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太极拳十段功
2025-09-25 21:29:40 责编:小OO
文档
太极拳十段功

                          陈正雷

1.熟练 套路,明确姿势。

所谓“套路”是指太极拳的整套架式。所谓“姿势”是指每个架式的动作要求。初学时主要要求侧重于套路熟练,方位正确,同时适当注意姿势的规范,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套路已达到熟练的地步,那么就必须侧重于姿势的正确。在求得姿势的正确以及套路熟练的前提下,才能逐渐产生内气,发挥防病及技击上的效应。现分两个方面,谈谈这一阶段的练习方法及注意事项:

<1>、动寓静之内,静寓动之中。我们初学太极拳时,心情是过于火热的,追求欲达目的心情过于亢奋。因此,而使大脑神经处于兴奋的紧张状态。再加上内外环境及其影响从而导致情态,意识上难以清静,由于这些不利因素的影晌,所以我们从练拳开始到拳架的结束,每招每势务必做到精神上的“恬怡虚无”,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清静,一切干扰无动于衷的样子,整套拳架都要做到动寓静之中,静寓动之内,看起来象是在做意识体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收敛内气,便利引起鼓荡,正如《拳谱》所说:“静养灵根,气养神。”所谓养根的“根”就是根本,也就是肾脏。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脏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静则养根”也就是说,只有在意识清静的条件下,才能有助于肾气的旺盛与收藏,从而使五脏健运。内气充沛,神得以养,故动作矫健。

初学练拳的人,不容易做到平静,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大脑对新的事物、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不相适应,也就是不习惯。只有我们有毅力地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练习,那么练一段时期,就会自然而然地习惯了。

〈2〉注意身法,初学拳势的练习,不得要求过高,也不可操之过急。这就和写字一样,从思想上认识到竖、横、点、钩等笔划,能组合成方块就行。练拳也是这样,初学身法上只要求,头部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即可。从步法上,能理解做到弓步、虚步、出步和收步,知道方位。至于不可避免出现的毛病,象挑肩架肘,横气填胸,呼吸发喘,手足颤抖等现象,在此段不宜究。但必须加以说明,拳式套路的运行方位、角度及顺序必须绝对正确,向姿势上柔软、大方顺随的方面力争。这样每天坚持十遍左右,两个月余,即可套路熟练,这时就可进一步考虑动作要求,从头至足,一招一势地纠正(纠正方法参照“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一文去理解和对照)。同时要细心揣摩,克服急躁情绪,由表及里,承上启下,接骨斗榫地去理解和精心默识,不可急于求成。在动作速度上尽量放慢,以利于揣摩思考动作的正确与否。这样在求得姿势正确的情况下,每天坚持十遍拳,再练一个时期,就可以通过这一阶段而进入第二阶段了。

2.调整身法,周身放松。

所谓“身法”是指练拳时对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原则。这个原则,是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方能做到。所以第二阶段的练习,着重应放在放松上。为了使骨关节放开,伸筋拨骨,也可以练习些猛打、猛甩的劲别,如“金刚捣碓”、“掩手肱拳”、“摆脚跌叉”等动作。但要尽量放松,不要用拙力(即笨力气)。《拳论》讲:“一层深一层,层层妙无穷。”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步的姿势要求,而又使拳势套路达到了熟练的程度,那么就要进一步地调整姿势、动作和身法,使其达到周身放松。现将第二阶段容易发生的毛病和纠正方法以及具体要求简述如下:

