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知识归纳
2025-09-25 21:41:29 责编:小OO
文档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知识一本通

笔者按: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拥有灿烂的诗歌文化。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散曲、当代流行歌曲……中华民族沿着诗歌的足迹从远古一步步走来,诗歌涵养了一代代的中国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高考中,诗歌鉴赏属于必考内容有它无可辩说的理由。但是,具有诗歌传统的新生代中国人,很多却是读不懂中国的诗歌。2012年的广东高考,很多考生就读不懂诗歌中的“生意”,求学的机遇也多因这几分失之交臂。笔者有感于学生面对诗歌鉴赏练习时抓耳挠腮的苦恼,有感于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本又一本的教辅资料,决意整理一些资料,使学生们学习诗歌不再找不着北。对高考诗歌专题学生要弄清楚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目的就是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快地走进诗词王国,感受其中的快乐。整理的资料大多来自网络,也将这些资料回归到网络。是为记。

一、古典诗歌题材类型

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精练,倍受人们喜爱。在高考中,它是必考的内容。在此,我们总结了古典诗歌常见的几类题材,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一)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而即景抒情诗,就是面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而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诗歌。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寄情于景;常运用白描、衬托。

3.分析重点:抓住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5.即景抒情诗的主题:

①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向往自由

②羁旅愁思: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理想的幻灭

③表达爱情、闺怨、乡愁、惜春、伤春、闲适等。

(二)咏物诗

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1.题目特征: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或体现诗人的闲情逸致;或表达诗人的宛转思绪;或抒发诗人对美好事物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3.写法上往往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4.分析角度:抓住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向。

(三)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情感,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称颂、仰慕英雄,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鉴赏方法:

①弄清史实、典故;②体会意图、感情;③品味技巧手法。

(四)边塞战争诗

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①塑造守边将士的英雄形象,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以大义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者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③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对故乡、亲人或心上人的思念,控诉战争痛苦,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久居边关的乡愁;山河沦丧的痛苦;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把握时代的特征。

(五)羁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1.基本主题: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2.写作技法: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3.鉴赏方法: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六)送别(思乡)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借助山水景物表达离愁别绪,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它常常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表达依依不舍,或表达别后的思念。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3.风格: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七)酬赠诗

酬赠诗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古代文人以诗交友应酬,以诗言志,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

如张籍《节妇吟》看似是属于爱情题材的诗歌,它表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借女性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拉拢、收买的决心,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近试上张籍水部》中,作者借新婚女子见公婆前与丈夫的对话的微妙心理,来表达新妇对临近见公婆的忐忑不安。其时,作者朱庆余临近科举考试,虽然已为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诗歌是否能够迎合主考官们的口味,所以只好向主考官张籍请教,淋淋尽致地刻画了举子们干谒时的紧张心态。

1.形式标志:分为“赠诗”和“酬诗”。

2.基本主题: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深厚的友谊,或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或表明对未来的担忧等等。

3.艺术手法: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酬诗常常和赠诗的韵。

4.鉴赏方法:先弄清是“赠诗”还是“酬诗”,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尤其是通过诗歌后面的注释,把握好诗歌表面和深层的含义。然后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附:四字结构概诗情

思家之诗:离家日久,思乡情深,有家难回,归家无期,盼望团圆,孤独寂寞,烦闷无奈。

思人之诗:离别日久,渴望团圆,时间特定,某地,久望无人,孤独寂寞,望眼欲穿。

送别之诗:离愁之浓,相思之继,关心之切,友情之深,孤独寂寞,感慨深沉。

爱国之诗:收复中原,知音难觅,渴望战场,韶华已逝,岁月磋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

遭遇之诗:人生无常,人生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旷达豪放,沉郁悲怆。

贬谪之诗:昔景优美,今景凄凉,沧桑悲痛,离景情伤,来日无望,人生无常。

闲赋之诗:闲适平淡,内心愤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不愿合污。

隐逸之诗:风景优美,风俗朴厚,尘世庸俗,内心惆怅,归隐心切,官场黑暗。

二、诗歌鉴赏的基本术语

(一)基本术语

1.诗歌派别特点——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表达方式有:抒情、描写、议论、叙述(说明)。

