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2010年高考物理试卷(海南卷)分析
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 罗基鸣
海口实验中学 漆长庆
2010年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试卷(海南卷)依据《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海南省的《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以下简称《说明》)以及海南省中学物理教学实际进行命题,试卷为单科试卷。
一、试卷结构分析
1、试卷的基本情况
试卷各题的基本情况统计表
| 题号 | 分值 | 考核的内容 | 基本特点 | ||
| 模块 | 知识点 | 能力考核重点 | |||
| 1 | 3 | 选修 3-1 、3-2 | 电动机、磁场、物理学史 | 理解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 | 情境较新颖 |
| 2 | 3 | 选修3-2 | 电磁感应现象 |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 传统 |
| 3 | 3 | 必修1 | 匀速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 传统 |
| 4 | 3 | 选修3-1 | 电场强度、场的叠加 |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 传统 |
| 5 | 3 | 必修1 | 牛顿定律及其应用 |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 传统 |
| 6 | 3 | 必修1 | 牛顿定律、匀变速直线运动、滑动摩擦力 | 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 传统 |
| 7 | 4 | 选修3-2 | 楞次定律、自感 | 理解能力 | 传统 |
| 8 | 4 | 必修1 | 超重和失重 | 推理能力 | 传统 |
| 9 | 4 | 选修3-2 | 理想变压器 | 推理能力 | 传统 |
| 10 | 4 | 必修2 | 万有引力 | 推理能力 | 传统 |
| 11 | 4 | 选修3-1 | 静电现象的解释 | 推理能力 | 传统 |
| 12 | 4 | 必修1 | 牛顿定律 | 分析综合能力 | 情境较熟悉 |
| 13 | 6 | 选修3-1 |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 实验探究能力 | 传统 |
| 14 | 9 | 必修2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实验探究能力 | 光电门较生疏 |
| 15 | 8 | 必修1 ,2 选修3-1 | 共点力的平衡、匀速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 | 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传统 |
| 16 | 11 | 必修1 | 牛顿定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 | 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传统 |
| 17 | 4 | 选修3-3 | 内能、晶体和非晶体、液体表面张力、分子动理论 | 理解能力 | 传统 |
| 8 | 选修3-3 | 气体实验定律 | 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情境较熟悉 | |
| 18 | 6 | 选修3-4 | 光的折射 | 分析综合能力 | 传统 |
| 6 | 选修3-4 | 光的干涉 | 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传统 | |
| 19 | 4 | 选修3-5 | 玻尔理论 | 理解能力、推理能力 | 传统 |
| 8 | 选修3-5 | 动量守恒定律 | 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 传统 |
2010年海南高考物理试卷的题型与分值与2009年相同,没有变化。
| 试卷 | 题型 | 题量(个) | 分值(分) | 分值权重 |
| 第I卷 | 单选题 | 6 | 18 | 34% |
| 多选题 | 4 | 16 | ||
| 第II卷 | 填空题 | 2 | 8 | 66% |
| 实验题 | 2 | 15 | ||
| 计算题 | 2 | 19 | ||
| 模块选做(3选2) | 3 | 24 |
试卷的题型及分值结构符合《考试说明》的规定。
3.内容分值结构
| 模块 | 必修1 | 必修2 | 3-1 | 3-2 | 3-3 | 3-4 | 3-5 | 合计 |
| 知识内容条目数 | 5 | 3 | 6 | 3 | 6 | 3 | 4 | 30 |
| 分值 | 29 | 15 | 20 | 12 | 12 | 12 | 12 | 100 |
从内容分值结构中可以看出:试卷在必修一模块中内容分量占的较重。特别是涉及牛顿定律的内容分值占到25之多。在必考的四个模块中所占比例较大。
二、试题基本特点
从上面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点:
1.关注对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
试卷中涉及的必考内容有:“匀变速直线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圆周运动”、“静电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电势、电势能”、“楞次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以及选考内容中的“动量守恒定律”、“气体实验定律”等等。这些知识点均为“说明”中基本内容,同时也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属于基础性要求,几乎年年必考。如:试题3是一道选择题,通过一系列的选项设计,将对“速度的矢量性”、“力与平衡”、“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概念尽收其中;题15考查了“共点力的平”、“匀速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等多个知识点。
2.重视能力的全面考查
考试大纲中强调考核的五个方面的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在试卷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其中关于理解能力的考查贯穿始终,它是各种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如:试题1中“直流发电机”到“直流电动机”的“偶然”转变,需要对两者基本原理的充分理解;试题6中“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也是基于对“摩擦力”以及“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而题4、5、7、8、9、10、11、12则中重点关注推理能力的考核,如第10题是一个多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在充分理解“万有引力定律”、“重力加速度”和“匀速圆周运动”等概念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推理的能力;题13、14显然重点考查实验能力,虽然常规,但包含了实验中的“原理运用、电路连接、长度测量”等基本能力元素的考查,综合性很强。题15、16、17、18、19等计算题和选考题则是要求针对物理问题,在理解和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运用物理模型(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点电荷)、物理规律和数学工具等综合加以解决,重点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和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第11题结合运用对静电场的知识考查,联系生产和生活中运用很广的“静电除尘器”;第18题结合对“波的干涉”内容的考查,联系日常随处可见的“喇叭啸叫”等问题,将知识的实际应用及环保等内容融入考试内容中对引导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4.无偏题难题
今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没有任何的偏题、怪题和难题。而且绝大部分是学生熟悉的背景,熟悉题型。在全卷19道答题中,其中的17道试题均可以在往年的高考试题和各类复习资料中找到类似的题目。
从整份试卷可以看出,2010年海南物理高考试卷比较符合课程标准,符合海南省高中学生的学情和实际的物理教学情况。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考生考试结果数据统计(考生人数:34533人)
表一:2010高考物理学科客观题和主观题每小题平均分统计表
| 题号 | 全卷 | 单选 | 1 | 2 | 3 | 4 | 5 | 6 | 多选 | 7 | 8 | 9 | 10 |
| 平均分 | 31.99 | 7.25 | 0.65 | 1.96 | 1.11 | 1.07 | 1.27 | 1.20 | 7.09 | 1.56 | 2.05 | 1.56 | 1.92 |
| 难度 | 0.32 | 0.40 | 0.22 | 0.65 | 0.37 | 0.36 | 0.42 | 0.4 | 0.44 | 0.39 | 0.51 | 0.39 | 0.48 |
| 题号 | 填空 | 11 | 12 | 实验 | 13 | 14 | 计算 | 15 | 16 | 选考 | 17 | 18 | 19 |
| 平均分 | 4.12 | 2.61 | 1.51 | 5.52 | 2.98 | 2.54 | 2.53 | 1.26 | 1.27 | 5.39 | 3.80 | 0.85 | 2.54 |
| 难度 | 0.52 | 0.65 | 0.35 | 0.37 | 0.50 | 0.28 | 0.13 | 0.16 | 0.12 | 0.22 | 0.32 | 0.07 | 0.21 |
| 考生数 | 39 | 265 | 698 | 1259 | 2001 | 3582 | 08 | 16050 |
| 分数段 | 90-99 | 80- | 70-79 | 60-69 | 50-59 | 40-49 | 30-39 | 29以下 |
