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语文 古代文化常识 历法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2025-09-25 21:29:29 责编:小OO
文档
一、【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纪年法,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法,多用于春秋战国时代。即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注意:年号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干支纪年法,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年为一个甲子。

如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

(3)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等。

二、【纪月法】

时节纪月法: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

十二个月:孟春、仲春、季春,

     孟夏、仲夏、季夏,

     孟秋、仲秋、季秋,

     孟冬、仲冬、季冬。

三、【纪日法】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古代的月相纪日法

月相纪日法(最常用)。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九为农历每月的十九。

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四、【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三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表。

天色纪时

鸡鸣平明日出食时

地支纪时
现代纪时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 “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3)五更报夜。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夜间时辰黄昏人定夜半鸡鸣平明
五更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
现代时间19-21点21-23点23-1点1-3点3-5点
【随堂演练】

下列各项中关于古代常用时间词表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去来兮辞》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九月。

B.《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旦日”的意思是明天。

C.《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日”的意思是每天。

D.《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中的“期年”的意思是满一年。

【答案】A。

【解析】“孟”“仲”“季”分别按照一季中的三个月份的顺序来排的;仲秋指农历八月。

【学以致用】

1.判断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的正误,有错之处请在下面划横线并在后面横线上改正。

(1)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天干地支纪年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代“国”常用来指都城,同时也指诸侯被分封的领地。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古人认为中国的四周都是海,所以也用“海内”指中国。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使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在古代,“仆”可作为成年男子的谦称,“妾” 可作为成年女子的谦称。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                     

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 

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                     

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 

【参】

1.(1)×。“天干地支纪年法”应为“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2)×。晦指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3)×。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

2.C

3.A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