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3年湖北省黄石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
2025-09-25 21:26:25 责编:小OO
文档
2013年湖北省黄石信息化发展研究报告

21世纪以来,世界迈入信息社会的步伐加快。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黄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为及时反映黄石信息化的发展情况,全面评价全市信息化发展进程,为黄石工业强市综合评价提供信息化指数,组织开展了2011和2012年度信息化发展水平测评工作,编制出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指数可以作为经济是否失衡、升级的风向标,信息化被誉为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可持续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是主要新增长点。

  一、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

  “”后“四化”既列入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被作为重要手段,国家“十二五”规划引入信息化指数对地区发展实施评价和监测。信息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最活跃的产业,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主要体现,是世界进入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主要依据。考虑到当前黄石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化水平严重过低,上升潜力巨大,且在历次经济调整中起着动力性作用,有必要特别提升其重视度。信息化指数主要考核第三产业中涉及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可视为第三产业水平的代名词。发达国家长期发布信息化指数,对促进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80%左右起到了重要作用。信息化考察指标分总指数和5个分指数,分指数分别是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指数。

  1.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由3个指标构成,电话普及率反映电话普及应用水平,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反映电视业务网络化应用水平,每百户计算机拥有量主要反映台式和便携式计算机应用水平。通过对电信网、计算机网和电视网三大网络产业的监测,反映三网融合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水平。

  2.产业技术。产业技术直接反映了信息化的进程,也影响到社会公众是否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信息化成果。由2个指标构成,人均电信业产值和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反映电信业产出水平和科技创新对信息技术的贡献。

  3.应用消费。应用消费反映了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水平。由2个指标构成,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均信息消费额,从社会和公众不同角度对信息化应用水平进行监测。

  4.知识支撑。知识水平是人们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必要条件,知识水平越高,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亦越高。由2个指标构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教育指数,教育指数为:成人识字率*2/3+平均受教育年限*1/3,教育状况数据能够反映平均教育水平。

  5.发展效果。由3个指标构成,从宏观角度衡量信息化的发展环境、支撑因素及发展效果。选用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反映经济结构优化程度以及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用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来反映信息化发展的科技支持水平,用人均GDP指标来反映经济发展实力。

  二、黄石信息化发展指数总体评价

  信息化指数主要考核第三产业中涉及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可视为第三产业水平的代名词。黄石第三产业比重在2003年还达到40%,其后一路下滑,至2008年只有36.1%,到2012年下降到29.79%。在其第三产业明显上升时期,往往是经济和民生更好时期,特别是达到40%以上时期,更是黄石经济起飞时期。同时,应该看到,只要连续较长时间第二产业持续过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不升或下降,必然引起经济问题要作较大调整才能解决,或者说每次经济失衡多是第二产业带来的,而第三产业总是调失衡、推升级的中坚力量,而信息化类产业更是其中的先锋。

  (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2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建设鄂东特大城市”总战略,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围绕“智慧黄石”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扎实开展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服务年活动,全面建设“数字黄石”,深入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全市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产业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经测算,2012年全市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732,比2011年提高0.045(见表1),其中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知识支撑和发展效果五项分类指数分别达到 0.486、0.980、0.714、0.877和0.604,比2011年分别提高0.028、0.102、0.079、0.003和0.013。

  另据2012年度湖北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测算结果,2012年,黄石信息化发展指数为0.732,比全省平均指数高0.011,在全省中仅次于武汉,位居第2,与去年比没有进位,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五个分类指数中,基础设施指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32,排第2位,与2011年比没有进位;产业技术指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17,排第2位,与2011年比进3位;应用消费指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038,排第2位,比2011年进2位;知识支撑指数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03,排第7位,比2011年退1位;发展效果指数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029,排第2位,没有进位。

  2012年黄石信息化指数增速为26.52%,比全省平均水平快6.0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2位;基础设施指数增速为5.36%,比全省平均水平慢37.04个百分点,排第11位;产业技术指数增速为91.34%,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5.32个百分点,排第2位;应用消费指数增速为29.14%,比全省平均水平快10.96个百分点,排第2位;知识支撑指数增速为0.5%,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5个百分点,排第13位;发展效果指数增速为6.24%,比全省平均水平快0.36个百分点,排第10位。

  (二)分类指数发展特点

  2012年,我市信息化发展指数中,五个分类指数值均呈上升的态势。其中产业技术、知识支撑两项分类指数高于总指数,基础设施、应用消费、发展效果三项分类指数低于总指数。主要特点是:

  1.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支撑作用增强。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产业的宏观环境及技术层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12年,产业技术指数达0.980,在五个分类指数中最高。2012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达2683项;电信主营业务收入16.亿元,增长12.3%。人均电信业务收入由2011年的609元增加到2012年的682元,每百万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2011年为1170,2012年为1099项。2012年,知识支撑指数达0.877,在五个分类指数中处于第二位。2012年,全市继续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为39.1%,比上年增加0.39个百分点。随着十五年教育的基本普及,文盲率仅为0.7%,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为18.94万人。

  2.信息发展效果良好,应用消费日趋广泛。随着全省经济的稳步发展,互联网用户数快速增加,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用于信息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2012年,应用消费指数达到0.714。2012年,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2.9万户,比上年增长29.2%。2012年我市城乡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分别为1329元和551.88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3.9%和19.1%。占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9.3%和9.5%,比上年分别提高0.7和0.2个百分点。2012年,发展效果指数达到0.604。201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9.7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8%,同比提高0.13个百分点;人均GDP为42703元,同比增长12.2%。

