求填空。(14分)

①银烛秋光冷画屏,                        。(杜牧《秋夕》)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郦道元《三峡》)

③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⑤ 白头吊古风霜里,                。(陈与义《登岳阳楼》)

⑥《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                     。

⑦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           ;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⑧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桥的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          。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6—8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              (4)思欲就亭止息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8.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两篇文章,回答9——11题  (共35分)

(一)逐  梦

                                   金红柳

    ①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伴随人的一生。梦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梦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

    ②关于梦,从古到今始终有一层神秘的色彩。大脑到底是如何形成那些无拘无束的梦呢?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从生理上看,人的睡眠总是处于有规律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交替之中,梦是快波睡眠的一种表现,人在此阶段,供给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增加,耗氧量也增多,这时不仅呼吸加快,心跳和血压也出现波动。这说明此时人虽处于睡眠状态,但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梦就发生在这“”之际。从心理上分析,就如古人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确,梦的内容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但梦决不都是日常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比如,梦见从山上掉下来,可能预示着害怕失败或者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但要记住梦是经过“伪装”的,现实只是梦形成的基础。

    ③梦,正是囤为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现实性”和“理想性”,广大文人志士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李白借用“忽复乘舟梦日边”,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南朝乐府《西洲曲》吟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感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游子的思乡之苦黯然销魂,也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甚至都感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④梦,它不仅让我们充满希望,更激发我们的斗志与追求。如今一个响亮的词汇——“”,正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  A  ,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B  ,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C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  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大平”。

    ⑤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的向往!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世界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

9.仔细阅读文段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梦形成的原因。(3分)

                                                                              

    10.文段②为了说明梦的形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列举出两种即可)并选择一种说明其作用。(4分)

                                                                              

    11.文段③中画横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分)

                                                                              

12.“悲壮与豪迈”“浩然之气”“使命与责任”“一腔情怀”四个短语,是从文段④中抽出来的。请根据文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4分)

A              B              C              D            

    13.文中说“广大文人志士更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请仿照文段③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补写一例(补写的句子中不得再引用文中已出现的诗词句)。(3分)

(二)枯  竹

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

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

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春日里,我在竹林里咔嚓咔嚓地掰断少年般稚嫩的春笋,拿回家,母亲的巧手把它变成一盘鲜嫩的笋丝炒肉,令人食欲大增;燥热的夏日里,竹林间声声蝉唱送来阵阵清凉,我和一帮小伙伴举着小竹竿到竹林里捕蝉。秋日里,竹林里秋虫啁啾着告诉我它们的童年故事;冬天下雨的夜里,雨打竹叶发出清脆悦耳的沙沙声,像一首摇篮曲,伴我进入温暖的梦乡……悠悠岁月里回首,一株株绿竹在我的童年里摇摇曳曳,每一片竹叶,都依附着一件难忘的童年趣事。

④面前的这株枯竹,枝干枯黄,一身萧索,在踌躇满志、正值青春的众竹面前,是那么惹眼,禁不住引我遐思连连——我仿佛见到了它的前身: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宁静的夏夜它与清风交谈,与明月对望,它聆听夏蝉的歌唱,它知悉秋虫的心事,它也团结土壤,与寒风对抗。

⑤这株枯竹,也引发我对它后世的遐想:它化身为一支笛、一管箫,啸啸天籁游走于天地苍穹间;它是“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煮茶吟诗的高雅;它是竹篱上爬满牵牛花的田园;它是竹篮采野花、摘野菜的诗意;又或,它走进寻常百姓家,化身竹筷为烟火,化身竹竿为晾衣;再或,它成为农家灶膛里的柴火,化为一缕缕温暖的炊烟……

⑥它是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它是朱熹,“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它是刘禹锡,“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⑦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

⑧…………

14、这篇散文以        为线索,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3分)

15、从全文看,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3分)

16、下面诗句是从第⑥段中抽取出来的,依据文意,在下面横线处选择还原,只填选项字母。(3分)

A.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B.雪压不倒,风吹不折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还原:它是王维,“      。”它是苏轼,“        。”它是郑板桥,“        。”

17、根据要求,品析下面两个句子。(5分)

(1)枯竹,仿佛是走过盛年、走过无数人生风雨的垂暮老人,它不是走向生命的终结,而是走向了更高远的生命。(请结合第⑤段,说说句中加点的“更高远的生命” 是从哪两方面来表现的?(2分)

(2)某个雨后的春日早晨,它憨憨地从土里钻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大千世界,抖落身上的旧盔甲,用力拔长。(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3分)

18、文章的结尾部分已被省去,如果用以下两种结尾,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结合抒情方式说明理由。(5分)

A.冬寒时节,一株不期而遇的枯竹,引起我遐思无限,给我融融的暖意。

B.枯竹,我要大声赞美你,你在我心中是永不枯萎的长青竹!

我选择              (填字母),理由是:                                                           

  四、写作(50分)

 19、 有人说:“走着走着,我们就长大了。是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走在路上,我们欣赏春夏秋冬;走在路上,我们辨别美丑;走在路上,我们品味酸甜苦辣;走在路上,我们抒发喜怒哀乐……请以“走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语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戏剧外)

            ②不得照搬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地名、校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