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2025-09-26 17:58:15 责编:小OO
文档
四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渗透法制教育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蒲家小学 雷明琼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4、法制教育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

  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中国地图。

  2、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生字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河养育了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母亲河,以前的黄河可以跟今日的江淮媲美,可今天她变了——

1、出示地图,引导学生寻找黄河流经哪几个省、区。

2、简介黄河。

  3、出示小黑板,指名重点读“保护母亲河行动”的内容。

  4、学生读“资料袋”的介绍后,想想自己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5、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母亲河”呢?待我们阅读《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学生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怎样变化的。

  二、根据要求,自读自学。

  1、说说,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

  汇报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 师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读文。

(2)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三、围绕重点,全班讨论交流。

    1、了解黄河的变化,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2、对于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恶性循环”之现象和“水土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拓展延伸:可以结合最后一自然段和“资料袋”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

4、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

第二条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防沙、森林保》 等实施条例。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1、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书和交流读懂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现在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自己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师用充满激情的话语)

  2、学生自由用饱满的激情朗读课文。

  五、总结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们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的号召”呢?   

2、简单地谈谈自己的保护方案。

  3、根据自己的所想,试写一份治理黄河的方案或标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黄河是我家,黄河养我我爱她。)

六、作业设置

1、抄写生字词。2、完成教材中相关的作业。

9.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

2.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

3.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相关法制内容,让学生明白要保护动物,遵循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故事导入,引出“道”。

1、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神秘。首先,让我们一起看看神奇的大自然。出示图片,展示美丽的大自然。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考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了解这个真实而又引人深思的故事——《自然之道》(板书)

2、齐读课题,思考提问:你认为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

二、初读课文,感知“道”。

1、自读课文,读顺读懂: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1)检查词语,想象画面

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词语想请你们读一读,出示新词:幼龟  侦察  嘲鸫  颓丧

巢穴  蠢事  返回  海鸥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无遮无拦   愚不可及

重点指导“颓,穴”的读音。指生解释“无遮无拦   愚不可及”词的意思,让学生养成不懂词语查字典的习惯。

(2)了解大致内容

 结合预习要求,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相机进行补充指导。大致内容是:方法一:利用文中的好词句进行串连。

我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愚不可及)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我们”(气喘吁吁)地拯救了一些幼龟,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方法二:按事情的发展过程,开始、经过、结果三部分进行概括。

我和同学观察幼龟离巢进入大海时,看到幼龟被嘲鸫咬啄时,不顾向导劝阻,把幼龟抱向大海。结果让食肉鸟饱餐一顿,使我们后悔不已。告诉我们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不然会产生与愿望相反的结果。

2、筛选好词佳句,深入体会好词的意思

结合课前预习,把好词好句大声读一读,并相互交流不懂词的意思,并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商讨。

整理问题,并选择一个有价值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出示为什么导游会说出这样一句话?你明白自然之道的意思吗?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三至五自然段进行交流讨论。

三、换位思考,感悟“道”

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一)学生自主学习

我们因为不懂得绿龟的生存之道,好心办了一件蠢事,我们对自己的评价用课文的词语说就是(愚不可及)。

出示(比较):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蠢事已经说明了事情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愚不可及”呢?

书写“愚蠢”都是形声字,愚:心里想的和平常人不同,违背常理。板书“愚”   “蠢” 形声兼会意字,春天到了,许多小虫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蠕动,如成语蠢蠢欲动,后由虫蠕动时缓慢蚩蚩的样子引申出愚笨、苯拙之义。

读读这句话,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与自责。)读

现在我们就是那一行游客,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觉得哪些行为已经是愚不可及了呢?细细读课文3-4自然段,把有关的内容都找出来,细细体会,在旁边写上批注。(生读书,从书中找依据,四分钟后)

我们每个人都能静心读书。好,现在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你们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先读课文再谈感受。

生自由说。

同学们能从书上找到有关的句子,这一点很好,怎样把书上的语言变成自己的理解呢?你们看,我也是那其中的一位游客,我是这样想的?指名说。

(二)指导把书本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1、老师举一:(课件出示书本语言和老师转化后的语言比较)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倒沙滩上去。

 我们的确愚不可及,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感觉是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还看到嘲鸫啄乌龟的头。其实已经知道这只乌龟是侦察员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不要阻止绿龟的行为呢?