  3.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随着三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已建成了广播电视并重,农村城市并举,无线、有线、卫星、微波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用的广播电视网络覆盖体系。2012年全市基础设施指数达到0.486。近年来,由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快速提高和各种新信息技术的普及,移动通信持续快速发展,固定电话被替代的趋势逐渐增强。2012年,电话拥有率由上年的94部/百人提高到107部/百人。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85台,彩色电视机125台;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脑26台,彩色电视机127台。城乡居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基本接近,但计算机拥有量仍存在较大差距。

  总体来看:黄石信息化分类指数呈小喜大忧状态。

  小喜是:2012年各分指数中,黄石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应用消费指数、发展效果指数最靠前,均排名第二,所以是小喜。这些指数主要考察三网融合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水平,电信业产出水平和科技创新对信息技术的贡献,信息技术在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水平,这些方面一直是黄石的重要强项。发展效果指数一直在5个分项指数中居中游,它主要考察信息产业产值、研发投资及GDP大小,这个指标黄石居全省第2位,又是基础性大指标,变化幅度一般不大,对总指数起着稳定性作用。

  大忧是:黄石知识支撑指数在全省居第7位,比全省平均水平还低,属拖后腿状态。知识支撑指数虽从2011年的0.874上升2012年的0.877,但增速只有0.5%,是分类指数增速中最低的,表明黄石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待提高、教育发展程度不够高,2012年黄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9.1%,成人识字率为95%,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

  三、黄石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差距和不足

  2004-2012年是黄石一波追赶发展取得最大进步的时期,并因此引起后10年是“黄金十年”到来的共识。2004-2008年是黄石发起的以工业化为龙头的最强劲上升期之一,2008-2012年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再次掀起的以工业化为主的大投入、大发展时期。但是,非均衡发展必然引起的一些负面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一是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引起经济失衡。主要是抓第二产业GDP上得快,而且相对容易些,只需开足马力干就行,即使产品积压在库房等等没有效益的生产,都计入GDP。而在第三产业,一般都要“成交”才计算GDP,难度明显大些,抓更具科技含量的信息化难度更大。第二产业过快发展往往带来很大的环境、能耗压力。近年的环境、能耗压力是历史上最严重时期之一。

  二是对第三产业特别是信息业的发展能力和重视不够导致经济失衡。黄石还处于对利润是各行业中最高的信息服务业认识和把握能力很不够阶段,越往基层越是不善于抓高端服务产业、越是过于依赖工业,丧失了信息化巨大发展机会和推动力。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下降到阶段性低位,2013年黄石也被迫进入又一个调整时期。其实,沿海城市的调整要早黄石2-3年,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黄石的压力又将变为追赶发达城市的经济健康度,而不是GDP的总量和速度。

  从2013年经济调整过程看,第三产业中的信息化类产业是先锋。统计数据显示,增幅最靠前的第三产业二级细分行业是金融保险业(18.5%)和营利性服务业(12.9%),都是信息服务最密集的行业。高新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完成6.81亿,同比增长35.3%;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完成总产值471.33亿,同比增长8.1%。

  四、加快黄石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 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智慧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部署新一代宽带网络,大力建设无线宽带网络,推进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建设宽带应用网络设施。着力打造宽带化、移动化、融合化、泛在化的安全可靠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统筹规划物联网研发和应用示范,建设感知网络和云计算等应用基础设施。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 3G 的推广应用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加大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信息化水平差距,促进协调发展。

  2.加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项长期持续的系统性工作。要推进产业集群两化深度融合,加快重点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大力发展智能生产工具,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推动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等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的信息化,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加快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监测,充分挖掘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模式。推动资源配置、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和管理决策环节的信息化,提升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反应效率、技术创新水平和全球化环境下的综合竞争能力。

  3.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信息化应用消费水平。加大农村信息建设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服务手段,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和信息自由流动、有序对接,从而有效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市和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要面向广大农民和农村,从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搞活农产品流通两个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让农民充分享受信息化发展带来的实惠。同时要勇于打破垄断,在固定电话运营商、有线电视公司和无线运营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服务商在竞争中通过降低价格,例如降低宽带费用等,来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以使更多的农村用户和企业能够用得起信息服务。

  4.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树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理念。信息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社会,只有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加快实现社会经济质的变革和飞跃;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是加速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过程。因此,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促进科技进步、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围绕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科学把握公众需求,梳理业务流程,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指导,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努力缩小不同领域、人群间信息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5. 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消费是发展和体现信息化的最初端和最末端,也是信息化5个分指数中与信息化核心内容联系最紧的方面,但两者却成了黄石信息化中的主要“短板”,要从这两个方面着力。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消费提高方面,要大力从单位和家庭两个方面进行优惠推广。加大产业投资和消费优惠必然大大推动信息化进程,要用超“家电下乡”似的力度推动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信息化区位短板在偏远和农村地区,甚至是人们普遍不爱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重要原因。提高信息化覆盖面特别是向偏远延伸,有助于改变人、财、物空间布局过分向特大城市、重点区域集中,有助于地理位置的价值差距缩小,有助于减少人员无谓大流动和布局疏密缺陷,大大扩大发展面和幸福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