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九年级下册教材解析1-3
2025-09-25 21:29:54 责编:小OO
文档
九年级下册教材解析 

第1课 十月

一、知识网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十月爆发的原因

本课的重点是十月发生的历史原因。二月后,临时继续执行沙皇的内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原因都与十月爆发有关。

 2、十月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十月的重大历史意义。十月是用暴力夺取政权的成功尝试,它为无产阶级以武力夺取政权提供了光辉范例;它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首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对历史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理解二月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二月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由于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因而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在两个政权中临时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但临时继续推行反动,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所以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暂时的历史现象。

 三、学法指导

 1、比较法。将十月和中国新民主主义进行横向对比,找出两国选择不同的道路的原因。再如,让学生动手设计表格,将二月和十月进行纵向对比,增强知识的系统性。 

名称时间性质任务结果
二月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推翻沙皇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十月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推翻临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读图法。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图、彼得格勒武装示意图,指导学生读图,找出彼得格勒在的位置,总指挥部所在地和资产阶级临时所在地。让学生思考:十月的主要参加者是谁?十月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工人阶级的伟大作用,了解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十月的主要特征。

3、联系法。相关知识的联系:在理解“十月的历史意义”时,依据的名言:“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联系有关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成立的背景等历史内容,使学生深刻领会十月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巨大推动作用。时政热点的联系:去年是十月胜利90周年纪念,运用网络搜集时政热点新闻,体会十月的影响。

4、关注法。关注本课的主要历史人物列宁。搜集列宁的相关信息资料,认识他的丰功伟绩。要明白:十月的领导人是伟大的导师列宁。正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才取得了十月的胜利。

四、中考命题分析

在中考中不是考查的重点,习题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都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考点有:十月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是十月胜利90周年纪念,十月的相关知识将是2008年考查的一热点。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威海市)二月后出现的两个并立的政权是( B )

 ①沙皇②人民委员会③资产阶级临时④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本试题是对二月相关基础知识的考查。二月后出现的两个并立的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答案很明确:B。

2.(2008年广安市)恩格斯在论述克里米亚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遭到了惨败……沙皇在全世界面前给丢了丑,同时也在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过的觉醒时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     )

A.制度腐朽    B.军备落后     C.经济凋弊     D.吏治

解析:克里米亚战争指的是,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的失败而告终。沙皇暴露了其统治制度的极其腐朽。答案A。

3.(2008年四川省攀枝花市)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第三站选择在有“的城市”之称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举行,我们之所以称它为“的城市”,因为它是(      )

A.十月的发生地     B.俄罗斯的政治中心 

C.俄罗斯的经济中心     D.抗击德国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解析:作答本试题要注意抓住关键词去思考,如“的城市”、“ 圣彼得堡(彼得格勒)”,这样就会使我们会联想到发生在圣彼得堡(彼得格勒)这一“的城市”的——十月。答案:A。

4.(广西省南宁市2007年中考)他领导十月取得了胜利,他采用新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他是  (      )

A.列宁      B.斯大林      C.      D.叶利钦

解析:本试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功绩的认识,试题设计的特点是由人物功绩的叙述来推断人物的所属。可以用排除法来做:是中国与建设的领导人,斯大林是苏联和平时期的领导人,而叶利钦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第一位总统,他们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所以,B、C、D三项要排除;这样,就只剩下A项了。答案:A。

5.(2007年盐城市中考)90年前,标志着人类历史进入到探索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大事件是  (      )

A.《党宣言》发表 B.十月胜利   C.苏联建立 D.新中国成立

 解析:此题考查对历史事件意义的理解,从关键词“90年前”即可推断出本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17年,可以初步判断应该是十月,再根据对其性质的描述,就可以确定答案了。答案:B。

第2课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知识网络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一:新经济

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把握:(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农民对战时主义强烈不满。(2)时间:1921年。(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4)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5)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6)评价:是社会主义任务完成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的开始。新经济是列宁从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它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它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重点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实施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时间:1928~1937年。重点:发展重工业。结果(取得的成就):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力加强。(2)农业集体化。总之,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36年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它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难点:评价斯大林模式

(1)背景: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的颁布。(3)评价:由于苏联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因此这一模式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评价时注意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学法指导

1.图表法。设计制表,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形成历史知识结构,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如:

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重大事件
1917.3二月
1917.11十月
1918~1920

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1921开始实行新经济
1922年底

苏联成立
1928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36苏联通过新
2. 读图法。正确使用历史地图,解读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并运用其中的有效信息理解和认识有关历史内容,加深对教材有关内容的理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较大,也不可避免地走了苏联一样的弯路。请看下面的图片:  