| 70分以上1002人 | 40分—60分6842人 | 39分以下22458人 | ||||||
题号
| 选项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A | 3674 | 2529 | 3822 | 5733 | 6730 | 13803 | 10480 | 6247 | 2952 | 10837 |
| B | 7460 | 1711 | 4198 | 12283 | 8256 | 10419 | 11487 | 10799 | 2471 | 5457 |
| C | 6142 | 7726 | 13768 | 13314 | 14629 | 4878 | 10624 | 1733 | 5631 | 3198 |
| D | 17241 | 22553 | 12722 | 3154 | 4881 | 5291 | 14 | 1527 | 9940 | 5251 |
| 其他 | 16 | 14 | 23 | 49 | 37 | 142 | 48 | 14227 | 13539 | 9790 |
| 题 号 | 17 | 17(1) | 17(2) | 18 | 18(1) | 18(2) | 19 | 19(1) | 19(2) |
| 选考人数 | 30586 | 122 | 22058 | ||||||
| 平均分 | 3.80 | 1.98 | 1.82 | 0.85 | 0.58 | 0.27 | 2.54 | 1.24 | 1.30 |
从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卷平均分接近32分,难度值0.32,这与近几年的情况基本一致,尽管偏难,但总体还是相对稳定。从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看,填空题的得分情况相对较好,难度值0.52,选择题、实验题等难度值在0.35~0.45之间,算是中等偏难,这个结果与命题者设计试题的初衷有些相悖,显得过难,本来想用来区分低端水平的考生,结果却成了区分中等水平的考生的最好工具。计算题和选考题难度均在0.10~0.25之间,综合起来看属难题,有利于区分高端的考生。
就单个试题而言,全卷只有第2题和第11题两道题的难度为0.65,对于海南的考生来说,算是较容易的题,但由于分量较轻(7分),对低端水平考生的区分能力很有限。而中等难度的题(0.5左右)也只有题8、题10和题13等3个,合起来总分值为21分,只占总分值的21%,显然不理想。多数试题的难度值为0.32至0.45(8道题),分值占了24%。其余7个题的难度值均在0.3以下,其中6道题就是排在后面的14至19题,除第14题为实验题外,其它均为计算题和选做题,属难题。这部分试题尽管数量不占多数,但因为都是大题,分值总和达55分,比重最大,对难度值的影响最大。
从表二的数据看,70分以上的考生有1002人,只占考生总数的3%,40分~69分的考生有6842人,占总考生数的19.8%,而39分以下的考生占总数的77.2%,在低分段大量积压。结合以上的难度系数,不难看出,本试卷对中、高分段的考生有很好的区分,但对人数最多的低分段,区分不好。
3、各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如表三中的数据)
题1考查的是关于直流电动机和直流发电机的结构和原理,平均分0.65,难度0.22,一半的考生选择D(交流发电机),表明考生对直流电动机、直流发电机以及交流发电机原理的理解不清不楚。
题2的平均分1.96,难度值0.65,是全卷最低的难度之一,表明多数考生对电磁感应现象及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比较好的。但7千多考生选择C项,同时也说明部分考生对楞次定律的本质一知半解。
题3、4、5、6四题考查的都是如:“匀速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电场强度、场的叠加”、“牛顿运动定律”等一些必考内容的基本概念和简单运用,试题设计的难度也不是很大,但考后的难度值均在0.4左右,表明对考生而言并不是很简单。结合表三中的数据,不难看出,考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矢量的合成”等存在很多的模糊认识;
其中题5:在光滑段运动时,系统及物块b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有,;当它们刚运行至轨道的粗糙段时,系统有水平向右的加速度,此时有两种可能,一是物块b仍相对静止,竖直方向加速度为零,则仍成立,但,因此绳的张力将减小,而地面对a的支持力不变;二是物块b相对于a向上滑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是超重,因此绳的张力减小,地面对a的支持力增大,C正确。
题7主要考查电感及楞次定律的概念,具体就是当线圈中电流变化时,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线圈中“电流”的方向关系问题。考后难度值为0.39,难度显得偏大。主要问题是近三分之一(11487人)的考生选择B(当线圈中电流反向时,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与线圈中原电流的方向相反),说明不少考生对“自感”现象中的“阻碍”概念模糊不清。
题8考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0.51的难度,表明一半以上的考生能够拿到分,说明考生对此概念的理解还是比较到位。
