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训俭示康——概要
2025-09-25 21:28:11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段:提出中心——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

乃以俭相诟病,引出对近岁奢靡之风的批判。

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为什么不单刀直入,而是从自己的几件事例写起?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   

第二段:将先公待客与近岁风俗加以对照,慨叹“风俗颓弊”。

作者分几层来论述的?

总说今年社会上豪奢风气

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 

近日社会风气的奢靡败坏情况

第三段:引述、赞扬古人崇尚节俭的言行

举了几个事例?各自说明了什么?

1.以李沆为例,讲节俭的原因

2.以鲁公为例,说节俭可得朝廷信任

3.以张文节为例,说节俭可保持家人生活如常.

第四段:援引御孙语,从道理上阐明俭、侈的不同结果。 

此段是怎样的结构?

(总分)

俭,德之共      侈,恶之大

第五段:列举正考父等人的事例,证明上段。 

此段可分为几层?请概括

古之人因俭得到的结果

古今名人因豪侈得到的后果

举以上各例的目的及希望

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迹用作正面范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说明居高位大贤之深谋远虑,最后七例是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败家的后果问题;就事迹而言,李文靖为居室问题,鲁参政为饮食问题,张文节则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侧重,其余同类事迹莫不如此;就叙述而言,有详有略,有言有行还有言行并举。故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

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

接下来举本朝几位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

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

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形成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文中所讲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文章列举大量事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讲究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谆谆教导子孙后代要崇尚节俭朴素的良好习俗,深刻分析了奢侈与节俭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节俭是人的美德,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上严于律己,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造成以俭素为荣、以奢靡为耻的社会风尚。

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课文中涉及的几个文化常识 

1.同年,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汉代以同举孝廉为“同年”,廉派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同时考中者,都称“同年”。 

2.闻喜宴,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因曾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 

3.东市,刑场。汉朝处决犯人的地方在长安东,所以称东市,以后就滥用东市为刑场的仪称。 

4.科名,隋代起设科取士,叫作科举。因为取士分等第名次,所以又叫科第、科名。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