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校长专题讲座
2025-09-25 21:30:13 责编:小OO
文档
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

    主持人:李德升           主讲:李德罕           记录:李德罕

     时间:2012.11.16                                地点:办公室

    与会人员签名:

(一)《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体目标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二)《数学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实现的意义和价值

目标的整体实现,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它对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目标的整体实现,不但有利于学生当时学习数学课程的成长,还能够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且是全面、持续的发展。因此,所说的四个方面不是各自的,而是和谐融合的。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也必须要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所以它们是一个整体实现,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希望他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意义很重要。

(三)怎样将课程总体目标有机结合整体实现

观点 1 : 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整体把握、逐步实现

数学教学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整体把握,然后逐步实现,这是一个总体的方向。

( 1 )对重视过程、整体把握的理解

数学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是通过教学过程展开的。数学教学活动要重视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重视过程是指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过程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包含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过程,也包括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又是整体性的,包括体验、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数学的表达和交流,积累经验,提升素养。

( 2 )对这一过程做到逐步实现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内容中蕴涵的、与上述四个方面目标有关的教育价值,通过长期的教学过程,逐渐实现课程的整体目标。

首先,教师要明确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制定每个学期的目标、每个单元的目标,再具体到每一节课。

教师要重视单元整体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方式进行整体规划,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动手操作,哪些适合学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加以引导等等。

其次是把握每一节课。每一节课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每一节课的课程目标都是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一部分,都会为实现整体目标做出贡献。

观点 2 :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 1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过去的数学 “双基”是指什么?

过去提到数学的“双基”时,指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运算、基本性质、基本法则、基本方法等。

( 2 )现在确定数学“双基”的原则

数学“双基”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数学应用的基础、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基础。这些条件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3 )关注基础知识的教学

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都是有背景和由来的,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其他学科知识之间有关联,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也有联系。只有让学生了解这些背景及来由,并且理清所学数学知识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才能理解这些数学概念和公式的必要性、重要性,真正理解它们的表述。这样学生才能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和由来,可以称为这些知识的“生长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发展和应用,可以称为这些知识的“延伸点”。

教师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不但要注重知识表面,更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还要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把局部的数学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引导学生加强对于数学的整体把握和宏观认识,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 4 )关注基本技能的教学

基本技能一般都表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骤,这些程序和步骤都以某些数学知识为依据。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这些程序和步骤,更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懂得合理应用这些程序和步骤。

例如:学生计算技能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应该怎么算,更重要的应该明白为什么这样算。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

老师对计算的模型做了深入的研究,把所有的模型做了一个梳理,有实物模型、人民币模型、计算模块、数线模型,还有计数器模型。这些模型在支撑孩子们理解算理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老师首先对直观模型进行了甄选,并且充分利用这些模型帮助理解算理,不仅把这几种模型沟通起来,同时把乘法竖式得到的过程与模型联系起来,孩子们学的很高兴,也很清晰明白。

观点 3 :感悟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 1 )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

<1> 不断感悟 逐渐形成

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长期发展过程,需要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

<2> 善于挖掘 逐渐清晰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当中,是一种隐性的知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逐渐清晰。这需要教师整体把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数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联想、类比,逐渐感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思想的作用。

( 2 ) 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1> 经历和体验是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的前提

数学活动经验必须由学生通过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逐步获得,是在“做”中积累。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数学活动中可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只是教学的起点,它还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同学交流等过程中去粗取精、反思、抽象、概括,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

<2> 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

分析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这是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的前提。因此,在设计数学活动前,要先关注数学知识的本质,并通过学生调研,准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和思维状态以及学习经验基础。

观点 4 :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 1 )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的内容: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2 )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师对数学教学或者对教育的认识有一个很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看待数学教学的眼光很重要,我们看到哪儿,学生就会走到那儿。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