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生物-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专题练习有答案
2025-09-25 21:46:03 责编:小OO
文档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选择题

1.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

A.机体产热增加

B.体重快速增加

C.进食量明显增加

D.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2.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

C.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D.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3.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脑损伤可导致身体平衡失调

B.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C.大脑皮层具有躯体感觉区和运动区

D.下丘脑参与神经调节而不参与体液调节

4.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皮下注射胰岛素可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C.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D.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也受促胰液素调节

5.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体液调节,负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6.同学们在篮球场上打篮球,运动过程中体内不会发生的是(    )

A.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维持血糖平衡

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增加水分的重吸收

C.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瞄准篮筐并投篮

D.视神经末梢产生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双向传递

7.当外界温度高于动物体温时,下列不利于动物散热的是(    )

A.马出汗

B.猴子在水里玩耍

C.犬伸出舌加速喘息

D.牛排尿量减少

8.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9.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递质,也是一种胺类激素。该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去甲肾上腺素经过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D.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只能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10.下列关于哺乳动物胰脏(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既有内分泌作用也有外分泌作用

C.胰腺细胞分泌的酶直接进入血液中

D.胰岛细胞分泌的激素可以进入血液循环

11.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与通道蛋白关系紧密。泵是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常见载体,能催化ATP水解,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可以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泵出细胞外,将2分子的泵入细胞内,其结构如下图所示。下列根据上述资料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左图中静息电位-70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30的原因是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

B.左图中段,通过通道蛋白内流不需要消耗ATP

C.右图中随着温度逐渐提高,泵的运输速率先增大后稳定

D.右图中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后稳定

12.下列关于神经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不能向细胞外分泌化学物质

B.静息状态下钾离子外流需要消耗ATP

C.受刺激后细胞膜外电位变为负电位

D.膝跳反射过程中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

13.当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延髓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显著活跃

B.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双向的

C.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人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

D.直接刺激延髓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的咳嗽反射

14.下列对健康实验小白鼠进行的处理,对其机体功能产生的相应影响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损伤脑干,会影响小鼠生物节律的控制、呼吸及运动的平衡

B.仅破坏反射弧的传入神经,刺激感受器,无相应感觉、效应产生

C.切除其胸腺,体液免疫会减弱,细胞免疫将全部丧失

D.注射灭活的乙肝病毒,引起细胞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15.下列有关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后神经元不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能力

B.与神经元相连接的肌肉只能是反射弧结构的感受器

C.神经细胞静息时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增大

D.突触后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16.如图表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①中表示的是激素调节有关内容,则细胞甲可以是下丘脑

B.若图②表示的是神经调节内容,则甲细胞分泌的可以是氨基酸等化学物质

C.若图③表示免疫调节有关知识,图③可以表示细胞免疫某一过程

D.细胞信息交流都需要相应的受体

17.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细胞外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静息电位的基础

B.、、神经递质等物质出入细胞均不需要消耗ATP

C.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

D.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和体内反射弧中均为双向传导

18.在个体发育中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及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酶和ATP的能力

B.植物贮藏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有体积较大的液泡

C.神经细胞形成若干突起,增大膜面积有利于兴奋的传递

D.胰岛素基因并不是胰岛B细胞所特有的基因

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炎热条件下,效应器或靶器官E主要位于皮肤

B.血糖升高时,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位于下丘脑

C.靶细胞接受激素D催化后,会影响相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D.激素D可被体液定向运输至相应的靶器官发挥作用

20.下图是抗利尿激素的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量会随着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多

B.下丘脑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垂体,产生抗利尿激素

C.抗利尿激素一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表面的受体接受后即被灭活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通过血液运输到垂体,并由垂体释放

二、非选择题

21.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2.胰岛素可以改善脑神经元的生理功能,其调节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胰岛素受体(InR)的激活,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改善突触后神经元的形态与功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_功能。

(2)胰岛素可以抑制神经元死亡,其原因是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_________________。

(3)某些糖尿病人胰岛功能正常,但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GLUT转运葡萄糖的直接促进作用减弱,同时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_________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最终,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__________。与正常人相比,此类病人体内胰岛素含量____________。

23.将室温()饲养的某种体温为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如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_。

(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24.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进行应激反应和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小陈用针尖扎了小李一下,小李无意识地做出了反应,此时,小李受刺激部位膜内外电位是____________,此电位的形成是__________造成的。兴奋在反射弧中单向传递的原因是反射弧中存在____________结构,在该结构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_。

(2)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兴奋,产生________激素,作用于垂体,经垂体分泌激素,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引起人体内________激素的分泌增多,从而提高细胞代谢速率,增加产热;同时,体温调节中枢直接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_________(填两种腺体),使其分泌的激素增多,增加产热。

(3)下图中若要通过刺激位点M和N及测量两位点电位变化情况,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特点,请简要说明操作流程及测量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 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

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会以_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与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

(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

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以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

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以干扰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_______

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            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        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

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

(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水平揭示了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答  案

一、选择题

1~5.BDDBA        6~10.DDAD    C        11~15.CCAAC        16~20.DCAAA

二、非选择题

21.(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葡萄糖

(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22.(1)神经递质;信息交流

(2)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3)加强;下降;偏高

23.(1)舒张;增加

(2)增加

(3)排除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引起的

(4)增加;增强

24.(1)外负内正;钠离子内流;突触;神经递质

(2)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甲状腺;肾上腺和甲状腺

(3)刺激M点,测量N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N点,测量M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位置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25.(1)神经递质

(2)易化扩散/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

(3)①Ⅱ;②C、B;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

高考生物专题练习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解  析

一、选择题

1.