第二阶段主要容易出现的毛病,是以立身不正、横气填胸、挑肩架肘等现象为主,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放松”这个词含意理解不够,无法朝着“放松”这个目标去努力、去争取;二是腿的支撑力不足,使之难以放松。《太极拳论》中说:“身体必以端正为本,放松以周身自然为妙。”也就是说套路架式的练习,身法上要以立身中正为根本。所以说的“端正”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导躯干四肢及头的位置中正,即身体不偏不倚之意;另一种是身体在有意歪斜的情况下,保持着力学负重点的相对平衡,如开步时的上行下进动作,足以说明了这一点。所谓“放松”,就是说在腿的支撑下,全身各部自然协调地松下,这样才有利于气沉丹田,初学时由于这些问题没有能够理解或加以注意,加上功力浅薄,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毛病。纠正的办法除了参照前面“陈氏太极拳对周身各部位的要求”之外,还必须认真地理解立身中正、周身放松的内在含意,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练习体会去揣摩,同时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在身体适应的情况下,增加练拳遍数,最好能做一些单腿或双腿下肢运动及桩功。这样坚持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由于腿力的增长,身法上的放松,从而可使胸部、背部、肋部及膈肌下沉,这样体内的气机升降协调,呼吸自然,肺活量增强,象横气填胸的毛病也就会消除。保持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在胯关节放松的情况下,曲膝、园档,肩关节自然下沉。留意在姿势上调整,但须注意的是手一定要领起,不可软散无力。通过这一段的练习,有3—4个月的时间,身法得到调整,姿势基本正确,并随着练习质量的提高,逐渐引动内气,也就是以外形引内气的过程,这个时期虽然感有内气活动,但时有时无,如“无源之水,断薪(注:薪即柴也)之烟渺渺乎而不连”。外形上不能园满顺随,表现为断劲顶劲,外刚内空,在技击上,则表现为全身有劲,但力不从心,头重脚轻,使用不上,故称“一阴九阳根头棍”。

3.疏通经络,引动内气。

“经络”有路经和网络之意,它们错综复杂地交会联结,遍布全身,内联脏腑,外浮肌表。从而沟通人体上下表里,是调节肌体和运行气血的通道。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是极其细小的物质微粒,难以直观地察觉。因此,只能通过人的感观,根据事物的各种变化而体现气的存在。人体的气的来由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禀赋于先天父母之精气;二是饮食物化生的水谷之精气,以及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通过脾、肺、肾三脏的生理功能综合作用而生成。我们所说的气,原本就是中医的理论体系,被引进拳术领域之后就逐渐形成了具有武术内含的基本概念,这就不是简单指医学理论中的气,而又包括了武术上的内气。内气即是太极之理气,内气的引动与鼓荡,也必须依附先天和后天之精气做为物质基础。陈鑫在《太极拳论》中说:“气者,生之本,经者,气之路,经不通则气不行也。”又说:“以吾身自有之元气,运行吾身。”“以气运行,一气贯通。”这都说明了:气是本身固有的本元物质。只有在经络道路畅通无阻的情况下,则有利于引动与鼓荡,才能一气贯通,产生防病和技击效应。

前面已经谈过:“调整身法,周身放松。”这时体内已经有内气流动的感觉,练拳也有兴趣。但是这个感觉时有时无,甚至又经过一段时间则全然无有,如波浪起伏,时隐时现。这都说明了经络之气流通不畅,气机运行不利,内气引动不力所致。这个内气即包含着先天之真气元气和后天水谷之精气,又包含着太极理气鼓荡之气。这就概括地说明了拳术领域中的气,既是物质基础,又是功能效应的双重含义。如练到炉火纯青的高级境界,就会产生一种奥妙莫测,只可意会,难以口诉的感觉。

人体之气运行在经络内外,骨肉之间,内养脏腑外固肌表。只有保持经络畅通,才能环流不息气遍全身。就象灌溉农田一样,只有保持沟渠畦拢的通畅,才有利于正常的灌溉。这一阶段,在练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僵硬、丢顶等毛病,从而影响内气的流通,使气难到梢节(即手足指端)。因此在练习中必须注重于意念引导,在大脑意识的指挥下,以意运形,使内气节节贯通。如往里合,以手领肘,肘领肩,肩领腰(某手合领某侧腰)。往外开,以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在缠丝劲的催动下,上肢表现为旋腕转膀,下肢表现为旋踝转腿,身躯是旋腰转背,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根据这些规律,在练习时,有不顺之处,可以自行调整身法,以得劲为准。练习速度宜慢不宜快,一招一式要精力充沛,活泼无常,外形尽量与内气意识表现一致,这样进一步练习一段时间,内气就会自然地有所畅通,僵硬拙力也会有所克服,以达到周身相随、连绵不断,内气会按拳势的要求,产生有规律的鼓荡,达到一气贯通。

