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含答案
2025-09-25 21:42:32 责编:小OO
文档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

 注意事项:

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相应位置,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特别要注意所涂答案与题号一致;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答题卡以外的地方答题无效。

一、语言知识运用(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酝酿(liàng)     黄晕(yùn)       觅食(mì)          花枝招展(zī)

B、棱镜(líng)      粗犷(guǎng)     信服(xìng)        咄咄逼人(duō)

C、卖弄(long)      菜畦(wā)        莅临(lì)          披蓑戴笠(suō)

D、花苞(bāo)       霎时(shà)       窠巢(kē)          花团锦簇(c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     (      )

A、伫蓄    分岐    冷冽    繁花嫩叶      B、奥密     渊搏     搓捻    呼朋引伴

C、高邈    絮叨    憔悴    人声鼎沸      D、锡铂     倜傥     蝉蜕    不求胜解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运动会开幕式上,七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举着花枝招展的彩旗,精神抖擞地走过台。

B、电影《长津湖》让全国亿万观众为之震撼,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也油然而生。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办事情总是井井有条,回答问题总是咄咄逼人,他的身上充满了自信力和正能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我和我的父辈》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再现了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B、随着从北京到的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使北京至乌鲁木齐的公路里程缩短了近1300公里。

C、成都教育局举行世界环境日教育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

D、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等危害社会。

5、请根据下面的语境,按照要求补写恰当的语句。要求语意连贯,表达通顺。(4 分)

“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与此相关的还有很多。如称对方母亲用“令堂”,①                         ,                         等(再补写两个例子)。为什么加上一个“令”字就是对人表示尊敬呢?②                             。

6、主题班会上,有同学在演讲中说出下面的读书心语,请你也顺着她的句子写两句。(4分)

书像春风,吹开了我智慧的花苞; ①            , ②                  。

书像秋阳,照亮了我迷惘的理想; ③            , ④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

石崇①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②家人,何预卿事!”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时期文学家、、富豪。生活奢侈、喜爱炫富。②伊:第三人称代词,他。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太丘舍去                    去:离开         

B、尊君在不                    不:“不”通“否”

C、丞相让之                    让:谦让 

D、颜色如故                    故:原来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

B、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

C、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

D、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B、甲文刻画了一个聪慧儿童的形象,文章采用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陈元方明白事理、聪明机智、方正直率、落落大方。

C、乙文通过对石崇行为的描述(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写出石崇为人:凶狠毒辣,草菅人命。

D.乙文通过语言描写(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一句话写出了将军王敦的性格:狠毒凶残,固执冷酷。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分)

(2)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2题。

东 栏 梨 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1.下列对此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第一句“淡白、深青”,描绘梨花颜色,用对比手法,写出梨花不妖艳的特点。 

B.诗的第二句柳絮满城飞舞,是动态描写,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 

C.诗的第三句“雪”喻指梨花,梨花不像柳絮随风去,其品格是多么高尚。 

D.诗的第四句“清明”一词,点明季节是清明节,突出思乡怀人的主题。 

12.全文的诗眼是哪一个词?诗中的“梨花”又喻指什么?有何深层意义?(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论语》中阐述了“学”与“思”之间关系的句子:             ,             。(《<论语>十二章》)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课文阅读(每小题共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B、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C、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美德。 

D、本文旨在抒发一种生命的感慨,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15、下列对本文关键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B、“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这是对生命的赞美;烘托了一家人散步的愉快心情。 

C、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原因是现在祖孙意见发生了分歧,等“我”来定夺,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就破坏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左右为难,责任重大。

D、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16、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重在记事抒情,借“散步”之事抒浓浓亲情。

B、从表现手法上,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文章虽写的是一次散步、一个家庭,体现的却是一段人生、整个社会的血肉亲情。  

C、从人物刻画上,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方法。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一个善解人意的老人,一个稳重孝顺的中年男人。

D、从语言运用上看,颇具特色。语言质朴、舒缓,似拉家常,奠定了温馨亲切的情感基调。

(二)非连续性文本(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北京的庙会始于辽代,兴起于明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庙会上不但有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爆肚、豆汁、灌肠、驴打滚等,还有民间技艺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拉洋片等:这些都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各寺院庙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隆福寺与护国寺庙会以“百货俱陈而闻名”,白云观道教庙会上的宗教娱乐活动大多由神话故事衍生而出,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的庙会则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跳布扎”(俗称打鬼,是藏传佛教驱魔除祟的法事活动)为主要活动。

【材料二】

十至十一世纪,北京地区的佛道二教由兴而盛,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热衷于宗教活动,佛寺道观“冠于北方”。每逢宗教节日,往寺内酬神敬神的信众或乘香车宝马或徒步而行,车流、人流充塞于途。北京的庙会即于此时应运而生。

