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2025-09-25 21:30:14 责编:小OO
文档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单元总结

阶段特征

知识体系

整合归纳

一、多角度认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1.政治

(1)屈辱: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与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先后登场,人们的思想不断。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等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1.阶段特征与影响

时期19世纪40—60年代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

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侵略国英法为首,俄美随后除英、法、美、俄外,德、            日、意、奥加入

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对中国的影响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运动的高涨经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基本认识

(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2)从发动者和结果来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均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使中华民族灾难加深。

(3)从失败的原因看:根本原因是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很难战胜新兴的强盛的资本主义。

(4)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三、全面认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探索

1.探索历程

背景阶级属性主张结果影响
抵抗派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被“惊醒”

地主阶级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未实践启迪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太平天国鸦片战争后,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阶级有田同耕,平均分配;以法治国;平等外交;等过于理想,与现实环境不符,未能实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其主张影响后世
洋务派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面临内忧外患地主阶级与地方实力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创办了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维新派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资产阶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18年,戊戌变法,但遭到顽固势力阻挠,失败

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运动

2.主要特点

(1)广泛性: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活动。

(2)一致性: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实现民族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连。

(3)一定的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层次,即从学器物到学政治制度。

(4)继承性:各政治派别提出的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5)曲折性: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探索具有曲折性。一方面是由于各阶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外反动势力的强大。

四、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
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逐渐发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
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些虽然便利了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的变化“重农抑商”开始瓦解,清的商业经历了从抑制商业到放宽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

课时评价作业

滚动练2

一、选择题

1.(2021天津部分区高一上学期期末)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厂的出产,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英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打开中国市场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D.掠夺劳动力

答案:A

2.(2021河北唐山高一上学期期末)林则徐给英国女王的信中写道:“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称者,赖有此也。”导致上述观念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

B.闭关锁国的实施

C.传统文化长期领先世界

D.主义空前强化

答案:A

3.(2021山东聊城高一上学期期末)中国黄金水道对外国开放,成为西部和东部经济交往的主要通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战争后(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4.(2021广东清远高一上学期期末)鸦片战争以来,耆英、伊里布等人有相当大的外交自主权,如允许外国人建立租界、让外国人充任海关税务司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他们做出的,在成为既成事实之后才呈递给省和最终核准。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

A.专门外交机构已经出现

B.近代外交格局已然确立

C.外交重臣主权意识薄弱

D.地方势力愈益强大

答案:C

5.(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一上学期期末)鸦片战争刚结束后,在如何处理清朝与英国关系这一问题上,两广总督耆英曾向道光帝上疏:“务求上持国体,下顺夷情,通盘筹算,以为永绝祸根之计。”耆英的这一外交理念(     )

A.已具有较明确的近代外交意识

B.为近代的屈辱外交埋下了祸根

C.仍未突破“天朝上国”的理念

D.具备相当务实的近代外交特征

答案:C

6.(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一上学期期末)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清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指(     )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D.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促进清向西方学习、汉族士大夫觉醒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入政治权力中心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正确;鸦片战争与汉族官僚地位上升没有关系,A项错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进行的洋务运动是这场推动的结果,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时,曾国藩、左宗棠已去世,D项错误。

7.(2021河北唐山高一上学期期末)曾国藩说过:“购买外洋器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据此理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推动工业发展B.农民

C.变革政治制度D.维护清朝统治

答案:D

解析:“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体现的是农民,抵抗外国侵略,两者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选D项;A项属于洋务运动的成果,而非根本目的,排除A项;农民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涉及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C项。

8.(2021湖南怀化高一上学期期末)两次鸦片战争后,传播西学的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9世纪6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同文馆和广方言馆,先后培养了300人左右的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这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     )