这一段最易产生失去信心半途而废。它产生的原因,是在练习过程中,由于产生偏倚丢顶等缺陷,和内气的起伏间断,所以身体各部位有不相顺随别扭之感。有时兴起,一时自觉运劲顺随,发劲呼呼有声,但推手却一点也用不上,对这些客观规律,误认为师不传秘,从而使情绪低落。古人云:“练拳者千人万人,成手者一人半人。”这就是在此期间中途而断的原因。正如陈鑫所说:“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吾谓此艺无甚奇,自幼难以打到老,打到老来自然悟,豁然一贯神理妙。”这都说明了太极拳没有什么秘传诀窍,只要循规蹈矩,持之以恒,定能成功。

4.形气结合,如环无端。

所谓“形”是指形体,也就是拳式动作的外在表现;“气”即指的内气,它一方面包含着禀赋的先天之精气,和在饮食物中摄取的水谷之精气以及来自自然界的清气。另一方面,包含着起于丹田,由太极引动的理气,这些细小的细小微粒,在大脑的指挥下,周流全身,往复如新。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形气是统一的。是相互依附、相互为用的。

《拳谱》规定:“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说:“以气运身,务令顺随。”可以看出,《拳谱》中所谈的心,就是中医学中神明之心了。它包括了大脑的意识思维活动。

因此,我们每招每势,都要注意,以意运气,以气运身,顺其自然,引运外形,只有这样形气结合的反复练习,细心揣摩,久而久之,就会有较深的功底,内气周而复始如环无瑞地在体内运行。

我们对形气结合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那么就不会“欲到扶桑,没舟莫适”。至于此段的练习方法,就是在大脑的指挥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引动内气,使气有规律地随着意识而催动外形,这要求我们努力做到周身一致、内外合一,以外形在内气的催动下,一动则周身全动,静则周身全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但是由于在练习过程中,身与手,内与外某一部位不够协调,某一部位即产生矛盾,就会影响内气的贯通,从而使之意气与形体难以结合,如动作运行速度的快慢,以及身法位置角度掌握不够,难以适得其中,周身涣散、没成系统,因而在套路架式的练习中,表现为身慢手快眼不随等散乱现象,不能身手一家,动作周到。《拳诀》云:“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身到手也到,击敌如摧草。”这都说明了形气结合,身肢顺遂的重要性。

这一时期内,容易产生的毛病还有丢、顶、压抗。丢顶产生的原因,是在开手时,手未动而肩先架,其手就叫丢,肩就叫顶,另外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扛肚腆胸。压的产生是对沉肘松肩理解不够,正如单鞭与斜行成式时的合劲,只知道两肩下压,不知曲膝松胯,含胸塌腰,束肋放松,象这种不自然地沉肘松肩称之为压。具体纠正的办法,是在注意周身各部位要求的前提下,使矛盾统一起来,个个击败,不可顾此失败,同时注意内气与外形的结合,外形一定要顺随内气表现自然开合。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指出:“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左手与右足合,左肘与右膝合,左肩与右胯合;左与右合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亦得从变而言之。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都在其中矣。”由此说明,这一阶段太极拳的练习,要重于意念与形体姿势的结合,也就是心到、意到、气到、形到,使内气一气贯通,往复循环如环无端。同时应当理解,某一部分的开合,是整体开合的局部表现,全身总的毛病,也可以在局部反映出来,因此,凡是调整局部的姿势时,务必注意整体的调整,从而也要留心意气合一,以适应变而变,在周身放松的情况下,来克服丢顶抗压等毛病,每日坚持练十五遍拳,这样有三年时间,就可以达到此般水平,具体表现为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丹田有发沉的感觉,但在技击上,还是威力不大,时感力不从心,这是没有掌握知己知彼、引进落空、粘连粘随的功夫,这是只到“二阴八阳是散手”的水平。

5.周身相随,内外一致。

“周身相随,内外一致”,意思是指全身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它是由形气结合,引动内气在周身上下内外,如环无端地运行,起丹田运四末复归丹田。这是由于反复地揣摩体会,刻苦锻炼而达到的。《拳论》云:“太极拳者,无往非劲,切勿妄动,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所谓一者,自足至顶,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谓之一气贯通矣。”此段论述,具体地阐述了周身相随、内外一致的表现,以及一气贯通的统一整体观。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虽千变万化,然却劲归一。合而言之曰太极,分而谈之曰阴阳,一阴一阳,而表现为上下、开合、进退、内外、形气等等。它们彼此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样的消长进退,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和进化。太极与阴阳,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记载,周代的《易经》上曾说:“一有太极,太极生两仪。”这个“两仪”,就是阴阳,太极具有至大之含意。自从明末陈王庭创太极拳种以来,数百年中名手层出不穷,他们都是依据太极之特点,阴阳之含义,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中,求得周身相随,内外一致,使内气一气贯通,复归太极混园一体。