苏联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
中国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在人民公社食堂就餐
    3.关注法。关注重要历史人物,概括列宁、斯大林的突出贡献,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用历史唯物观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4.讨论法。开展关于列宁新经济和斯大林模式的大讨论,结合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

 5、比较法。比较一下苏联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的不同;列宁的新经济和斯大林模式与中国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等的异同点的比较;斯大林模式与改革开放前我国政治经济的状况的比较等。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在中考中的题型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有少许与其他相关知识结合考查的非选择题。试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考点有:新经济,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与影响。

苏联模式与中国以及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深远影响,是历年中考的热点。列宁的新经济历来是考查重点,且可以与我国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考查,所以这一知识点也不容忽视。

五、中考试题分析

1.(2008威海市) 1924年,列宁逝世,家住莫斯科的小姑娘尼娜给在国外的父亲写信告之此事,她在信封寄信人的地址栏上应写的国名是(       )

A.沙皇     B.苏维埃    C.苏联      D.俄罗斯

解析:苏联前后国家名称的变迁,苏联从1922年成立至1991年解体。答案:C。

2.(2008年四川省攀枝花市)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是在 (   )

A.十月社会主义爆发后              B.新经济实施后  

C.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      D.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3.(2008河北省)下表所示,苏联工业总产值所占位次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所占的位次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在欧洲所占位次――――――21
在世界所占位次532
A.新经济的实施            B.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没有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      D.1936年苏联新的颁布

解析:以上5、6两题均考查学生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成就的理解掌握,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结束,它的完成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答案:2.D  3.B。

4.(2007年徐州市中考)当苏维埃的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时,有人曾向列宁提出建议,必须发展商品经济。 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列宁的提议,决定(    )

A.实行战时主义            B.实施新经济

C.实行“产业复兴法”             D.推行“玉米运动”

解析:从题意可以看出,所选事项必须与列宁有关,这样就只有AB两项符合要求。在依据“1921年3月”、“ 俄共(布)十大”等词语,可以把A项删去,因为战时主义是列宁在1921年前,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应急。这样,答案就显而易见了。答案:B。

5.(2007年中山市中考)1936年以后,苏联经济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        B.广泛民主         C.新经济        D.高度自治

解析:1936年以后,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即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政治上是个人的高度集权,总之,其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答案:A。

6.(2007年湘潭市中考)“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自己全权处理。”这一规定属于下列哪一经济的内容?(    )

A.战时主义           B.新经济     

C.国家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解析:本试题意图是要我们根据题干给出的内容,来判断属于哪一。这就要求我们对相关内容要有所了解,并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选择。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一特点,可以判断出,就是列宁的新经济。答案:B。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弱国无外交:(1)巴黎和会主要为惩罚战败国德国而召开,共有27个国家参加,但会议被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三巨头”操纵,其他参加国在会上处于无权地位。华盛顿会议是为协调日本和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而召开的一次会议。参加会议是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九国,但起主要作用是美、英、日三国。

2.侵犯中国权益: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战后新秩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以及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统治的新秩序。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二)难点分析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掩盖下的矛盾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以及国联的建立,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它建立的是一个不稳定的世界秩序,隐含着各种矛盾:

矛盾之一: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围绕着复仇问题产生的矛盾。这一矛盾集中表现在德国。《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疯狂掠夺,引起德国人民强烈的复仇心理,随着国力的恢复和增长,德国从1932年要求修改条约,到1935年不履行,甚至撕毁条约。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在战败的德国蔓延,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矛盾之二: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有美日围绕亚太地区的争夺、英美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英法为德国的斗争和意大利对法属北非和英属东非的争夺等内容。其中集中表现为美日矛盾和法意矛盾。矛盾起因即是分赃不均,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等问题。以上问题正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战胜国互相妥协的产物,它没有也不可能彻底解决。

 

矛盾之三: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牺牲部分弱小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利益为代价,如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共同宰割中国等,必然激起这些国家人民的反抗。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要求收回德国攫取的一切权利。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竟然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从而引发了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

矛盾之四: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仇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英法等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推行绥靖,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唆使法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助长了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的爆发。

可见,构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基石是不稳固的。它只是暂时的安排。正如列宁所说:“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又如法国福煦将军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1939年9月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充分验证了以上说法的正确性。

