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历史发展
2025-09-25 21:26:31 责编:小OO
文档
讨论中国的历史成长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历史是不变的。中国又称华夏文明,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时起算,在那之前则称为“史前时代”。

一,中国的文字发展:

黄帝时代仓颉造文字;近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其似画非画,似字非字,我们称为图画文字。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由于汉字的通行面特别广,历史特别长,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靠它保存下来的也特别多。包括哲学的、科学的、历史的、文学的,代表着我们民族文化的全部结晶。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三千多年前的状况,听到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总之,汉字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贡献。

二,中国的服装发展:

原始服饰根据出土的骨针、骨锥等制衣工具想象复原的。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当时还没有绳、线,可能用动

物韧带来缝制衣服。在山顶洞人的遗址及其它古墓里,层发掘出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佩戴这些饰物,可能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许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商周贵族服饰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春秋战国贵族冠帽与服饰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本图为戴冠、穿宽袖服装的(战国玉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故宫博物院)

汉族的这一服饰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来汉人服装的基本特征是没有大的该变。一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初,这一服饰制度

才崩溃。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汉代女子有曲裾深衣也有上下分体的襦裙

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

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

明代平民百姓服饰明代平民男子一般服饰为搭护(属于半臂

一类的衣服)、直身(与道袍相似的宽大长衣)、程子衣、裤褶、裙

等。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

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

等。袍服是由背子演变而来,特点为低领、对襟、宽袖,领、袖

花边较少或不用,衣长及足,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

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

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一

种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

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

身上,那种东西方审美观的完美结合、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

长袍马褂,男性服饰名,由长袍与马褂

两部分组成。“长袍(长衫)马褂”在清朝令人发指的剃发易服强加给汉人后,成为满清最为常见的男性便装。

元年,北洋颁布的《服制案》中将其列为男子常礼服之一。后,普通人在日常一般生活中马褂使用逐渐减少,若在袍外罩马褂则是非常隆重的穿法,而蓝色长袍搭配上黑色马褂就是礼服了。

辛亥后,孙中山先生改制出了中山装: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正中5粒明钮扣,后背整块无缝。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上衣前身设4个口袋,依据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钮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还必须有 3 粒扣子等。中山装的形成在西装基本形成上又揉合了中国传统意识,整体廓形呈垫肩收腰,均衡对称,穿着稳重大方。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中国的历史不曾断过,中国在时间中成长,见证了耻辱与荣耀。

中国在历史中尽情的成长吧。

(文字图片来源)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