在周身内外相随一致的这一阶段,内气虽已贯通,但很薄弱,在练拳时,稍不注意或运动不当(如疲劳及精神欠佳),都会影响内气的贯通和运行。在前一阶段,如身手内外产生了矛盾,可以用调整身体的办法来解决,使姿势顺随,内气贯通。而在这一阶段,就不许可用调整身法的办法去解决矛盾。这阶段,要求周身相随,以内气催外形,气不到,外形寂然不动,气一到,外形随之而动,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每招每式,一动气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行肌肤毫毛,运行周身而复归丹田,缠绕往来,园转自如。动作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驭,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明显地体现了陈氏太极拳中的精华“缠丝劲”。缠丝劲发源于肾,起于丹田,遍布全身,处处皆有,无时不然,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四末通九窍,增长内气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却病延年,皆缠丝劲之功效。

此段时间,每天除坚持练架式套路之外,还可以结合练习推手,从而体会粘连粘随,扌朋捋挤按的劲别,加以校正拳势运动的正确与否,每天增加练习几遍二路炮捶,用来加强内劲的耐力和爆发力。练习刀棍棒等器械,以检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从而使在练拳时,能够做到不假思索,不犯疑意,不期而然,内外一致,周身相随的程度。完全掌握太极拳的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可以脱离老师的指导,不走弯路,深入研究,逐步进入奥妙境界。正如《拳论》所说:“理不明,延明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日久自到。”

这一阶段完成后,就是从理论上,已经到大学毕业的程度,已经全面地掌握了拳术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有所体会,但是使用时难以配合得恰到好处,还必须更好地在实践中刻苦学习,细心钻研,深入体会,从而使之达到神圣工巧的高妙境界,在技击上还必须掌握知己知彼之功夫,园转灵活之法度,才能随机随势,引进落空,走化自如,立于不败之地,故孙武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在此作“败”)。”就是这个意思。至于那“声东击西,行间之术,随其锐,夺其末”等等技击方法,也都需要在以后的竞技练习中揣摩体会。

6.稳固根基,充实内气。

所谓“稳固根基,充实内气”,即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扎稳下盘,以促使内气的充实和饱满。《拳论》云:“根本固而枝叶荣。”“培其根而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自长。”由此可心看出,练太极拳就是培根润源的方法。这里所指的“根”,具有根基之意,也就是下盘。“下盘稳固,上肢轻灵自然”。所说的下盘,即肢体的下半部分“腿”,靠腿的支撑力,以两足为基础,裆劲园活自然、沉稳。另一种说法是:“根本”指元气,元气藏于肾,肾足则精力充沛,即为“根本固”。所谓“润其源”,源指根源即本源,元气为诸气之本,根源于肾,通于丹田,禀赋于先天,又称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肾脏元阴元阳,元阴以养五脏之阴,元阳以养五脏之阳,周身之阳得以温,阴得以养,故生机旺盛,则又反过来益助肾气,充盈丹田,这样相互资益,周而复始,从而使根本固,源流润。根基稳,内气充实,如长江之流水,滔滔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有来源,有去路,体现出力大无穷,顺随自然,产生威力惊人的技击效应。

