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园林设计说明集锦
2025-09-26 17:58:05 责编:小OO
文档

** 莱茵苑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说明 ** 

因地制宜 ——  充分利用现状护城河,通过形式丰富的驳岸处理手法将吧街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环境,化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将商业街区的建筑形式与沿河绿化带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和谐优美的景观画面。

形式丰富——    沿护城河250米的河岸处理分成多种类型。

    下沉式的河边散步道——比地面标高低90㎝的河边散步道,夹于绿树成荫的两边,既是沿河公共环境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该街区独有的散步环境。

    木制观景平台——结合地形将原本较为局促的空间扩大为观景平台,通过平台挑出低矮的驳岸,伸出水面,将商业空间融合到舒适的水面环境,不但解决了交通问题,同时也成为沿河风光带的一处亮点。

    亲水码头——街区中心广场与河岸的交接处,设计了下沉的亲水码头,结合中心旱喷广场、下沉小广场及河边散步道,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式,为人们创造了不同的空间感受。

特色景观链——    通过狭长的地下光带贯穿整个商业街区,作为景观联系带,串联各个景观节点。设计时,青石板铺装中夹毛面玻璃,玻璃覆盖暗藏灯光的凹槽,局部还注入流动的水,这样的组合既形成了材质上的多种对比,又使整个商业街区内的“发光水系”与护城河的水系并列穿行,在夜晚结合音乐喷泉,无形之中为商业气氛注入了无限活力。

人文特色——        再现扬州民俗风情为整个商业街区的文化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概念,运用具像的雕塑、生动的浮雕等景观元素来体现了扬州地方文化色彩,为整个商业街区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底蕴。情趣性雕塑主题:民间艺人、街头评书、市井再现等,让人们与这些栩栩如生的“扬州人”亲密接触,增加了商业街区的人情味和情趣性。

功能与景观紧密结合——  商业街区的设计充分考虑使用需求,结合景观设置了小型表演舞台、儿童活动空间、购物休憩空间等,将该街区打造成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场所。街区中心广场的设计,结合了水景幕墙为视觉焦点,同时也是小型舞台的背景,提供了市民多种娱乐活动的场所。同时在街区东侧较为开阔的地方,设置了以花坛堆砌的儿童滑梯、沙坑、趣味景墙、景观架等系列设施,为孩子们创造了活动场所。

人性化设计——  绿色停车场的设置:机动车停车场与非机动车停车场分街区两侧设置,保证整个商业街内的步行系统。且设计以绿色大乔木和低矮灌木围合停车场,将停车空间隐于绿色之中,保证了商业街的美观。

    休息空间的组织:配置姿态优美的景观树组,围合较为安静的休息小空间,人们在树下可坐可憩,并可与铜像雕塑亲密接触。在整条商业街中,有秩序地排放了花坛、街灯和座椅组合的街道小品,既美观且实用,有效的解决了街区休息功能的需求。

街道家具的设置:组织多种街道家具如:景观树池、座椅、标识牌、街灯、电话亭、彩旗、垃圾桶、情趣雕塑、花坛、喷泉等,充分体现人性化的尺度、视觉感受及使用便利性等。

可识别性设计:商业街的西入口,设计了高耸的木制方柱,矗立在亲切的木平台上,既强调了入口景观,又缓冲了人流,同时人们能在远处便可遥见“莱茵苑”等字迹,吸引了消费人群。在东入口,通过序列性景观灯柱的设置,强化入口空间,组织交通流线。同时街区的家具设计,都蕴涵民间质朴的韵味,使有形的元素与无形的吧街特色协调统一,充分体现独一无二的街区文化。

成都“边城水恋”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设计说明 

一、 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成温邛公路南侧,距成都市区行车距离15分钟,紧邻温江县城。   

项目占地66000平方米,三面环水,40米宽的江安河环绕地块西面和南面缓缓流过。具有较好的先天景观资源。   

楼盘开发思路定位为“水岸度假休闲住宅”。 

二、 设计总体思路   

结合项目的先天资源条件及楼盘的开发思路,本项目园林设计主题为:“川蜀桃花源、迷情浅水湾” 

结合楼盘的“水岸休闲度假住宅”理念,秉承“自然的、生态的、健康的、休闲的”思路,将小区六万多平方米的园林面积设计成为丰富多彩的亲水休闲水景园林。   

在此基础上挖掘“富有湘西地域风情与民族民俗风味的”元素,营造出“世外桃源”的意境。 

园林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 注重景观的均好性,作为以水景为主要特色的园林,重点是扩大水系的延伸范围,达到每一个组团、每一个景点都有水景,每个住户下楼即有水可看、有水可玩。   

