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学分析
2025-09-25 21:29:58 责编:小OO
文档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了解它们的结构和特点;会分段整理数据,能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结合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出发,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能应用平均数解释一些简单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使学生在运用统计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

本单元教材基本结构: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能用画图、表格、文字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数据,并能对简单数据进行一些简单分析和解释,积累了一些统计活动的经验。不过,这个阶段学生接触的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非正式的。从本单元开始,将结合具体的统计活动,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本单元主要教学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以及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进一步积累分析和比较简单数据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打下基础。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教学难点是: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据分析观念。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将不仅仅是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更是发现数据所蕴含信息的愉悦体验,以及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材在编排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等教学内容时,改变了传统教材中过于关注技能性目标的做法,降低了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的要求,而特别重视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并把认识统计表、统计图等教学要求有机融人到这一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初步形成数据分析观念。

2.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此之前,学生曾多次经历用自己的方法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初步学会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以及用非正式的统计表、方块图等表示数据的方法,对描述数据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因此,在教学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时,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例1呈现了某同学画“正”字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数据,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示范分别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由此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接着安排的“练一练”,要求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的情况,并把调查获得的数据分别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进而掌握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这样,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等具体的活动中,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既落实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突出了描述数据在数据分析过程中的作用。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是按照一组数据在不同数据段的分布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的,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切实学好这部分内容,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为学校鼓号队员购买服装的现实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主动想到要解决每种服装购买多少套的问题,就要根据不同型号服装所对应的身高,分三段对学校鼓号队员的身高进行整理,从而体会到分段整理数据是解决问题的需要。这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既凸显了分段整理数据的实际应用价值,又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对统计活动的兴趣。

4.让学生结合现实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教学平均数不只限于求平均数的方法,更在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用平均数描述、分析、比较数据。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了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问题情境,并以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可以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解决“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用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等方法求出平均数。这样,把认识平均数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特征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感悟“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总体情况的统计量”这一本质属性,而且很自然地揭示了平均数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