在前段讲到,练拳时周身已形成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以达到意气结合,形气一体,但在配合呼吸上不能恰当自然和细腻。在第一和四阶段练习时,要求动作配合呼吸,是难以配合的。这是由于动作姿势的僵硬不协调,及内气外形不结合造成的。到了第五阶段,虽然周身相随,内外结合一致,但在动作加速度,快慢相兼,疾变时,就难以配合。在现阶段的练习时,随着练拳质量的提高,动作与呼吸必须严密配合。主要指的是逆式呼吸。应当说明,此阶段的腹式呼吸形式与医学上的腹式呼吸恰恰相反。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人们的呼吸方式和过程,是由肺、胸膜、肋间内外肌、膈肌等来参与完成的。主要表现以胸式呼吸为主同时由腹肌配合完成。在胸腔脏器病变时,由于胸式呼吸受到,则代偿性的使腹式呼吸加大加强。这种腹式呼吸的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膈肌收缩,腹腔脏器下移,腹内压升高,腹部向外突出;吸气时膈肌舒缓,腹腔脏器上移回位,腹壁收敛。太极拳中的“腹式逆呼吸”与上述恰好相反。其表现为吸气时,小腹内收,膈肌上升,丹田之气由小腹上升汇集于丹田,胃部自然隆起,胸部自然扩张,肺活量加大;呼气时小腹外突,膈肌下降,所聚胃部之内气下沉至丹田,胃部与胸廓自然平复。由于腰肾的左右旋转,因此气沉丹田与丹田内转结合一致。发劲时呼吸的配合是用短促的一呼一吸来完成的。

在呼吸配合一致以后,除了正常的套路练习外,还要加上些辅助功。如站桩、采用大马步、弓步、丁字步都行。练拳前后,坚持20分钟,练习稳固桩步,呼吸行气,发展力量和耐力。练抖杆子,用后尾直径6—8公分,长3米的白腊杆每天用拦、拿、扎的方法,分几次抖一百下。另外还要把拳式内的单势发劲分别抽出练习,以增加在根基充实的情况下的蓄发力。这样有两年时间,就能完成稳固根基、充实内气的阶段。在技击上,能破二阴八阳是散手。这段功夫的表现(指与第二层功夫即二阴八阳)双人推手,即可随机就势,引进落空,得机发出制倒对方,但不能干净利落。虽在功底上高于对方,自己能把握取胜,但对方不能心服口服。所以推手歌有:“三阴七阳犹觉硬”之说。

7.触觉灵敏,知己知彼。

“触觉灵敏,知己知彼”这段时期,主要是练习全身空灵,身体皮肤感受器的敏感性。也就是接受信息的传递采取的应激反射。练习太极拳的人,随着功夫的加深,这个应激反射过程就加快加强,直至接受信息传递如闪电,应激反射如雷达。为了能够很好地对此段理解,现将人体的神经系统反射过程介绍如下:人体的反射活动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部分,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的进行,是由一定的刺激波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由神经冲动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神经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过程,中枢兴奋又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在这阶段,主要是练习加强加快这个反映过程。这个目的的达到,必须以充实的内气做中流砥柱,使内气盈满,丹田、贯注全身,内至脏腑经络,外至毫发之间,周身各部位如电充身。搭手时应掌握:“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舍己从人”,就是说动作的快慢要决定于对方动作快慢,一切顺从客观,周身自然,手臂放松,才能处处合拍。适应动作反应的骤变。由于内气的充实,触觉灵敏度的增强,从而也加强加快了机体的中枢神经反射过程,才有利于做到“彼微动,己先动,后动先至”的程度,才能克制对方而不会被对方所克制。

在练习时,这个阶段仍按前段练习套路与辅助功,另外经常练习推手竞技,在实践锻炼中,锻炼听劲、灵劲、周身上下结合功。而在练拳时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和缠丝劲的外形动作也应内收与缩小,也就是由大圈到中圈的练习方法。练拳时应注意缓慢柔和、平稳舒展,“学时宜慢,慢不宜痴,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快而后缓是为柔,柔久刚自在其中”,是为刚柔相济。这段练习,也就是由快复缓阶段。静如山岳,急如闪电,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象射箭一样,慢拉弓弦开满月,力聚弓背,松弓弦,矢疾出,威力大,其快如此。所谓“平稳舒展”,就是练拳时,要求动作舒展大方。内劲连绵不断,运动出于无心,鼓舞生于不觉,心领神会,意到劲随。正是“拳内奥妙无穷尽,功夫到时自通神”。

达到这层功夫,眼神如捕鼠之猫,动作如翱翔之鹰,身形轻灵矫健,意识反应及皮肤触觉灵敏,全神贯注,势势逼真。做到了在练拳时无人当有人,推手时有人当无人。养我浩然之气,即使在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囊取物,如入无人之境。