2.【解析】

结构①是线粒体,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但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A错误;③是突触前膜,当其兴奋时,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B错误;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的方式是胞吐,C错误;结构④是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是由Na+大量内流引起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3.

4.【解析】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下降,另外胰岛素是蛋白质,只能注射,不能口服,A正确;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脊髓,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错误;甲状腺激素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等作用。婴幼儿缺乏甲状腺激素可影响其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C正确;胰腺分泌胰液既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又受激素调节的控制,是神经调节的效应器也是促胰液素的靶器官,D正确。

5.【解析】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血压调节过程是一个反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在该过程中,系统的结果(血压高)作用于调节系统使结果相反(血压降低),属于负反馈调节。

6.

7.【解析】

体内的水分排除过程中会带走一部分热量;牛排尿量减少不利于散热。

8.【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9.

10.【解析】

胰腺里面有个胰岛,其中的胰岛A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高血糖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A正确。胰腺的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胰腺里面能合成和分泌消化酶的部位属于外分泌部,B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通过导管进入小肠中,C错误。胰岛属于内分泌部,分泌的激素都要进入血液,D正确。

11.【解析】

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由K+外流引起,动作电位由Na+内流引起,故左图中静息电位-70的绝对值大于动作电位30的原因是K+细胞内外浓度差大于Na+,A正确;左图中b-c段,Na+通过Na+通道蛋白内流,该过程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由题干可知,Na+-K+泵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随着温度的提高,蛋白质会发生变性,其化学结构改变,蛋白质的活性丧失,导致其运输速率下降或功能丧失,C错误;随着氧气浓度的逐渐提高,细胞呼吸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产生的ATP增多,Na+-K+泵的运输速率会先增大,由于细胞膜上酶的数量有限,继续提高氧气浓度,产生ATP的量不再增加,且当呼吸作用所提供的ATP当达到一定水平后,Na+-K+泵数量和其离子结合位点有限,故其运输速率趋于稳定,D正确。

12.

13.【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呼吸道黏膜中分布有感受器,所以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可以使其中某些细胞显著活跃,A正确;由于刺激部位是呼吸道黏膜中的感受器,因此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单向的,B错误;兴奋由传人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经过了突触结构,故其在传人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上是以化学信号传递,在传人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或局部电流)传导,C错误;反射活动的产生必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参与,D错误。

14.

15.

16.【解析】

若①中表示的是激素调节有关内容,则细胞甲可以是下丘脑,其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A正确;若图②表示的是神经调节内容,则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为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类,B正确;若图③表示免疫调节有关知识,则图③表示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引起靶细胞的裂解死亡,C正确;细胞信息交流不一定都需要相应的受体,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可通过胞间连丝实现信息的交流,D错误。

17.【解析】

神经细胞外Na+的内流是产生和维持电位的基础动作,A错误;Na+出细胞、K+进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神经递质分泌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都需要消耗ATP,B错误;兴奋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电信号变成化学信号的过程,C正确;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体内的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D错误。18.

19.【解析】

炎热条件下,机体主要通过神经调节维持体温恒定,此时的效应器或靶器官E主要位于皮肤,A正确;血糖升高时,过程A→B→C→D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位于下丘脑,B错误;激素D仅具有信息传递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C错误;激素D可被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发挥作用,D错误。

20..

二、非选择题

21.

22.【解析】

(1)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2)由图可知,胰岛素激活InR后,可以抑制神经元凋亡,并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导致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从而抑制神经元死亡。

(3)由于体内胰岛素对InR的激活能力下降,导致InR对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降低,从而加强了炎症因子对GLUT的抑制能力,结果导致神经元摄取葡萄糖的速率下降。此类病人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胰岛素含量比正常人高。

23.

(4)寒冷环境中,皮肤的毛细血管会收缩,汗液分泌减少;细胞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

24.【解析】

(1)神经细胞受刺激时,膜上的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反射弧中在在突触结构,兴奋在此处传递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故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递的。

(3)欲证明兴奋在突触位置的单向传递特点,可刺激M点,测量N点有电位变化;再刺激N点,测量M点没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位置传递具有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

25.【解析】

(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

(2)从图中可以看出,Ca2+通过N受体进入细胞的过程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需要载体,不消耗ATP,属于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Ca2+进入细胞后与钙调蛋白结合,激活C酶;蛋白质的功能取决于其空间结构,酶的活性改变的直接原因是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4)图中所研究的机制涉及受体(糖蛋白)、酶及物质的运输,所以是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揭示学习和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