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1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答案解析
2025-09-25 21:44:20 责编:小OO
文档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当地森林茂密,但是,岛上1 000多座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丘上却只长草不长树,形成草堆。每年热季,“草堆”干枯,转为褐色,犹如一排排巧克力摆放在大地上。“巧克力山”的称谓由此而来。下图示意保和岛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据此完成1~2题。

                

1.从大尺度来看,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2.“巧克力山”只长草不长树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层太薄    B.气温太高

C.降水太多    D.海拔太低

土壤种子库是指土壤内部及其表面具有生命力的种子总和,来源于地表植被,植物群落对土壤种子库的组成及空间分布有着直接影响。下图示意川西山区采集到的5个自然边坡土壤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图中坡位是指坡面所处的地貌部位。据此完成3~4题。

3.研究发现同一边坡下坡位的种子库密度普遍高于中、上坡位,其原因有(  )

①下坡位土壤含水量、养分相对较高 ②下坡位光照充足,空气流通性好 ③下坡位植被发育相对较好,繁殖能力较强 ④种子传播后被流水冲刷到下坡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推测图中戊地与其他四地种子库密度分布坡位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

A.放牧导致中、下坡位植被退化

B.人类对下坡位植被保护好

C.退耕还林使上坡位植被丰富

D.城市建设导致中、下坡位植被退化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湖泊沼泽地(  )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6.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温带雨林是地球上中纬度高雨量地区的针叶树或阔叶树森林。充沛的降水是雨林生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温带雨林在不少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最小的州,在岛的西部多雨区,年降水量在2 000~3 600毫米,发育着世界最完整且未被破坏的原始温带雨林,树种以桉树和山毛榉为主。下图为塔斯马尼亚岛示意图。根据材料完成 7~9题。

7.温带雨林多分布在该岛西部的原因是(  )

A.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B.西南风从海洋带来水汽

C.位于西北风迎风坡,降水多

D.距海近,受海洋影响强烈

8.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  )

A.生物多样性丰富    B.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破坏后难以恢复    D.植物空间竞争激烈

9.塔斯马尼亚岛温带雨林区(  )

A.生长有古老树种

B.树木普遍粗壮矮小

C.以针叶林为主

D.枝繁叶茂树种丰富

位于四川西部的杂谷脑河流域海拔在1 326~5 922米,境内峰峦重叠,山高坡陡,沟谷狭窄,气候、植被和外力作用垂直差异显著。流域内植被保护较好,径流量具有“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较小”的自然特征。下表示意该流域植被类型及景观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10~12题。

分布范围植被类型及景观
1 900 m以下的峡谷

旱生灌丛、草被
1 900~2 400 m

灌木、夏绿针阔混交林
2 400~3 000 m

夏绿针阔混交林
3 000~3 900 m

针叶林
3 900~4 500 m

高山草甸
4 500~5 000 m

寒漠低等植被
5 000 m以上

冰雪带
10.与1 900米以下的峡谷相比较,1 900~2 400米范围(  )

A.降水量小    B.气温高

C.植被覆盖率低    D.土壤湿度大

11.推测杂谷脑河流域地表风蚀作用最显著的范围是(  )

A.1 900米以下的峡谷    B.1 900~2 400米

C.2 400~3 000米    D.3 000~3 900米

12.杂谷脑河补给类型中,补给量季节变化较大、年际变化较小的是(  )

A.冰雪融水    B.雨水

C.湖泊水    D.地下水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末至2020年初,全球有两大自然灾害让人揪心,一是澳大利亚的超大火灾,导致10亿多生物死亡;二是东非的沙漠蝗虫引发的蝗灾,导致多个国家和地区共26万多公顷受灾,多个国家和地区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沙漠蝗虫喜温暖干燥,湿度10%~20%的土壤最适合其产卵,雌蝗一生(大约3个月)可产卵200~1 000粒,虫卵最长可存活十年,一旦条件合适,蝗灾就会爆发,蝗虫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

研究发现,这两大自然灾害与印度洋偶极现象密切相关。印度洋偶极子是一种海温异常状态,它由印度洋两个区域(可能是单极,或双极)的海面温度差定义,西极在西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东极在印度尼西亚南部的东印度洋。当西极的海面温度和东极相同时,就属正常现象;当西极的海面温度比东极高时,就叫作正偶极;当西极的海面温度比东极低时,就叫作负偶极(如图)。印度洋偶极会导致正常风向改变,深刻地影响着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的气温和降水。

