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医内科学题目及答案
2025-09-25 21:36:15 责编:小OO
文档
问答题                                                  

1. 试述六种不同淋证的证候特征;

1.热淋:起病急骤,小便频急短涩,灼热刺痛,尿色黄赤,或伴发热;

2.石淋:小便排出砂石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痛引少腹;

3.血淋:小便热涩疼痛,尿中带血;

4.气淋:小腹胀满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

5.膏淋:淋证而见小便混浊如米泔,或滑腻如脂膏;

6.劳淋:久淋,小便淋沥不尽,时作时止,遇劳即发。

2.试述消渴病的病机特点

1.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2.气阴两虚,阴阳俱衰。消渴病情迁延,可阴伤及气,常见气阴两虚之证。日久则阴损及阳,出现阴阳俱虚。

3.正气不足,瘀血内生。阴虚内热,损津耗液,则血脉为之虚涩而成血瘀。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加之血液生化乏源,运行无力,亦生瘀血。血瘀又使血脉不通,脏腑失养。

4.脏腑虚损,变证百出。消渴病久,又可出现多种变证。如肺失滋润,可并见肺痨。心失濡养,血脉痹阻,可见心痛。血脉失养,经络不和,可见肢体麻木之症。肝肾阴亏,不能上养耳目,可发视瞻昏渺、暴盲、耳聋等病症。阴虚燥热,瘀阻络脉,易感热毒而发疮疖、痈疽。肝肾阴亏,阴虚阳亢,燥热内炽,可炼液生风,发为中风。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而成水肿。严重者则因阴液极度耗损,虚阳上浮而出现烦躁神昏;或因阳竭阴亡而见昏迷、肢厥、脉微欲绝等危象。

3. 试述水肿阳水的临床分型、治法、代表方剂。

1.风水泛滥: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减。

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加减。

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          疏凿饮子加减。

4.试述临床上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如何鉴别哮病与喘证。

喘证和哮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喘证由邪雍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哮病乃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拘急,肺失肃降而成。

哮与喘都表现为呼吸困难,但哮指声响言,呼吸困难而兼有喉中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性疾病;喘指气息而言,为呼吸气促困难而无喉中哮鸣声,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二者的临床表现有明显区别,但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5.试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方面泄泻与痢疾如何鉴别。

泄泻和痢疾均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可见腹痛,病位在胃肠,因外感时邪和内伤饮食所导致。

但泄泻以粪便清稀为特征,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腹痛泻后减轻,病位主要在脾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所导致;

痢疾以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特征,腹痛泻后不减,病位主要在肠,为肠道脂膜血络损伤所导致。泄泻和痢疾可相互转化。

三、病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                                得分:_________

丁某,女,58岁,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5年。平素即胃脘隐隐作痛,痛时灼热,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近日病情加重,胃脘灼痛明显,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舌质紫暗,少苔,脉细涩。

答题要求:要求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胃痛(胃阴亏虚夹血瘀)

辨证分析:胃痛日久,郁热伤阳,胃失濡养,故见胃痛隐隐。阴虚津少,无以上承,则口燥咽干;阴虚耗液,无以下溉,则肠道失润而大便干结;无以充养机体则消瘦乏力;久痛入络夹瘀,则通有定处,入夜尤甚;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舌质紫暗,少苔,脉细涩均为阴虚内热夹有血瘀之证。

治法:滋阴益胃,化瘀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失笑散。    

 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蒲黄、五灵脂。

王某,曾出差去外地,7天前返家途中即感发热,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继而右胁肋部胀痛,身目发黄,时有呕吐。刻下身目俱黄,小便黄,似浓茶样,发热,T38.2℃,乏力,口渴、口干、口苦,恶心,时有呕吐,纳呆,厌油腻饮食,大便秘结,2日1行。患者表情痛苦,面目及周身皮肤发黄,色泽鲜明,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答题要求:请写出本病案中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黄疸(阳黄、热重于湿型)

辨证分析:湿热蕴阻中焦,熏蒸肝胆,致胆汁外溢,故身目皆黄。热为阳邪,故其色鲜明;灼伤津液,阳明燥结,故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肝胆火热上扰,则心中懊恼,口苦而干;腹气不通,则脘腹胀满;肝热犯胃,故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均为

肝胆湿热之象。病位:肝胆脾胃。病性:里实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泻下。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栀子、生大黄、茯苓、土茯苓、虎杖、柴胡、黄芩。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