题9考查的是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匝数之比对输入、输出端相关电压、电流及功率的影响,考后难度0.39,不是很理想,问题主要出在选项C(若输入电压不变,负载电阻的阻值增加到原来的2倍,则输入功率也增加到原来的2倍 ),光单选此项的考生就有5631名,多项选择中选择该项的也还不在少数,关键是将“负载”增加(阻值是减少的)和“负载的阻值”增加混淆。
题10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的简单应用,难度值0.48,属中等难度。单选中选择C、D两个错误选项的考生就有8449人,显然是将“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与运动半径成正比”概念轻率地运用到这里,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基本概念没有真正理解,更不能很好运用。
(2)非选择题
题11是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场强”和“静电的应用”,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在“填空”中蕴含“选择”,可谓别具匠心。数据如表所示
| 给分段 | 0 | 2 | 4 |
| 得分率(%) | 9.36 | 50.91 | 39.73 |
| 给分段 | 0 | 1 | 2 | 3 | 4 |
| 得分率(%) | 28.27 | 20.5 | 32.56 | 9.8 | 8.88 |
| 给分 | 0 | 2 | 3 | 4 | 5 | 6 |
| 得分率% | 25.67 | 0.23 | 3.47 | 67.11 | 5 | 3.47 |
本题涉及的原理为利用串联的知识求解伏特表的内阻;涉及到的仪器包括:伏特表、电源、单刀单掷开关的使用及两个阻值相同的定值电阻。所用器材简单常见,实验思路清楚,符合考试说明,涉及到的方法是电路最典型的连接方法。不涉及相对较难的实验误差及实验数据处理等内容,因此本实验题更像一道计算加连图题。计算难度较往年也降了许多。
本题满分6分。其中连图4分,计算结果2分。考后平均分2.99,难度0.498,满分率仅占3.47% 。零分率占25.67%。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连接电路。
电路连接典型错误
题14是一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常规实验题,满分9,平均分2.54,难度0.28, 15%的考生得0分,60%的考生得分在2分以下。说明平时的常规实验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能力较差。
| 给分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比例% | 15.02 | 30.51 | 15.36 | 10.36 | 7.91 | 5.49 | 4.02 | 3.55 | 3.38 | 4.41 |
题15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点为:共点力的平衡、匀速圆周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洛仑兹力等。题型常规,情景相对比较简单,且难度梯度分明,满分8分。得分情况如表,考后平均分1.24,难度0.155,并不理想。特别是61.%的零分,说明半数的学生基本没有动手。其中不少考生也许由于备考的思维惯式,事先已经将该类试题排除在自己解答的范围之外,以至于本该拿也可能拿到的分(至少第一问的分)从手边溜走。
| 给分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 % | 61. | 12.44 | 6.2 | 3.05 | 6.29 | 4.76 | 1.28 | 1.08 | 3.25 |
题16同样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涉及的知识主要是牛顿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图像)。该题满分11分,如表所示,考后平均分1.31,难度0.12,得分由低到高,完全是急速衰减的形状,是全卷最难的试题之一。0分人数占48.28%,80%的考生得分在2分以下。排除由于时间紧张的因素导致一部分考生没有有效解答,还是说明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总体还很欠缺,特别是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亟待加强。
| 给分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 48.28 | 24.38 | 8.87 | 5.02 | 6.59 | 1.95 | 2.65 | 0.27 | 0.47 | 0.21 | 0.62 | 0.69 |
题17(3-3选考题)比较贴近实际教学,题目涉及分子动理论,气体实验定律及功内能等概念。设问的形式及涉及的内容均比较广泛、全面。题目不算太难,很常规。但第2小题第二问要求学生必须搞清楚过程才能正确解答,否则极易出错。数据如表所示,本题满分12分,平均分3.81,难度0.32,没有满分。在3分处有一峰值(18.31%),结合阅卷的情况,说明还是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有比较好的理解和把握。
在第一小题中,选错最多的是涉及液体表面张力的D选项。说明考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较差。