A.中西方观念冲突B.教育被列强控制

C.教育逐步近代化D.崇洋媚外成主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各种新式学堂陆续开办,并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并结合所学,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促进了教育近代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国人学习西方,未涉及中西观念冲突,排除A项;根据“北京、上海等地开办的同文馆和广方言馆,先后培养了300人左右的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式学堂与派遣留学生是由清操办的,排除B项;根据“培养……翻译和办洋务的人才”并结合所学可知其目的在学习西方、抵御侵略,而非崇洋媚外,排除D项。

9.(2021广东肇庆高一上学期期末)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在广岛设立战时大本营,天皇亲自坐镇,统一指挥军事、政治和外交。清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鸭绿江沿线数万清军,互不相属,互不支援。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战争双方实力对比悬殊

B.清朝的军事落后

C.日本军事装备精良

D.中日社会动员力存在差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清没有建立统一的国防军,鸭绿江沿线数万清军,互不相属,互不支援”可知,清朝军事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挥,军事落后,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双方军事管理的对比,没有体现实力对比的悬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日双方军事装备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日双方社会动员的力度,排除D项。

10.(2021辽宁辽阳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图是19世纪末西方某刊物登载的一幅漫画。该漫画形象地反映出(     )

A.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掠夺

B.中国开始丧失领土主权

C.清成为“洋人的朝廷”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失败

答案:A

解析:不难看出,几位列强在撕扯带有“中国”字样的一块布,这与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相符,故选A项;B项始于19世纪中期,排除;C项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排除;D项发生在20世纪初,排除。

11.(2021广东清远高一上学期期中)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中痛陈对日割地赔款之严重危害,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建议,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份文件被视为维新派最初的政治纲领。这份文件说明(     )

A.资产阶级是反侵略主力

B.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C.清朝已确立君主立宪制

D.维新思想具有救亡色彩

答案:D

解析:“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说明康有为等人意在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并非中国反侵略的主力,排除A项;19世纪末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实力并不雄厚,排除B项;19世纪末的中国仍是封建君主制度,排除C项。

12.(2021天津南开高一上学期期末)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

A.晚清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答案:B

解析:根据“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可得出材料强调维新运动在思想方面的作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故B项正确。

13.(2021湖南怀化高一上学期期末)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这种“灭洋”是全方位的,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态度(     )

A.深受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影响

B.源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C.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D.是对帝国主义科学分析的自觉行动

答案:B

解析:“只要是来自外国的东西,一律采取排斥的态度”体现了义和团运动中盲目排外的现象,这说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近代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由农民阶级发动,而非资产阶级,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因激化而产生,且盲目排外无法体现对帝国主义的科学分析,排除D项。

14.(2021湖南郴州高一上学期期末)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这一现象表明(     )

A.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初步形成

B.清朝权威严重受挫

C.维护了清统治的根基

D.清朝君主走向终结

答案:B

解析:“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说明南方各省已经没有把的权威放在眼里,可见清朝的集权出现了问题,故选B项;北洋军阀是辛亥后的,排除A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是对清统治的蔑视,动摇了清的统治根基,排除C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并没有导致君主倒台,没有结束君主,排除D项。

15.(2021广东清远高一上学期期末)下图所示为漫画《近日之新傀儡》。漫画所反映的场景出现于(     )

A.《辛丑条约》后B.《马关条约》后

C.《北京条约》后D.《南京条约》后

答案:A

解析:《辛丑条约》使清沦为“洋人的朝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排除B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排除C项;《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6.(2021安徽滁州高一上学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材料二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轻慢)处辇毂(京都)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认知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求富强”采取了哪些举措?洋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长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影响:使部分先进中国人突破封闭狭隘的世界观,开始睁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初步形成近代思想的潮流。

(2)举措:创办官办的军事工业;创办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创办近代学校;创办新式海军。

根本原因:单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与时代潮流相悖。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可归纳出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一“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可归纳出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根据材料一“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可归纳出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影响,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使部分先进中国人突破封闭狭隘的世界观,开始睁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初步形成近代思想的潮流。

(2)举措,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作答即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是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