8.得机得势,舍己从人。

“得机”就是利用最恰当的时机。“得势”就是得到己顺人被的姿势,在这“间不容发”(发:时间的空隙不能容下一个头发那么小)的一瞬间,以闪电般的速度和雷霆万钧的威力,发击对方而不现于形。这种高超的技击表现,使被打者莫名其妙,看的人也一概不晓。此种现象即为得机得势。

“舍己从人”是指舍掉自己,以顺从别人,完全以顺随化解,不顶不抗。此如对方控制住我的手(稍节),我以肘肩来化解;控制住肘肩,我以胸腰来化解;控制胸腰,我以裆劲与手臂化解。如单鞭一势的七言经语是:“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这都说明了周身相随,蓄发相变。完全舍己从人,顺随化解。总之,双人搭手,对方要什么劲,就给什么劲,总之顺随,不丢不顶也不抗,在不失“扌朋劲”的原则下引空就击。《拳谱》云:“不能虚实分明,就不能周身相随;不能周身相随,就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引进落空,就不能借力打人。”所谓“借力打人”即为“四两拨千斤”。什么叫“四两拨千斤”呢?也就是用引进落空,乘势借力,以轻制重的技巧,在得机得势的条件下,选择合乎杠杆原理的沾粘点,利用弹性摩擦力的牵引作用以击倒对方。这种力量的效果,是以对方之力又加于对方之身,我使微小力量从而击倒对方,即为借力打人,或叫“四两拨千斤”。《拳谱》云:“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指两臂的肱骨,挠骨和尺骨)前节有力,两肩放松,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由两膊相系,下与两腿相随,劲由内换,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样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

这一阶段,是由中圈到小圈的时期。《拳论》云:“要想拳练好,除非圈练小。”上段所谈的是大圈到中圈,是功应内收,气行于外的表现与螺旋缠绕的外形动作,应同时内收与缩小。在此段练习时,外形要求轻松自然,舒展大方,内劲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在应用上劲由内换,一般人难以看出。这些内劲在体内的表现,象是一股热流发于丹田,随着意识的引导,由跟到梢,由内到外,绵绵不断地遍布全身。每时每刻都有肌肤发胀,手指发麻,足跟发重,头顶发悬,丹田发沉,膀胱发热的感觉。应用时得机得势,舍己从人,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技法将人跌出。所谓“四阴六阳类好手”。此段完成,拳已接近成功。

9.身如火药,一动即发。

“身如火药,一却即发”是一个形容句式,用以说明,内气充实饱满阶段技击的形象表现,此段是太极拳的基本成功阶段,也就是“五阴五阳”功夫的前半部分。此期已基本达到刚柔相济,周身肌肤充满了内气,已具有强大弹性反折力,只要对方力一加身,就如阴阳二电交接之象,瞬息间电闪雷鸣。又如火药见火,烘然而发。

达到了这层功夫,周身内外充满内气,已成了混园一体,如太极之象。在这个充盈的太极圈内,有纯厚的真气为根基,有旺盛的机能之气为动力,有十二经络联系内外,在意气鼓荡的作用下,使一切外来之力的作用无法相加。不但不能使这个混园的太极整体遭到丝毫破坏,反而由于太极内气的无穷威力,产生强大的反折作用。以使用力进击者所得到的,是相反的效果。这就象充满气的皮球一样,越用力打,他越跳得高。这种反射作用,也是陈氏太极拳的独特之处。另一种作用就是太极混园一体的球形园滑作用。任何强大的外力都无法施加到它的身上。如外力一接触其身,就象旋转着的球,自然地随力而化劲落空。据说余叔祖陈发科,在北京练拳时,他的弟子们纷纷传说,陈老师的背部有弩弓(即反弹力)。有一天,几个好奇的弟子问起这些话,当时师徒相谈兴致正浓,发科公便爽快地说:“来,你们一摸便知。”说着,面壁而立,让两个身强力大的徒弟,分别按着背部,只听得“哈”地一声,将二人发出七、八尺远,陈老师毅然未动。接着又叫徒弟们往身上撞,不但丝毫不能撞倒老师,反而老师在两脚未动的情况下,将徒弟们发了一丈多远。足以说明,太极内气充盛,五阴五阳功夫的达到,技击可表现为“遭到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不玄”。

