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机械设计》实验一(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测定)pdf
2025-09-25 21:37:28 责编:小OO
文档
验证性实验指导书

实验名称: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测定

实验简介:带传动在工作中,滑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本实验可以观察带传动的打滑现象,绘出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从而加深对带传动工作原理的特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实验技能。

适用课程:机械设计

实验目的:A验证带传动滑动率曲线及效率曲线;B观察带传动的打滑现象;C了解实验台高效节能的电封闭加载原理;D 了解常用机械量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面向专业:机械类

实验项目性质:验证性(课内必做)

计划学时: 2学时

实验分组: 2人/组

实验照片:

《机械设计》课程实验

实验一 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测定

带传动在工作中,滑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本实验的目的和要求是:观察带传动的打滑现象,绘出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从而加深对带传动工作原理的特点的认识,并初步学会实验技能。

一、 实验目的

1. 验证带传动滑动率曲线及效率曲线;

2. 观察带传动的打滑现象;

3. 了解实验台高效节能的电封闭加载原理;

4. 了解常用机械量的测量原理及方法。

二、 实验设备

带传动的滑动率与效率测定试验台

图1-1是试验台的结构简图,它有两台直流电机,电机1和电机2。在试验中,我们将用电机1通过进行试验的皮带拖着电机2发电来给皮带加上负载。具体的加载原理和方法,下面一节再详细介绍。

电机1的定子用轴承固定在支架上,并加以平衡,可以自由摆动,称为悬支电机。这样结构是为了便于通过固联在定子上的力臂和放在它旁边的磅秤,测量电机工作时转子上的转矩。因为按电动机工作的电机,定子上由反作用力产生的转矩,大小与转子转矩相等(摩擦力忽略不计),方向与转子产生转矩相反。这台电机试验时按电动机工作,转子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磅秤放在它的左侧。转矩T1可由下式计算:

1

1T P L =× (4)

式中:P1——磅秤的读数(kg) L ——为力臂长度,L=400mm

右边的电机2也用相同的方法支承在它的支架上,因为这台电机在试验中按发电机工作,发电机定子上的转矩的大小和方向均与转子转矩相同,现在转子为顺时针方向旋转,所以磅秤放在它的右边。转矩T2的求法和力臂的长度,与电机1相同,即

22

T P L =× (5) 为了张紧皮带,支持电机2的支架是可

以摆动的。这样结构,皮带的张紧力F 0就可

以由滑轮下面的砝码的重量W 来决定。按试

验台一定的结构尺寸(图1-2)。

00.6W F =× (6)

5. 一般先定F 0然后计算所需W 的重量。

三、 实验原理与方法

1. 带传动的滑动与效率

带传动在工作中的滑动程度用滑动系数ε表示,它是随负载的大小而变

化的。滑动曲线就是表示:带在不同负载时

滑动的程度的曲线,可用带所传递的有效圆

周力Fe 为横坐标,以滑动系数ε为纵坐标

来绘制,如图1-1所示。

当传动比i=1时,有效圆周力Fe 和滑动

系数ε可用下式求得:

112T Fe D

= (kgf) (1)

12

1n n n −ε= (2)

式中:T 1——主动带轮的转矩(kgfmm ),

D 1——主动带轮直径(mm ),n 1、n 2分别为主动和从动带轮的转速(rpm )。

带传动的传动效率: 2

211

T n

T n ••η= (3) 带传动效率η也是随负载的大小而变的,传动效率曲线一般也以传递的有效圆周力Fe 为横坐标,以效率η为纵坐

标来绘制,如图2所示。把效率曲线和滑动

曲线共用一个横坐标Fe 来绘制,更便于我

们观察效率、滑动和传递的有效圆周力间的

关系,可以找出一定型号的带在一定的工作

条件下,效率既高、滑动也不严重而传动能

力却能充分发挥的负载的数值。

要画出以上两条曲线,就需要一个能给试验

皮带加上大小可调的负载的试验台,同时,

实验时的转速n 1、n 2、转矩T 1、T 2要便于

2. 加载方法

在实验室给机械传动加载的方法有许多种,我们采用的是“电封闭加载”。图1-5时它的电路图。两个同型号电机同时并联在同一电源上,两电机轴上,各装有一个皮带轮,它们的直径相同,即传动比i=1,试验皮带就套在这两个带轮上,为了观察一些电参数的变化,电路中接有四个电表,它们和电路中的四个电阻都装在同一个控制台上。它们在控制台上的位置及主要功用参看图1-6。

