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2025-09-25 21:27:56 责编:小OO
文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

二、字词解释: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

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四、用原文回答问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五、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答: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答: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答:“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答: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答: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答: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答: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答: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答: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答: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答:不能。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答: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答: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2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

答: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答: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答:居安思危。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