近代北京庙会总体规模趋向衰落,地处繁华闹市的庙会,商业贸易功能逐渐显现。庙会上货物多、品种全,贵重的有金玉绸缎,廉价的有粗碗废铁,高雅的有字画图书,日常的有小吃土产。民众云集的庙会集市,还为丰富多彩的民间游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庙会上摊棚栉比,百戏竞陈,无奇不有。

1985年,停办近20年的北京庙会开始恢复,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现在的庙会有许多不同于旧庙会的地方。在春节,人们会以庙会为中心,朋友相聚、全家同游、同事相随,增进感情。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北京的庙会始于唐代,兴起于清代,庙会上不但有北京传统风味小吃还有民间技艺表演,热闹非凡。

B、隆福寺与护国寺庙会以“百货俱陈而闻名”,白云观道教庙会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跳布扎”为主要活动。

C、十至十一世纪,北京地区的佛道二教由兴而盛,上自皇室下至平民,皆热衷于宗教活动,佛寺道观“冠于北方”。

D、古代北京庙会上货物多、品种全,贵重的有金玉绸缎,廉价的有粗碗废铁,高雅的有字画图书,日常的有小吃土产。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十至十一世纪,北京地区的佛道二教由兴而盛,北京的庙会兴起是为了满足宗教活动需要。

B、近代北京庙会总体规模趋向衰落,繁华闹市的庙会被商业贸易和娱乐功能占据了主导地位,

C、现在的庙会有许多不同于旧庙会的地方,现在的庙会具备了增进情感的交际功能。

D、庙会一般在元宵举行,人们会以庙会为中心,朋友相聚、全家同游、同事相随,增进感情。

19、有人认为传统庙会应该取缔,有人认为传统庙会应该继承和发扬,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庙会?(4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笑的遗产

韩少功

①我女儿数她的亲人,总要数到游。游是曾经带养她的保姆。

②她就在我们附近,两家相距五六十米,门前的树荫相接,蝉鸣相应。游其实还没到湖南人可称奶奶的年龄,50岁左右。据她说,儿子打临工挑土太辛苦,为了让他顶职进厂,她才设法在工厂提前退休的。她心直口快,心宽体胖,笑的时候,脸上隆起两个肉球,挤得眼睛也不见了。她的哈哈大笑是这个居民区的公共资源,茶余饭后,常常可听到这熟悉的笑声远远传来,碎碎地跳入窗口,落在杜鹃的花瓣上或者你展开的报纸上,为你的心境增添亮色。

③孩子开始惧生,哭着不要她。孩子就平静了,喜欢她的笑声了,孩子试着用手去摸她的胖脸。她乐呵呵笑得嘴巴更为阔大。把脸避过去,又突然“呷”一声,换一种新的鬼脸,让孩子觉得刺激和有趣。她可以把这个简单的游戏,认真地重复无数次,无数次与孩子笑成一团。

④孩子从此多了一位奶奶。

⑤当孩子可以咿呀学语的时候,孩子便不时结结巴巴报道她在游家的业绩。比方屁颠屁颠地跟着游奶奶去买菜,奶奶每次都给她买一个油饼,买鱼时给她买条小活鱼。

⑥游奶奶常对孩子说:“你不姓韩,姓游。”

⑦孩子说:“我姓韩,也姓游。”

⑧游奶奶说:“你长大了赚了钱,给不给我用?”

⑨我女儿韩寒说:“我给游奶奶买油饼。”

⑩便喜得一把搂住她,老幼两张脸紧贴,紧得自己浑身一阵颤抖。“我的孙女,我的好孙女啊!”

⑪游的丈夫也是个退休工人,擅长面食点心,常被这个那个饮食店请去帮忙,一去几个月不回家。两儿子在工厂,一个迷钓鱼,一个好小提琴,工资不高,又都在谈恋爱。缺钱花,便在家里混吃混喝不交钱。有时还要母亲给钱,要是抢白上了,还声粗脸黑的。游奶奶常常红着眼圈来说:“我那两个败家子还不如我韩寒,我哪有多少钱呢?还是我韩寒心痛奶奶,我一哭,她也哭,还给我抹眼泪,要我莫哭了,要我吃油饼。”说着又落下一串泪来。

⑫游奶奶的身体渐不如从前,医生说她心脏有毛病。孩子也该上幼儿园了。我们便把她送到外婆那个单位的幼儿园。那儿很远,孩子每个星期只能在周末回家。

⑬孩子刚去的那几天,游奶奶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常来我们家打听孩子离家后的情况。听说她开始有些不习惯,哭着闹着不愿去幼儿园,游便眼泪哗哗流。“造孽,造孽,这么小的人,怎么能离开家呢?我去,我要去把她抱回来。你们不要管我。以后就归我带着她。你们也不要给工钱。我们一家子还少了她的一口饭?”她蛮横不讲理地抹着眼泪鼻涕回去,请邻居帮她看住家,带上雨伞,摇摇摆摆地准备出门远征。