在这样的电路中,如果去掉皮带,启动两个电机,它们就会各自按电动机运转,这从两电流表A1和A2读数相同可以得到说明。如果两电机转速相同,我们套上皮带,由于两电机本来就在按电动机运转,带轮直径和转速又完全相同,不存在谁拖动谁的问题,故皮带不传递圆周力,只是在空载运转。这可从电表A1和A2读数与未套上皮带完全一样得到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转动R1’提高电机1的n1(电动机2保持原状、),则这个高转速的电动机1,就要通过皮带,拖着电动机2超过它的理想空载转速运转而变为发电机,这从电流表A2变为负值就可以得到说明。发电机发电需要的机械转矩,就成了皮带传动的负载,这从两台电机旁边的

磅秤读数的变化可以得到说明。实践

证明,电机1转速提升愈多,皮带上

的负载也愈大,从以上的介绍可知,

这种加载方法只需提升电动机1的转

速n1就能给皮带传动加上负载。

现在进一步来看两个情况:第一个情

况是,在上面的加载状态下,若电机2

的转速也提升,当n2= n1时,又成了

空载状态。但这是两个电机转速比前

一次高了,这说明这种加载方法,可

以在很大的一个转速范围内实现空

载,能在一个较大范围内满足试验皮

带不同的工作速度的要求。第二情况

是,在某一空载状态下,逆时针方向转动R2’降低电机2的转速,也能给带加上负载。这说明给皮带加载的办法,也可以用降低电机2的转速来实现。用这种方式加载、负载增加后对电机1的转速(即对皮带试验过程中的转速)影响较小,与生产实际中的情况极为接近。

上面我们介绍的加载方法,两台电机始终是与电源连接的,发电机发电是,所发的电极性又与电源一致,所以能够回输给电源。这样,从能量的转换和传输的过程来看(图1-7)电源的电能,由电动机变为机械能,经皮带传输,是电机2发电又变为电能,并回输给电源,它们是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来回循环的,故称电封闭加载,这种加载方法,电源只需补偿能量转换和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根据实测,能源消耗50%左右。当用于小功率试验台时,电路简单,机械加工量小,操作方便,能用于摩擦传动,也适用于啮合传动。

3. 数据测量

使用的仪器的名称和功能简介

(1)光电转速仪(转速数字显示仪)

仪器由磁性传感器和数字显示仪两部分组成。带轮上有两个非金属的销子孔,每转一圈可取两个信号。并把它变为电脉冲信号传给数字显示仪。显示仪实际就是一简单的频率计,能用数字显示一定取样时间内信号的个数。显然,在转动带轮上做出信号区,让它每转一转反射出一次(或若干次信号)实际转速即可测得。实验台的计算参数为:带轮的直径D1= D2=100mm,带速v=9.8m/s下的滑动系数ε是空载的转速为1600(rpm)。于是可直接读转速。

(2)磅秤

通过测力点的磅秤读数与测力力避的长度之积测量电机的转矩。

四、实验步骤

1.检查设备及仪器(了解使用方法);

2.闭合总闸、交流供电;

3.闭合各仪器开关;(教学实验,一般多批连续进行,故除首批同学外,一般不进行以上三项内容)

4.检查张紧砝码重量,取用V型带时的F0=5kgf;

5.顺时针转动“电压给定”旋钮,逐步提升转速n1 、n2,调节空载转速至1600rpm左右;(实验准备工作结束)

6.用降低n2的方法进行加载,每一次加载重量约150克左右,(一看磅秤1的为准)并记录下该时的n1、n2、P1、P2的数值;

7.按第一次加载方法逐次加载,直至带完全打滑为止;

8.结束实验,将所有操作旋钮归零;

9.关仪器、拉总闸,清理现场;(由于多批同学连续进行试验,出最后一批同学外,这项工作一般不进行)

10.整理数据,描绘曲线,写实验报告。

五、思考题

1. 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有何区别?它们各自产生的原意是什么?

2.带传动的张紧力F0大小对传动能力有何影响?最佳张紧力的确定与哪些因素有关?

3.带传动的效率如何测定?试说明传动效率和有效拉力的关系?

4. 带传动的滑动率如何测定?分析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的关系。如何确定有效拉力的最佳值?实验一带传动的滑动率曲线与效率曲线测定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 ________学号:______ ____ 日期:____ _____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

1. 测试数据及计算结果

2. 测试曲线(见下页)

六、思考题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