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2025-09-25 21:36:27 责编:小OO
文档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精神分析学在文艺心理学领域的主要观点简述 内容摘要: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法并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二十世纪初,该派突破心理学专业的领域逐渐在文化界赢得国际性地位,使其同时代的一切其他思想流派望尘莫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文艺理论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其理论基础上,之后的容格、阿德勒、拉康,或有所发挥,或有所休正,或糅合其它的理论,分别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面貌,都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 键 词:精神分析学 潜意识 力比多升华 白日梦 早期经验 集体无意识 原型 自卑情结 镜像阶段论

一、弗洛伊德与文艺心理学

13年,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和布洛伊尔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论歇斯底里现象的心理机制》的短文。文章提出了运用催眠术来治疗歇斯底里的方法。这篇文章预告了当代欧洲最盛行的思想流派之一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开端。伴随《梦的解析》的完成,精神分析的技术逐步完善。精神分析诞生时,是作为一种精神病治疗的方法而提出的。随后,这种心理学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文化创作的不同方面,如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宗教各个领域。精神分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不是因为这一学术专业和精神病学的方面,而在于它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的阐释。

弗洛伊德将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他在揭示潜意识这一概念时,是通过精神病人的意识了解到的。因此,“精神分析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解析(说明)特种意识的某些结构。”[①]潜意识的内容是由那些不被社会文明制度接受而深受压抑的种种欲望所组成,主要是人的性欲。这些内容不会消失,它们只有通过妥协或伪装的形态,比如梦,口误,笔误,俏皮话等等,才能得以浮出意识层面而为观察者所捕获。弗洛伊德正是通过联想的方法分析这些内容,从而到达病人的潜意识,帮助病人正确地释放它们使病人恢复健康。弗洛伊德在阐述文艺现象时,也是运用他病理学的系统理论将文艺现象的各个部分精彩地联结在一起。

1、“力比多”升华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命运,人的生活和创作的一切内容,全都取决于他的力比多(早期专指性欲,后来含义逐渐泛化)的命运。力比多代表着人类的原始冲动,它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始动力。这种动力时刻追求平衡以达到满足愉悦的状态,作为原始形态的冲动,它必然受到社会文明制度的压制。为了与社会文明达成妥协,艺术家就必须将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不危害社会发展并且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活动上去。否则,将会导致被压抑的精神的爆发,精神病人即由此而生,他们无法返回正常的现实生活,始终处在虚幻的状态之中。这里,艺术家与精神病人有着某种相似性,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正是处在虚幻之中,所不相同的是,艺术家有能力从虚幻状态再度返回现实生活。艺术家正是一类在精神上深受社会制度压制的人群,只是他们有能力将自身的一部分力比多转移到艺术创作上来,这样,他们身上的力比多得到了升华,也就宣泄了那部分深受压抑的精神能量,从而获得了身心的平衡。

2、

艺术家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达成。”[②]潜意识在大多数时候是以梦(白日梦和夜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作为潜意识的承载者,在它的伪装的形态背后,梦往往是以直接的性欲满足为主要内容。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正与白日梦的过程是一致的,它们在本质上,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以一种主体满足为原则而对现实生活进行的改造。一切艺术家无不是梦想家。因为一切的艺术作品都带有艺术家隐蔽的欲望的身影,也就可以说,“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心理意义的特殊形式,就可以成为人人都可以进入并且从中得到替代性满足的对象,从而构成对现实生活中无以呈现的欲望的补偿。”[③]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愿望的达成,同时也成了欣赏者的愿望的达成。

3、  艺术家的早期经验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早期经验是理解其艺术作品的重要依据。他在阐述社会经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影响时,特别强调艺术家的早期经验,尤其是儿童时期的经验。儿童在进行游戏时,他是在极其认真地以自己满意为原则组织一个新的幻想世界,这在本质上等同于艺术家创作自己的一部作品。正因为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儿童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他很难把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区别开来。儿童时期对现实的要求如果受到挫伤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这种体验将深深地埋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影响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无法逃脱这种关联。他在分析达·芬奇的名画《圣安妮与圣母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等作品时,就是运用上述原理进行论述的,认为这些作品集体体现了人类普遍所具有的弑父恋母情意综。

二、容格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论

容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曾追随弗洛伊德5年,后因观点分歧终于分道扬镳,创建了“分析心理学”。他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一般是从人类学和发生学的角度阐释问题。长期对考古学和人类学抱有浓厚兴趣,这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无疑起了重大作用,但同时也使他的理论具有超验性和神秘主义色彩。