⑭我们劝阻她,也不告诉她那个幼儿园的地址。她后来还是瞒着我们去了,先是找错了地方,周折了大半天,才找到幼儿园。幼儿园的门卫不认识她,不让她接孩子甚至不让她进大门,规矩得有点刻板。她在大门外朝内瞄了几眼,断断续续听见了我女儿熟悉的笑闹声,又哭湿了衣袖。她提去的苹果只得提回来。

⑮1988年我家迁居海南岛。女儿吃到一种新奇的热带水果,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让她尝尝这个。游泳在一个好玩的海滩,她就说,游奶奶来了,也要引她到这里来玩。我取回一叠彩色照片,她总是挑出她认为最好的几张,说要寄给游奶奶,寄给妹妹——游奶奶近来得的一个孙女。

⑯功课不太忙的时候,她还会滋滋有味地给游奶奶写信,也经常收到游奶奶的回信。每次看信,她都捧着信纸一次次仰天大笑。令我有点吃惊的是,她笑的神情特别像游奶奶。她的脸上半截像我,下半截像她妈,但她的笑毫无疑问来自游家:笑得那样毫无保留,毫无顾忌,尽情而忘形。

⑰我记得经常在游周围的那群小孩,一个个都有这种笑,习性相染,笑遗传给他们,完全是相同的规格、相同的品种。

⑱游奶奶不论罹患多少疾病,也不会离开人世的。这不在于她会留下存折上五位或六位的数字,会留下报纸上的官阶或学衔,不,她的破旧家具和老式木烘笼也终会被后人们扔掉的。但她在孩子们的脸上留下了她的快乐,一朵朵四处开放。

⑲秋雨连绵,又是秋雨连绵,我该给游奶奶写一封信了。而我家的空空信箱,永远等待着她的笑声。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游奶奶在生活上贴心地照顾韩寒,可以看出游奶奶是一个负责、善良的人。

B、孩子上幼儿园后,游奶奶不顾阻拦去幼儿园找韩寒,可以看出游奶奶是一个偏执的人。

C、迁居海南岛,游奶奶与韩寒书信往来,可以看出韩寒和游奶奶感情深厚。

D、游奶奶爽朗的笑声、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她身边的每一个孩子。

21、第②段画线句描写生动,请从修辞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22、第⑥-⑩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4分)

23、文章的标题“笑的遗产”的作用是什么?(4分)

四、名著阅读(共6分)

24、 “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3分)           (       )

A、形象好看                                 B、活泼诙谐

C、能勾摄恶人魂魄                        D、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2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五、作文(60分)    

26、借鉴《春》、《济南的冬天》的一些写法(如比喻、拟人等),请从“故乡情结、田野、枫叶、晨雾、桂花、炊烟”中任选三个词语,展开合理想象,就家乡秋天的风景写一个片断,要求描写生动,注意特定氛围,不超过200字。(10分)

2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里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和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什么事情,让你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  

请以《那一次,我真的感到温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及评分标准

一、语言知识运用(共20分)

1、【解析】选D。A项“酿”应为“niàng”,“枝”应为“zhī”;B项“棱”应为“léng”,信应为“xìn”;C项“弄”应为“nong”,“畦”应为“qí”。

2、【解析】选C。A项“伫蓄”应为“贮蓄”,“分岐”应为“分歧”;B项“奥密”应为“奥秘”,“渊搏”应为“渊博”;D项“锡铂”应为“锡箔”,“不求胜解”应为“不求甚解”。

3、【解析】选B。A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艳丽。用在这里对象误用。C项淅淅沥沥:一般指小雨落下的声音。用在这里语义矛盾。D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用在这里褒贬失当。

4、【解析】选A。B项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C项搭配不当,应在“环保意识”前加“增强”;D项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问题”

5、【解析】①称对方的儿子用“令郎”,称对方弟弟用“令弟”,称对方女儿用“令爱”。(任选两句即可)。②原来这个“令”字有“善良”“美好”的意思。

6、【解析】①书像夏雨    , ②滋润我干涸的心灵  。   ③书像冬雪    , ④净化我求知的灵魂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7、【解析】选C。“让”应译为“责备”。 

8、【解析】选B。这句话的意思是:王丞相向来不能喝酒,就自己勉强喝下,以至于都喝醉了。每次轮到王大将军时。 根据句意选B。

9、【解析】选B。甲文多采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本项“心理描写”表述错误。

10、【解析】(1)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王大将军说道:“他自己杀自己家的人,与你有什么关系!”