2、 控制水面面积,缩小湖面及大型水景的体量,景观以小巧、别致为主要特色。   

3、 注重水景的多样化,使不同风格的水景遍布整个小区,以营造小区丰富的水景园林特色。   

4、 增强水景的可参与性,使住户可以直接亲水,而不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同时注重亲水的安全性。   

5、 加强景点之间的有机联系,以道路和主要水系为主线,形成明显的景观序列,贯穿整个小区。其中的每个景点相互呼应、相互衬托,同时又各具特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整个小区的景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 以水景为主,同时充分利用声音、色彩、质感等景观要素,营造丰富多彩的小区景观特色。   

7、 力求景观在统一、和谐的基础上有丰富的对比与变化,营造小区景观的可识别性。 

三、 设计总体布局 本方案在一条主要水系的基础上展开,以组团为单位,设计不同风格的水景园林,以主要水系和道路为主线,景观贯穿其中。   

具体布局如下:   

小区内以一条主要水系贯穿,这条主要水系在小区中曲折、蜿蜒、穿流而过,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系列。   

水系在小区中有时小、有时大;有时宽、有时窄;有时放、有时收;有时是宽阔大器的湖面、有时是曲折蜿蜒的小溪。 水系流过的每个组团、每个景区形成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水景园林景观,整体构成小区既统一、和谐、又有丰富变化的水景特色园林景观。极大地提高小区的格调与品质,同时为业主提供高品味的休闲居住环境

主要水系的起点设在小区的东北组团,以“流年古井”作为水系的起源,通过折线型的戏水沟渠,穿过大门处的七彩人生广场,然后分两路流过中部组团,会入小溪,蜿蜒绕过公共景区的生态戏水泳池,继而通过儿童游乐场旁的临住宅水面,从地下暗道汇入售楼部组团的湖面,在此形成小区的中心景观,然后在临街住宅的北侧蜿蜒流向东南角组团,回抽至东北组团,整个水系形成一个环流,循环不止,生生不息。 

  小区的北部、西北、西南三个组团因地势较高,另设水系并分别汇入售楼部组团水景。 

  东部团结渠抬高水面,整理林相,设置栏杆,修建“水木清华”休闲步道。 

  滨河地带设计以帆影、航船、舵轮、灯塔为标志的景观,既与江安河的现有景观资源相吻合,同时又象征人生好比一艘航船,小区就是停泊的港湾,为小区的居住生活理念平添几分诗意的色彩。 

1、 五彩迎宾

  靠近成温邛公路的入口处。

  此处是小区的对外窗口,也是看楼者进入小区的第一印象,本应着大笔墨,但考虑到将来公路入口要封闭,这一景点的实际意义只能维持几个月左右,故采用低成本,但视觉冲击力很强的方案。

  如采用钢制花架,结合现有景墙,形成叠级式花台,用五彩缤纷的花卉装点花台,左边用小起伏的土坡布置花镜,与花台互相呼应,再结合巨型广告宣传牌,形成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让看楼者在刚进楼盘即能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为接受楼盘、喜欢楼盘、直至下定金买楼埋下伏笔。

  从公路进来后,道路两旁是两排吊篮花卉,色彩斑斓,气势壮观,形成喜庆气氛浓厚的五彩迎宾大道,这里的吊篮花卉利用原有广玉兰的树池竖立木柱,节约成本而且工程量很小,同时保留原有花架、建筑和植物景观,加以整理、修饰,如花架采用藤蔓植物和吊篮花卉等,即能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取得相对较好的视觉效果。

2、 东北部组团

  这一组团是小区主要水系的起源。

  景点有“流年古井”、“岁月舞台”、“思源桥”、等。

  “流年古井”、青石板砌就的古老井台、木制的沧桑辘轳、循环不息的清清泉水,寓意对悠悠历史、似水流年的绵绵追忆。

  富有动感的表演台宛如人生的舞台,清泉在为你伴奏,花草在为你喝彩。

  3、 七彩人生广场 

  北部入口。

  环形的入口广场,对进入小区的人流形成欢迎之势,让住户回家有归宿之感。

  将戏水沟渠的水源引入广场地下并以透明的玻璃砖装饰地面,结合灯光、流水、闪烁出五彩缤纷的迷人效果,配以花坛、座椅、入口标志,形成一个入口聚会广场,营造小区良好的入口形象。

4、 中部组团(入口西南角)