2、反三:让学生分小组组织语言通顺地表达。

像老师这样把自己读书的成果和同伴交流一下。

你们还找到了哪些句子说明自己愚不可及的。             

(三)生汇报,出示语段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

1、向导看到了嘲鸫啄乌龟的头一点也不吃惊,还说这是自然之道,没有什么,我们还不相信,太不信任向导了,真是愚不可及啊!

2、我们是很蠢,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我们怎么没有想到向导的提醒是正确的呢?

3、向导说这番话,其实自己已经对幼龟离巢入海心知肚明了,才这样的冷淡、这样若无其事的。我们却不明白。

4、向导的神态是那样平静,说话的语气也是若无其事,言下之意是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太平洋绿龟防护天敌、自我保护的手段。我们竟然不相信,还责怪向导,向导是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极不情愿地把小乌龟抱回大海的。我们真是愚不可及啊!

愚不可及的事还有呢?当我们了解了事情的后更是认为自己愚不可及了。

出示: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学生齐读

课文最后2个小节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因为——(再出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四、词语盘点,写话练习

1、我们深深自责,我们追悔莫及,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好心办坏事。现在只能向绿龟表示深深的歉意,请拿起笔,可以给他们写信,可以写写你心里的感受,或是从这件事中受到的教训,得到的启示。课文里有许多好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把他们存入我们的记忆仓库里。好!给你们5分钟写,待会儿交流。

2、课后作业: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想一想原因和道理。

五、走出文本,内化“道”

1、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或其他自然现象。走入大自然,留心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2、读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

第二课

一、 谈话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自然之道》。

2、 谁还记得老师在上节课的最后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自然之道”呢?)

二、 精读课文,体会“道”

1、快速默读课文3--8段,思考:我们好心地救了一只幼龟,为什么会有更多的幼龟受到了伤害?

2、交流。

出示:第五段

1)演“鱼贯而出”体会“争先恐后”(你能演演鱼贯而出的幼龟吗?你觉得该怎么演?(课件出示图,比较“鱼贯而出”“争先恐后”的意思,并理解、运用。)

2)指导朗读:重点读好  侦察兵、错误信息、鱼贯而出、争先恐后

3)采访幼龟:你想过外面会有危险吗?所以你们才会(课件出示示意图)鱼贯而出→结伴而出→结队而出→倾巢而出吧?

4)可是,外面等待你们的是(再出示幼龟惨遭伤害的图)

3、发挥想象说话

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也是有的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办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的好心和无知被破坏了。此时此刻,

(1)如果你是作者和他的同伴,你想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向导,你想说些什么?

(出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幼龟就根本不会受到伤害!(朗读,突出悲伤)

三、回归“道”,提升文本理解。

1、再配乐读整篇课文。

2、同学们,当我们学习了整个故事,我们就知道“道”不仅仅是我们第一节理解的简单的“规律”这,概念化的两字,而是——。(生交流)

3、课文到最后戛然而止了,如果让你给课文加一句话的结尾,你会写什么?(小练笔:写一写)出示原文的结尾,(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3、引出并且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相关法制内容:

第四条  国家对野生动物实行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针,鼓励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驯养繁殖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给予奖励。 

第六条  各级应当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制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规划和措施。

第十一条  各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监视、监测环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由于环境影响对野生动物造成危害时,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4、读一读,比较,理解自然之道,提升文本理解。(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保护;违背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就受到伤害。)

四、学习生字,积累好词。

1、重点指导“啄、愚,彻”易错的笔画,再放手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识字。

2、当堂考查:只留拼音和字的一部分,让学生被充另一部分。带拼音写生字的过程就是再次认知字的过程。

3、指导摘抄好词佳句:把文中的好词句摘抄在阅读笔记上,对优美的句子进行背诵。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写写文章的读后感。

五、课外拓展延伸:

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动物的自然之道,其实“自然之道无处不在”就看你想不想去探究,愿不愿去实践。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我们学习过不少。如:《我要的是葫芦》、《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1)收集身边的违反自然之道的事例。

(2)写一个旅游须知。

(3)课外链接:阅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联合出版的一套青少年知识普及读物《大自然的启示》该书以人类对自然的探索、认识、感悟、利用为主题,讲述了古今中外600多个科学进步和技术发明的有趣故事。

【板书设计】

自然之道

遵循   人   违背

保护↘  ↙伤害

海龟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