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题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2025-09-25 21:43:37 责编:小OO
文档
题(咏)画抒怀诗——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

题画诗,是指画家本人或鉴赏者根据绘画的内容所感而作之诗,即赏画者对绘画题材、内容、思想的评定,是对作品格调的艺术总结。狭义的题画诗就是把诗题在画面上,是绘画章法的一部分;广义的题画诗,是品评画作之诗(咏画诗)和题于画面之诗的统称。

[规律总结]

常见

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题、丹青、画家名号、画作名称等字眼。

常见

意象

根据画作内容而定,属于诗画互补的审美意象。

①山水画题画诗中所绘之景。

②人物画题画诗中所画之人。

③花鸟画题画诗所状之物。

常见

情感

①抒发作者对意象的赞美。

②对画作技艺的品判。

③对画面意境的咏叹。

④借画表心志、寄感慨。

常见

技法

①化静为动。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②变无为有。题画诗不仅写画面上有的景物,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

③借题发挥。大部分的题画诗还是作者借题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

④虚实结合。诗人善于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优美深邃的意境。

链接教材《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墨梅》(王冕)

 [链接高考]

1.(2019·北京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 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 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解析:选C “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分析错误。第一首诗提及桃李是为了衬托出梅花的风韵之美,不是“对比”;且第二首诗并未提及桃花、李花。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解析:选A B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一首诗的后两句。意思是纵使将纯白的梅花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这是夸赞梅花的气质和风韵,而不是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C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前两句。前一句把美人之面与高洁的梅花融合在一起,衬出梅花的意态。后一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自画师生花之笔。这是突出画师画技的高超,而不是“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D项,选项对应的是第二首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说画师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而不求颜色一致。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总体而言,第二首诗是通过赞美画师的高超技艺来写梅花的,与“艺术来源于生活”无关。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解析:第一首诗赞美梅花虽然被画成黑色,但梅花“清姝”的气质和风韵立现。第二首诗说画师将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神韵而不拘泥于梅花的外在颜色,尤其“意足不求颜色似”道破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的境界。

参: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读懂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杜 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①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同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

舟人渔子入浦叙,山木尽亚②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

焉得并州③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注] ①方壶:神话中的东海神山,这里泛指高山,并非实指。②亚:通“压”,俯偃低垂。③并州:地名。唐朝时期的河东道,即今山西太原,当地制造的剪刀非常有名,有所谓“并州剪”。相传晋索靖观赏顾恺之画,倾倒欲绝,不禁赞叹:“恨不带并州快剪刀来,剪松江半幅练纹归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前四句先不谈画,而是写王宰不愿受时间的催迫而仓促作画,“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诗人极力赞扬王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B.“赤岸水与银河通”写赤岸水仿佛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这里形容水势的壮美,与上面描绘山势的雄奇相呼应。

C.“舟人”两句写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急急驶向岸边躲避,山上树木被掀起洪涛巨浪的暴风吹得低垂俯偃。诗人着重渲染风猛、浪高、水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神韵飞动。

D.“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这两句诗人高度评价王宰山水图在构图布局和透视比例等方面运用了旷古未有的技巧,在一尺见方的画作上绘出了万里江山景象,精炼地概括了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美学特色。

解析:选D “咫尺”只是表示画面小,但并不一定是“一尺见方”

(2)请赏析本诗最后两句。(6分)

参:诗的最后两句意为:不知从哪里弄来锋利的剪刀,把吴淞江水也剪来了。(2分)

这里运用典故,诗人以索靖自比,将王宰的画和顾恺之的画相提并论,(2分)一方面赞美了王宰的画逼真传神,另一方面惊叹于昆仑方壶图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写得含蓄简练,精绝无比。(2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