| 给分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 17.79 | 3.92 | 12.95 | 18.31 | 9.78 | 9.39 | 6.28 | 9.09 | 6.69 | 3.24 | 1.95 | 0.6 | 0 |
第二小题典型错误有:
未注明初末状态,或是气体定律方程中角标乱用。
公式记不清,将气态方程写成 、 等
将热力学第一定律 写成
或写成
题18主要涉及波的折射和波的干涉等知识,考后平均分0.54,难度仅为0.045,是全卷难度最大的,区分度不好。究其原因,一是选作的考生相对成绩较差,二是对将波的干涉知识运用到声波情景中,学生缺乏迁移的能力。
| 给分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 67.54 | 18.83 | 9.93 | 1.65 | 1 | 0.38 | 0.32 | 0.22 | 0.05 | 0.04 | 0.01 | 0.01 | 0.03 |
第一小题典型错误:
(1)绝大多数考生没有画出光路图或光路图没有正确画出。
(2)不清楚求的是哪段距离,大多数考生把入射点到出射点的距离当成为所应求的距离。
(3)几何运算能力差。
第二小题典型错误
(1)知识有漏洞,对这部分知识不熟悉,记不清振动加强、减弱点的公式。
(2)把S1、S2光源点的符号当做距离
(3)数算较差,不少考生在列出方程后不会求解
题19主要涉及能量守恒、波尔理论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考查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后平均分2.57,难度0.21。48.23%的0分说明很多考生对基本的近代物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
| 给分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 | 48.23 | 0.33 | 12.16 | 0.35 | 18.06 | 1.72 | 6.46 | 0.76 | 6.91 | 2.16 | 0.45 | 1.77 | 0. |
四、对教学及备考的建议
1.将学生能力(包括应试能力)提高寓于教学的过程中,寓于课程的三维目标的落实之中,科学、辩证和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愿望。
学生心智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期就能做到的,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需要经历和体验。知识建立和形成的过程,就是思维展示的过程,是让学生思考,体验和感悟的最好时机。这样获取的知识也将更加牢固,同时理所当然将极大促进考生审题能力及综合应考能力的提高。
2、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要准确
加强对基本和重要物理概念及规律(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述)物理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对问题似是而非。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理解(我们所学的规律都是经过简化以后物理模型所对应的规律,只有遭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物理规律来解决。
3.切实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的过程就是不断展现和审视物理事实的过程,也是学生在动手中分析和思考的过程,对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会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具有直接的帮助,与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相辅相成,没有理由忽视。
实验问题在教学中要重点抓住两点:一是原理,二是误差处理。许多学生把实验题当做计算题来做,不研究原理,及相对应的实验方法,造成对实验题的恐惧,失分较多,应引起重视。
4、要注重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注意题目条件的变化( 题目不同的主要因素就是条件不同,审题的关键是将这种条件找出来)。注意引导学生在运算过程中习惯用字母。不要一开始就代数字。真正当成物理题来解,而不是算术题。
(画草图-想情境-选对象-建模型-分析状态和过程-找规律-列方程-检查结果)
5、注重公式书写的规范化。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
(1)对于非题设字母、符号的说明.
(2)对物理量关系的说明与判断。
(3)说明方程式的研究对象和过程.
(4)说明方程的依据.
(5)说明计算结果中符号的物理意义,说明矢量的方向.
(6)对题目所问有所回应.
(7)说明正方向的规定、势能零点的规定.
(8)题目所问是计算结果的反作用力时,推理要严密(根据牛顿第三定律...).
(9)不以分数或者无理数表示结果,注意题目要求最后保留几位有效数字,若没有要求,一般保留2-3位有效数字.
(10)结果表述的科学计数法中,乘号用 ,不用"等.
6、适度地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