 【参考译文】

石崇每次邀请客人宴饮,总让美女劝酒,客人中如果有喝不尽的,就把美女交给内侍杀掉。有一回王丞相(王导)和王大将军(王敦)一起参加石崇的宴会,王丞相向来不能喝酒,只能勉强喝下,以至于都喝醉了。每次轮到王大将军时,他坚决不喝,以此观察事态的变化。石崇下令杀了三个美女,王大将军神色如故,依旧不肯喝酒。王丞相责备他,王大将军说道:“他自己杀自己家的人,与你有什么关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11、【解析】选D。“清明”是清澈明朗的意思,并非“清明节”,主题也并非“思乡怀人”。

12、【解析】诗眼:惆怅(1分);喻指诗人自己(1分);诗人就像梨花一样廉洁清明,清正坦荡。(意近即可,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

13、【解析】(1)海日生残夜;(2)闻道龙标过五溪;(3)影入平羌江水流;(4)遥怜故园菊;(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现代文阅读(共34分)

(一)课文阅读(每小题共3分,共9分)

14、【解析】选C。应为“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

15、【解析】选B。“排比的手法”表述错误,应为“景物描写”

16、【解析】选C。本文没有外貌描写。

(三)非连续性文本(本题共3小题,10分)

17、【解析】选C。A项根据材料一“始于辽代,兴起于明代”可知本项“始于唐代,兴起于清代”错误;B根据材料一 “白云观道教庙会上的宗教娱乐活动大多由神话故事衍生而出” 可知本项“白云观道教庙会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跳布扎”为主要活动。”错误。D项根据材料二“近代北京庙会上货物多” 可知本项“古代北京庙会上货物多”错误。

18、【解析】选D。根据材料二可知“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

19、【解析】(示例一)我认为祭拜神灵性的传统庙会应该取缔(1分)。因为现在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应该坚持民主和科学思想(2分),抛弃迷信落后思想(1分)。

(示例二)我认为传统庙会应该继承和发扬(1分)。因为传统庙会既让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而且也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满足了民众所需(2分);再者也为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提供了平台,所以对待传统庙会我们应报以继承和发展的态度(1分)。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20、【解析】选B。本项“可以看出游奶奶是一个偏执的人”有误。根据文意可知“游奶奶不顾阻拦去幼儿园找韩寒”看出“游奶奶对韩寒的关心与牵挂”。

21、【解析】运用拟人手法(或运用“碎碎地”、“跳”等传神的词语)(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笑声的轻快、爽朗(1分);画面富有诗意,表现出游奶奶的笑声给人带来的美好感觉(或表现了游奶奶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形象)。(2分)

22、【解析】语言描写(1分);写出游奶奶与女儿俏皮逗乐的场景(1分),体现了两人的深厚感情(2分)。

23、【解析】内容上:游奶奶的笑是留给我们一家人的宝贵财富,表达了我们对游奶奶的怀念感激之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笑”比作“遗产”,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游奶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深深影响着身边的人(2分);结构上:游奶奶的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分)

四、名著阅读(共6分)

24、【解析】选D。

25、【解析】出自《五猖会》(1分),表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2分)

六、作文(60分)

26、符合要求,运用修辞,选择了三个词语作描写对象,景物描写生动,场景描写到位,语言运用较好,均在6分以上考虑,可打满分10分,此题水平分为6分。

27、作文评分指导意见:

类型

项目一类文

(50—45分)

二类文

(35—44分)

三类文

(25—34分)

四类文

(16—24分)

五类文

(15—0分)

内容

(20分)

18—20分

14—17分

10—13分

8分

0分

切合题意

主题鲜明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主题明确

内容具体

基本符合题意

文章有中心

内容较为具体

立意有偏差

中心不够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严重偏题

没有中心

内容空泛

语言

(15分)

14—15分

11—13分

8—10分

5—7分

3分

生动流畅

用词贴切

句式灵活

语言通顺

用词准确

语言基本通顺

用词基本准确

有少数语病

语言不够通顺

语病较多

有少数错别字

文理不通

错别字多

结构

(10分)

9—10分

7—8分

5—6分

40
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不够完整结构不完整
书写

(5分)

54320
卷面整洁

字迹美观

书写规范

书写较规范

字迹易认

书写基本规范

字迹较易认

书写不规范

字迹难以辨认

书写不规范

字迹无法辨识

注:(1)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不足200字,得分不超过10分;不足100字,给1—5分;只有标题,且符合题意给2分。(2)偏题作文总分在24分以下,离题作文在10分以下。(3)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最多扣3分;(4)标点错误多,最多扣2分。

(简易评分标准:1、水平分37——38分;2、各段:优秀(好):42——50分,良好(中):35——41分,一般:30——34分,较差:21——29分,极差(语言极不通顺,拉杂,字数严重不够等),20——0分,凡全部或者绝大部分抄袭者,得0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