2.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们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在根本目的和性质上与巴黎和会是一致的,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解决了巴黎和会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它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协约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同巴黎和会一样,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两次会议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不同之处:①凡尔赛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处置的基础之上,华盛顿体系则是战胜国关系调整的结果。②前者围绕着欧洲政治布局特别是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具有明显的分赃性质。后者围绕争夺太平洋地区和美,英,日海军军备竞赛,特别是中国问题的处理,具有明显的争霸性质。

三、学法指导

 1.列表法

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时间1919年

1921年-1922年

主宰国家英国、法国、美国英国、美国、日本
主要内容惩罚战败国,协调战胜国之间的关系调整东亚、太平洋地区日本和美国的矛盾
损害中国利益《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继承。《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作用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2.分析法

在学习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时,结合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学习《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例如: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允许拥有空军,莱茵河东岸50千米,德国不得设防,这些对法国压制德国明显有利。而允许德国保留陆军10万人,对法国不利,这是英国利用德国牵制法国,保持欧洲平衡,实现自己独霸欧洲的表现。而《九国公约》明显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排挤日本在中国的势力。

四、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的命题主要集中在《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两个知识点,尤其是危害中国利益的条约以及条约的内容是命题重点,往往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查。

五、中考试题分析

例1.(2008年攀枝花市)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一次分赃会议,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是A.军备问题    B.殖民地问题   C.德国边界问题    D.奥地利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的理解能力。一战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的主要目的为了惩罚战败国德国,瓜分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巴黎和会规定: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加以瓜分,充分体现了这是一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答案:B

例2.(2008年重庆市)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②《凡尔赛和约》的签订③《九国公约》的签订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大历史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惩罚战败国,召开了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但由于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为此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确立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明白了事件的来龙去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答案:A

例3:(2008四川省甘孜州)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侵犯了中国主权的条约有

①《凡尔赛和约》 ②《四国条约》 ③《五国海军条约》 ④《九国公约》

A.①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内容的掌握情况。综观四个条约,①《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我国的利益,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②《四国条约》的内容是英、法、日、美四国相约尊重彼此在太平洋属地的权益,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 ③《五国海军条约》规定美、英、日、法、意等国海军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也与中国无关 ④《九国公约》宣称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是确认了列强在中国非法侵略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答案:D

例4:(2008山东省聊城市)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主要表现在它: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消除了列强间的矛盾

C.调整了列强的统治秩序         D.惩治了战败国德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作用的理解能力,巴黎和会虽然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新秩序但是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因此在美国的倡议下又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协调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答案:C

例5:(2008?山西太原)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在许多国家的人民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世界取得了暂时的和平。战后的世界是否能够维持持久和平?世界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持久和平之路?人们在不断地思考……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作出了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

材料二: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其他国家则主张推进多极化进程。

(1)材料一中“那些主导着世界发展方向的国家”主要指哪些国家?列举这些国家作出的“影响整个人类社会的重大决策”的三个事例,并分别说明其历史作用。

(2)就“整个‘冷战’时期,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举两例“美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史实。

(4)中国在积极“推进多极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举三例史实对此分别加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和应用能力。解答(1)的突破点是主宰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国家,然后回答出与这些国家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即可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即可。例如: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影响等。解答(2)问的关键在于首先肯定结论是正确的,然后结合相关的美苏争霸的期间的史实进行评论即可。解答(3)问的关键在于理解单极世界的含义,即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根据这一点回答出相关美国的侵略史实即可。(4)问考查中国在世界多极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只要回答出中国参与的重大国际组织和国际行动或者有关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例即可。

(1)国家:英、法、美;

事例及作用:

 [示例1]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对战败国的和约,确立了战后西亚、欧洲、非洲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签订一系列条约,确立了战后东亚、太平洋地区的资本主义统治秩序。巴黎和会或《凡尔赛和约》决定建立的国际联盟,标榜维护和平,制裁侵略,但制止侵略战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示例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英法美等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或格局)。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扩张。

(2)[示例1]苏美两个大国对抗,经常有冲突发生,但两大国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冷战”期间发生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因地区矛盾、、宗教矛盾等引发的局部战争,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

 [示例2]与20世纪前50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相比,“冷战”时期尽管有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发生,有局部地区的战争不断发生,但都没有发展成为世界大战。

 (3)美国不断干涉别国事务和插手地区争端,如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肢解南斯拉夫联盟;美国单方面发动伊拉克战争,至今战火不停;美国不顾国际社会反对,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造成国际社会的不安定等。

 (4)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以实际行动稳定亚洲和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参加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经济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各国的合作,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作为联合理会常任理事国,以负责任的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对亚、非、拉美的和平稳定作出贡献(答出具体事例也可);协调国际事务,中国参加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