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重点课文复习
2025-09-25 21:38:50 责编:小OO
文档
五年级下册期中考试重点课文复习 

《草原》

1、《草原》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等。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母鸡,猫)。

2、本文是作者第一场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美景图)、(草原迎客图)、(草原联欢图)。提高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们的热情款待)。

4、草原的景(美丽,辽阔);草原的人(热情好客)。

5、理解句子

1)“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话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是(空气新鲜,没有灰尘,能见度很好.所以,可以望到很远,可以看到千里都是碧绿,但又不是茫茫一片),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 

3)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白杨》

1.本文运用 托物言志 的写作手法,热情歌颂了 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并希望儿女也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2.理解句子:

1)白杨树从来就那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句话描述了白杨树的特点: 高大挺秀,尽职尽责,忠诚无私,坚强不屈 。歌颂了 边疆的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 。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 表达发自内心的话 。  

这是一个边疆建设者的孩子。爸爸以白杨自勉,无私奉献,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几棵小树”指孩子。这句话的含义:爸爸不仅自己献身边疆,他希望孩子也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古诗词三首》

1.《牧童》诗意:草像被铺开在地上一样,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吃完晚饭已经是黄昏后了,牧童连蓑衣都没脱,伴着明月睡着了。

2.《舟过安仁》诗意:一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顽童,收了撑杆停了船桨,坐在船的。怪不得没下雨却张开了伞,原来不是遮雨而是借风行船。

3.《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诗的第一句话写所见,第二句写所闻,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感受,诗的三四句写的情景,塑造了一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无忧无虑、安逸生活的向往。

4.《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词,又叫词牌名。作者是宋代诗人辛弃疾。(他是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代表作《稼轩长短句》。)

《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我们曾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课文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四个生活片段:(1)看骆驼咀嚼。  (2)关于骆驼胸前的铃铛。  (3)和妈妈说骆驼脱毛。

3、为什么骆驼要系着铃铛?爸爸的解释:怕被狼吃,“我”的想法:增加路途的情趣。你的猜想:比较漂亮。

 《杨氏之子》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言谈轶事的小说。

2.全文意思: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儿子,她九岁并且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一盘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并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理解句子。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他家有一个儿子九岁,他非常聪明。

这句话起到了总起全文的作用。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妙在那里?

1.会听,听出了孔君平拿他的姓开玩笑。2.会说,用孔君平的姓想到了孔雀,并用巧妙的语言否定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  3.反应快,有教养。

《晏子使楚》

1、《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国家尊严和自己的故事。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应答,这是事情的经过;结尾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首尾呼应。

2、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正气凛然的人。

3、课文的最后3个自然段以与楚王直接对说方式,讲述了楚王对晏子和齐国的侮辱,晏子沉着应对、机智反击,表达了对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的盛赞。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