(1)指出引发东非和澳大利亚灾害的印度洋偶极现象需要的条件,并绘制此时印度洋偶极环流示意图。

(2)简述印度洋偶极引发东非地区蝗灾的过程。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澳大利亚火灾对整个地球环境的不利影响。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冰川进退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被视作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冈底斯山横贯自治区西南部,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东西延伸长约1 600千米,东段宽于西段。平均海拔约6 000米,地势西高东低,山体陡峭,是印度洋水系与高原内流水系的重要分水岭。下图示意2015—2016年冈底斯山不同面积等级的冰川数量和面积。

(1)描述冈底斯山2015—2016年冰川数量和面积特征。

(2)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分析冈底斯山雪线较高的原因。

(3)推测近年来冈底斯山面积<0.1千米2的冰川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4)据实际观测,西段冰川变化较东段慢。依据材料及有关知识,试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

1~2.1.B 2.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保和岛位于菲律宾中部,当地森林茂密”且结合图中降水量可知,该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季雨林,所以,从大尺度来看,保和岛的植被类型是热带季雨林,B正确。第2题,位于菲律宾中部的保和岛,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6—9月且多暴雨;40~120米小山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强烈,土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所以高度在40~120米的石灰岩小山上只长草不长树的原因是土层过薄,树木难生长,A正确。气温太高,降水太多,利于树木生长,B、C错误。40~120米的小山,海拔比较低,利于树木生长,D错误。

3~4.3.D 4.A 解析 第3题,下坡位土壤蒸发较小,土壤含水量、养分相对较高,所以植被发育相对较好,繁殖能力较强,所以土壤种子库密度较高;此外种子传播后被流水冲刷到下坡位堆积也会导致下坡位土壤种子库密度较高;而在同一边坡,海拔越高,植被覆盖率越小(自然状态下),光照越充足,空气流动性越好。第4题,戊坡上、中、下坡位种子库密度都明显较小,尤其是中、下坡位异常严重,应该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所致,结合该区域位置是川西高原,畜牧业发达,放牧所致的可能性更大。川西地区人口密度较小,城市建设首先选择地形平坦的谷地或平原。综上所述B、C、D错误,故选A。

5~6.5.C 6.A 解析 第5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乙处厚度为2.5~3.0,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第6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

7~9.7.C 8.B 9.A 解析 第7题,根据图中的纬度位置,可判断出该岛位于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盛行西北风。结合图中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岛中部地区地势相对较高,西部位于西北风的山地迎风坡,降水多,C正确。该岛的东部有暖流经过,A错误。该岛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为西北风,B错误。该岛东、西部距海均较近,D错误。第8题,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不如热带雨林热量充足,生物多样性不如热带雨林丰富,A错误。温带雨林地区因气温较热带雨林地区低,微生物分解速度相对较慢,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正确。因土壤较热带雨林肥沃,因此破坏后较热带雨林易恢复,C错误。温带雨林生物种类较热带雨林少,因此植物空间竞争没有热带雨林激烈,D错误。第9题,由材料“发育着世界最完整且未被破坏的原始温带雨林”可推测出,塔斯马尼亚岛温带雨林区生长有古老树种,A正确。由材料“温带雨林在不少方面与热带雨林相似,例如都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可知,树木普遍粗壮矮小说法错误,B错误。由材料“树种以桉树和山毛榉为主”可知,并不以针叶林为主,且树种相对较少,C、D错误。

10~12.10.D 11.A 12.A 解析 第10题,结合材料可知,1 900~2 400米是灌木、夏绿针阔混交林,植被覆盖率高,1 900米以下的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覆盖高说明了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大,因此D正确,A、C错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B错误。第11题,地面摩擦力越小,风蚀作用越强。从材料中可看出从1 900~3 900米均是森林覆盖,因此植被覆盖率高,地面摩擦力大,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强,风蚀作用弱,可排除B、C、D;海拔1 900米以下的峡谷是旱生灌丛、草被,植被覆盖率低,植被较为矮小,对风力的阻挡作用弱,风蚀作用强,A正确。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当地的海拔高,有冰雪带,在夏季气温高时冰雪融化,冰雪带冬季封冻,年际变化小,季节变化大,因此A正确;当地地处季风气候区,雨水补给主要在夏秋季,季节变化大;但季风气候不稳定,年际变化大,B错误;湖泊在枯水期补给河流,但该地湖泊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因此年际变化大,C错误;地下水是最稳定的补给水源,因此季节和年际变化小,D错误。

13.答案 (1)印度洋西侧海面温度明显高于东侧。绘图如下所示(印度洋东西两侧大气环流呈顺时针方向)。

(2)印度洋正偶极发生后,东非高原降水增多:降水有助于植物生长,并为沙漠蝗虫产卵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沙漠蝗虫数量剧增;沙漠蝗虫趋水喜洼,由干旱区向低湿地迁徙聚集,而非洲低湿地正是其主要农业区和牧业区,农牧业损失巨大,因此形成蝗灾。