“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在容格的理论中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他将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区别开来,他说,“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我把它称之为‘个人无意识’,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的一层,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并非从后天中获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我把这更深的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选择‘集体’一词是因为这部分无意识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的。它与个性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皆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地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④]个人无意识主要是由我们曾经意识到,只是后来受到压抑或遗忘的内容所构成。而集体无意识则完全得自于先天遗传,它从未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过,因而也就不能为个人所获得。在容格看来,一个艺术家只有以这种“集体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创作时,他才能触摸到生命的内在律动。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无不是这种集体意识化的产物,歌德的《浮士德》之所以获得成功,正是因为歌德发现了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

容格认为,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就是原型。原型是先天存在于人脑中的原始意象,它是在人类最原始阶段形成的,作为“种族的记忆”为人类所传承。同一原型的具体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但它反映出人类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比如,母亲这个原型,容格列举出数目繁多的具体形象,有人间的母亲、女神阿佛洛狄忒、天堂、大地、海洋、温柔的动物等等,虽然面目不一,但它们都是养育、保持、丰饶的象征。原型归属于集体无意识,因此,一个用原型说话的人,同时发出的是千万人的声音,他使自己正在寻求表现的观念超出偶然的暂时的意义从而达到永恒。容格在论及原型的艺术价值时,说到:“艺术家得不到满足的渴望,一直追溯到无意识深处的原始意象,这些原始意象最好地补偿了我们今天的片面和匮乏。艺术家捕捉到这一意象,他在从无意识深处提取这一意象的同时,使他与我们意识中的种种价值发生关系。在那儿他对它进行改造,直到它能够被同时代人所接受。”[⑤]伟大的艺术家正是通过对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进行精心加工,才得以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三、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补偿”说

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的心理学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因观点分歧便脱离了弗洛伊德,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具有动机。他注重个体的完整统一性,后天的社会性发奋才是决定个体命运的关键性因素。他同弗洛伊德一样,强调人的早期经验。

在阿德勒看来,幼儿期的软弱无力是人的自卑情结的最初表现。所谓的自卑情结,是指源于儿童时期的弱小无力,又因器质性缺陷和社会性挫伤的影响,最终所形成的那种复杂的情意综。人类普遍具有自卑情结。同时,自卑情结也是一种动力。艺术家的创作动力便是源于这种自卑的情意综。正是为了改变自身地位的低劣处境,以获得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向社会证实自身的价值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西方的“发奋著书”说。)

四、拉康的“镜子阶段”论

拉康(Jacque Lacan,1901~1981)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运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对弗洛伊德的学说做出了新的阐释。他在阐释无意识概念时,不同意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看作是无规律可循、混乱的,先与语言存在的观点,拉康认为,两者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并且可以通过语言来认识无意识。他对于精神分析学的重要贡献正在于他十分注重语言的认识作用。

在论述“想象”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关系时,他提出了“镜子阶段”说。他认为,婴儿不同于猿猴,当婴儿站在镜子面前时,会因为发现镜中的形象与他自己的行动有着某种关联而高兴起来,于是主动靠近镜子以便更清析地观察镜中的形象。随着幼儿的逐渐成长,人们教给他“我”这个词语时,他也更加明确了镜中的形象与自己是“重合”的关系,这时候,他便获得了“自我”的概念。拉康认为,婴儿在早期是一个物我不分的个体,当成长到大约六至十八个月大时,他就进入了上述的镜像阶段,开始以我为中心,但这只是他的“想象”,他处在一个虚构、统一而又自足的世界里。当他接触了语言以后,他就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符号”世界,这时他已走过了镜像阶段。拉康说,“镜子阶段是场悲剧,它的内在冲劲从不足匮缺奔向预见先定——对于受空间确认诱惑的主体来说,它策动了从身体的残缺形象到我们称之为整体的矫形形式的种种狂想——一直达到建立起异化着的个体的强固框架,这个框架以其僵硬的结构将影响整个精神发展。由此,从内在世界到外在世界的循环的打破,导致了对自我的验证的无穷化解。”[⑥]镜像阶段在婴儿进入以后的象征世界和现实世界时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拉康对语言的重视,这一点更加清晰地体现在他对爱伦·坡的小说《被偷窃的信》所作的分析中。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往往是通过作家的文本来探究作家的心理或作品人物的心理,而拉康则一反常态,放弃对文本结构框架和作家种种修辞手法的分析,“他的兴趣集中在关于歧义的传统概念不能解释清楚的一种语言效果上,即强迫重复一种无意识欲望的结构,不断试图给能指注入已经失去了的意义。”[⑦]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切矛盾复杂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弗洛伊德一直所强调的“性欲”。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