其中,间接抒情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可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虚实、明暗、动静、点面、远近、工笔与白描(繁简)、绘形、绘声、绘色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乐与哀、抑和扬)、对比、比兴、想象/联想、用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4.语言特点有: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飘逸、质朴、明快、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哀怨、凄婉等。

①各种诗风的代表——雄浑悲壮:屈原;豪放磅礴:曹操;自然清新:谢灵运;恬淡明快: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雄壮豪迈:王昌龄;清新飘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平白晓畅:白居易;隽永:李煜、刘禹锡;旷达俊爽:杜牧;内涵深邃:李商隐;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②诗歌类型语言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5.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设问、反复等(现代文中还有排比)。

6.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8.结构技巧:照应、铺垫、层层深入等

(二)诗歌常见意象的涵义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长亭;酒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亮;鸿雁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梧桐;芭蕉;流水(如愁丝那般);猿猴;杜鹃鸟;斜阳(夕阳、落日)

4.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牡丹;黍离(表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冰雪、草木;鸿鹄

5.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红豆;莲(与“怜”音同);连理枝、比翼鸟

6.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投笔;长城;楼兰(代指边境之敌);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请缨(喻杀敌报国);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五柳;东篱;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三)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傲视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三、诗歌鉴赏应考的方法及其表述

1.高考考题设置的情况

目前,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点有二: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鉴赏题普遍设置两个小题。从全国各地的高考考题来看,总的来说名家名篇不再一枝独秀,即使选自名家也不大会选名篇;以绝句为主,以唐宋为主的局面不会改观;写景抒情诗依然独领风骚;以点带面考查;对比鉴赏不可忽视。

2.古诗鉴赏的基本流程

做诗歌鉴赏题时,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诗歌,一时不能完全理解的,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作品加以分析。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如南唐后主李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分析诗题中的人和事。逐字解说诗句,理解诗的大意。诗最后两句一般是运用议论、抒情,是诗的主旨和意境所在。诗题、描述、议论、抒情一致。

正确的诗歌鉴赏流程: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指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物、景、事);意境是诗的画面,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1.解诗:诗题(判断诗歌题材内容、情感基调、)、作者注释(利用作者生平经历和题干的提示判断情感倾向、风格)、诗词本身(抓意象、情语;分句、片理解内容,把握意境)。

2.解题:分析问题,明确问点,揣摩命题者意图及答题指向。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分析手法特点。

3.答题:分层回答,不忘主旨。切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鉴赏程式一: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鉴赏程式二:①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志”和“情”?②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景”“物”?③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景”“物”,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炼字题:①表明自己的看法;②联系该字前后的词语或者整首诗解释这个字;③体会表达这个字展现的客观情景特点或作者的主观情感;④这个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或有什么效果。

诗句含义理解题:一般问的形式是“含义是什么”、“寓意是什么”、“蕴涵着什么”,①结合全诗分析诗句的表层含义;②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考虑);③分析它的表达技巧及表达效果。

鉴赏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题:①找出诗歌中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形象)、物、景(意象);②从意象本身特点和前后词句中体会意境。

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题:①阐明自己的看法;②找出诗歌中有特征性的词句;③按一定角度和指向概括陈述。④从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想象描写题:应抓住主要意象、动词和形容词来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行恰当地描写。

问手法:本诗描写景物综合运用了哪些手法,在诗中用什么比(拟)什么;先虚写什么,后实写什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地写出了怎样的愿望,从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问结构:诗句在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如何围绕某句或字(在诗题里或开头语句里)展开的。(线索题)

问观点态度:①词语的感情色彩(从褒贬触摸作者态度,从冷暖感悟作者的悲喜);②从题材分析诗词表达的情感;③从写作背景及作者信息把握写作目的;④从内容转换把握整诗的感情脉络。

四、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例析

1、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简析:“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简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古人炼字妙用的理解阐释。作者用一个“闹”字,不仅让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分析尾联的修辞效果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简析:“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辞格的运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伤痛,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情怀。

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例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漫成一绝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美景。

简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蜷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笼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简析:(1)修辞方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9、概括评价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例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试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这首诗。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一二两句写景:天空中有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日光,地上有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10.评价观点态度:阐明看法+找出诗歌中有特征性的词句+按一定角度和指向概括陈述+从中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例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