由此可见,拳愈练愈精,费一日之功,可得一日之效。以上发科公所用之劲,就是利用强大的内劲威力,在真气的作用下,利用肌肉短暂的收缩、鼓荡而发出的弹性反折力。此内气鼓荡发出的过程,是在短暂的一瞬间引、化、发园圈在体内进行,瞬息万变,未显于外,不到此功夫的人,难有此体会,更难看出。正如《拳论》云“若是功夫纯熟,由其大无外之圈,造到其小无内之境,不遇劲敌则已,如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摧枯拉朽,孰能挡之。”

在此段练习时,除了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外,主要以培养本元为主。《拳论》云:“心为一身之主,肾为性命之源,必清心寡欲,培其根本之地,无使损伤,根本固而枝叶荣,万事可作,斯为至要。”又曰:“拳当功力既熟,端正恭肃,故其所事,不敢自满……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即使拳术练到功夫纯熟阶段,也要始终如一地注意精神意识上的修养。所谓的“清心寡欲”、“培其根本”、“无使损伤”等都说明了,在此阶段更应注意心易静,神易安,精易固,只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精气可固不可泄,意识可安不可乱。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恬忄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这都说明必须注意精神意识上的修养,做到情绪安静,这样自会真气充足,精神饱满,也就可以起到防病健身和延年益寿的作用,这样做便不致于有思想上的负担和份外的贪求,心地光明磊落,没有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有利于根源的培益和功底的纯熟。

10.变化无方,神鬼莫测。

“变化无方,神鬼莫测”这个形容句式,形象地比喻拳术已达到到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境界,它的运动变化及技击表现,难以看出,难以意测。玄奥渊博皆在其中,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拳论》云:“太极理循环,相传不计年,此中有精义,动静皆无愆,收来名为引,放出箭离弦,虎豹深山踞,蛟龙下深渊,开合原无定(活泼泼地),屈伸势相连(却有一定)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天地为父母,摩荡柔为刚,生生原不己,奇正不寻常,乾坤如橐龠(即为大的口袋和容量单位),太极一大囊,盈虚消息故,皆在此中藏,至终复自始,一气运驰张,有形归无极,物我两相忘。”此段论述,概括地阐述了太极的概念、特点,以及太极的起始与转归。也就是由无极生太极,由太极生两仪(即阴阳),总归无极。

在这个阶段中,在练拳时,自觉得“两肾如汤煮,膀胱似火烧,我身不知是我身,吾手不知是吾手,吾也不知吾是何人也。”也好象天地间什么都没有一样,脑子里一无所有,正如《拳论》云:“神穆穆,貌皇皇,气象混沌,虚灵具一心,万象藏五蕴,寂然不动若愚人,谁知道阴阳结合在此身,任凭他四面八方人难近,纵有那勇猛过人,突然来袭,倾者倾,跌误者跌,莫测其神,且更有,去难去,进难进,如站在园石头上立不稳,实在险峻,后悔难免陨,岂有别法门。只要功夫纯,全凭着一开一合,一笔横扫千人军。”又曰:“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混然,任他四周都是敌,此身一动悉颠连,我身无处非太极,无心成化成珠园,遭着何处何处击,我也不知玄又玄。”由此看出,功夫到了成熟阶段,真是出神入化,奥妙无穷,不可思量,举手投足皆能阴阳平衡,八面支撑。内气已达皮肤之外,毫毛之间,外力虽未接触皮肤,动触皮毛即有感觉,随即化劲发出,其威力无穷。故有:“五阴五阳称妙手”之说。

练到此层功夫,更应注意武德修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古人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英雄背后有英雄。”为人处事,不可狂妄自大,仗技欺人,要以大化小,忍耐三分。要胸怀大志,振兴中华。

科学的高峰无止境,拳术的奥妙深无穷。只要胸怀大志,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地登攀方可成功。虽力及成功之境,内功发生尺寸又待深钻,太极拳术理奥、意深、神妙无穷的变化在一生难以尽知,至于点穴、打死回生,发生的尺寸、分度、准确性以及后果的预测和掌握,必须是精确无误,方是上乘的内功。

关于练习陈氏太极拳的十大阶段(过程),就此停笔,后几篇是根据先辈的讲述和家传理论的分析而写的。笔者还未能体会,在所难免有舛误之外,望读者阅后,敬请指导。以共同研究,便于拳术的发扬光大。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