(3)森林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的减少会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增强全球的温室效应;烧死众多生物,减少地球生物多样性;燃烧的灰尘随大气环流飘浮至其他区域,加剧全球环境污染;森林燃烧破坏了原有的大气环流,引发地球极端天气现象。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东非发生的是蝗灾,澳大利亚发生的是火灾,这两大自然灾害与印度洋偶极现象密切相关。印度洋偶极是一种海温异常状态,东非印度洋西侧海面温度明显高于东侧,由于海面冷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西侧海面气温高,大气受热膨胀,垂直方向上产生上升气流,东侧海面气温低,大气受冷收缩,垂直方向上产生下沉气流,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差,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在印度洋东侧和西侧间形成热力环流,印度洋东西两侧大气环流呈顺时针方向。第(2)题,据材料可知,这两种灾害都和印度洋的偶极现象有关,当印度洋正偶极发生后,印度洋西侧异常高温,盛行上升流,比正常年份降水多,使东非高原降水增多,降水有助于植物生长,土壤湿度适宜,为沙漠蝗虫产卵、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蝗虫产卵量大,虫卵存活的时间长,沙漠蝗虫数量剧增,沙漠蝗虫趋水喜洼,一旦降水增多,蝗虫就会爆发,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而非洲低湿地正是其主要农业区和牧业区,蝗虫对庄稼、草类植被的破坏速度惊人,经济损失巨大,形成蝗灾。第(3)题,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澳大利亚发生森林大火,烧毁树木、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森林的减少同时会减少对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吸收,温室效应增强,使全球变暖加剧,森林大火会烧死大量生物,使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破坏生态平衡。燃烧的灰尘随大气环流飘浮至其他区域,加剧全球的环境污染,森林燃烧使气温异常,破坏了原有的大气环流,引发地球极端天气现象和旱涝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14.答案 (1)面积以介于0.1~5千米2的冰川为主,数量以<0.5千米2的冰川为主,以小冰川为主。(①面积等级越高的冰川,数量越少;②面积等级<0.5千米2的冰川,占绝大多数;③面积等级0.1~5千米2的冰川,占冰川总面积比重最高。)

(2)①海拔更高,高差更突出;②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降水较少;③山体陡峭,地形破碎(积雪容易下滑消融);④(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热强,最热0 ℃等温线分布较高。

(3)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理由:冈底斯山以小冰川为主(面积较小冰川数量多、基数大,分布面积广);全球气候变暖,小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更敏感(环境温度变化对小型冰川影响更大),0.1~1千米2冰川退缩强烈,面积缩小或分化为<0.1千米2。

(4)西段受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居于高原腹地或深居高原内部),降水较少,且山体较窄,雪线以上面积较小(冰川积累较少);地势较高,能维持低温条件,退缩较慢。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描述即可,注意描述不同面积等级的冰川其数量和面积的特点以及随着面积等级的变化其数量的变化特点。读图可知,冰川面积以介于0.1~5千米2的冰川为主,数量以小于0.5千米2的冰川为主,故冈底斯山以小冰川为主;随着冰川面积等级的提高,冰川数量减少;面积等级小于0.5千米2的冰川占绝大多数;面积等级0.1~5千米2的冰川,占冰川总面积比重最高。第(2)题,该题可从海拔、降水、坡度、气温等方面分析作答。首先,冈底斯山平均海拔约6 000米,相比于同纬度而言,冈底斯山海拔更高,高差更突出;其次,根据材料可知,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大致平行,但喜马拉雅山位于冈底斯山的西南侧,受喜马拉雅山的阻挡,冈底斯山降水较少,雪线更高;再次,根据材料可知,冈底斯山山体陡峭,因此坡度大,积雪容易下滑消融,所以雪线较高;最后,冈底斯山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热强,最热0 ℃等温线分布较高,所以雪线高。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冰川的进退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而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气温较高,会影响冈底斯山的冰川面积和数量的变化。据(1)题分析可知,冈底斯山以小冰川为主,面积小于0.1千米2的冰川数量最多,面积在0.1~1千米2的小型冰川数量次之,但面积较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面积等级较小的冰川对气候变化更敏感,0.1~1千米2的小型冰川退缩强烈,面积缩小或分化为面积等级小于0.1千米2的冰川,所以面积等级小于0.1千米2的冰川数量将增多,分布范围扩大。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冈底斯山地势西高东低,山体陡峭,因此西段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较小,冰川退缩较慢。其次,西端居于高原腹地,降水稀少,同时山体陡峭,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体面积减小,所以冰川的积累较少,所以西端冰川变化较东段更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