  此一组团有“香林曲径”、“涤翠台”、“植物迷宫”等。

  涤翠台前优美曲折的浅水湖面,鹅卵石池底七彩斑澜,儿童嬉戏其中,童趣盎然。

  湖边有蜿蜒小径,临水而行,鸟语花香。

  花丛中设植物迷宫供儿童游戏,使天性健康成长。

  5、 北部组团

  此一组团有“缤纷跌水”、“鱼跃喷泉”、“观鱼台”、等。

  稳坐钓鱼台,近观喷泉鱼跃,远看跌水缤纷,偷得浮生半日闲。

6、 中心公共景区  这一景区正对小区南入口,以开阔、大器为主要景观特色。  主要道路旁是大面积的疏林草坪,青青草坪上一个船形月亮雕塑,一个小孩在上面划船,此时开阔的大草坪就仿佛是一片蔚蓝的大海或是辽阔的天空。  背景衬以假山、瀑布、湖水、石滩、溪流,让人仿佛梦游天姥、如在蓬莱。  假山前的湖面成设计野趣、自然风格的娱乐型生态戏水泳池。  白石米铺就的珍珠沙滩,五彩缤纷的遮阳凉亭,洋溢着南国风情韵味,配以热带风情植物,令人仿佛置身于东南亚巴厘岛的海风椰影之中,异国风情的天堂胜境,令人陶醉。

7、 西北部组团

  这一组团的景点有“石岸听涛”、“花间流水”、“悠悠水车”、“鸟语回廊”、“智慧泉”等。

  以幽静、深邃、野趣为主要特色,让人在居家休闲的生活中,体会到回归自然的野趣。

  8、 西南部组团

  景点有“花港观鱼”、“月牙湾”等。

  “塘中鱼可百许条,皆若空游无所依”,虽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鱼乐、人乐,人鱼共乐,人人同乐,实在是人生一大赏心乐事。

  小区营造着这样一种轻松活泼的居家气氛,生活也因此在不经意之间变得诗意、浪漫起来。

9、 售楼部组团

  这一组团是小区的主要重点景观。

  设计以“碧水蓝天”为主题立意,汇聚小区各景观组团水源,修建一个人工湖。结合地势,形成迂回多变的湖边驳岸。

  以“湾”、“风雨亭”、“悠悠水车”“知鱼桥”、“老翁垂钓”等为主要景观素材,动静结合。

  湖中采用大体量的木制圆形水车,旋转运水,速度可调,既富于动感、野趣,又与边城水恋的意境吻合,更比大型喷泉节约运行成本,不转动时也是非常好的景观。

  再结合小型喷泉,使这一小区中心景观显得生动、活泼、自然、大气,且富于风情韵味,坐在售楼部的露台上观之,能感受到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售楼部滨湖而建,立面采用大面积玻璃墙面,以便内外视线的通透,使卖场形成里外互动的效果。

  售楼大厅后部设大露台,并用园弧形挑台的方式挑出湖面,让看楼者坐在挑台上与售楼员交谈时,能一览湖光山色、品位动人园景。

  坐在临水售楼部大厅,透过落地玻璃窗,水景园林,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更有小溪,自玻璃窗下蜿蜒流入售楼大厅中,在座椅间潺潺流过,叮咚作响,几尾金色鲤鱼漫游其中。

   如此意境中,与售楼小姐娓娓而谈,只觉得看楼、买楼也是一种享受。

10、 主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以喷泉水景为主要特色,点缀带有湘西民族风情图腾符号的风格凝重的图腾石柱、结合色彩鲜艳的草本花卉、再配以造型俊朗的乔木(如大王椰子的风格,但选用适合成都气候的树种),营造动感、明快,充满欢快、活泼气氛的入口环境。  主入口大门古朴、粗旷,雄伟,上部是玻璃底面的水槽,人从下面可仰视槽中的水流,夜晚配以灯光,晶莹剔透、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水自售楼部一侧的出口流出,倾泻而下,流入一个圆形石缸中,溢出至湖面。  大门的创意源自湘西山区的山民用剖开的竹筒作槽从山中汲取泉水的生活方式,唤起对原始、古朴的乡野生活的温馨回忆。  售楼部广场采用大小结合、点线交错的音乐喷泉,圆形湖面环绕售楼部,人流穿过湖面的玻璃水晶桥进入售楼大厅,水自玻璃墙下流入室内,以玻璃砖的水槽和小溪的形式在座椅间穿行,在售楼部后面形成跌水,汇入组团湖面。

11、 东南部组团

  景点有“碧波荷影”、“荷塘月色”、“残荷听雨”等。

  一池荷花,白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夜晚,“荷塘月色”又是另外一番风景;

  更有池边“残荷听雨”亭,秋来“留得残荷听雨声”。

  12、 滨河景观

  滨河地带设计以帆影、航船、舵轮、灯塔为标志的景观,既与温江河的现有景观资源相吻合,同时又象征人生好比一艘航船,小区就是停泊的港湾,为小区的居住生活理念平添几分诗意的色彩。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一.历史与现状分析

安徽大学是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学校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受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1.校园历史与发展 

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在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市,1958年于合肥市重建,1958年9月16日,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题写了安徽大学的校名。建校70多年来,安徽大学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现在有教职员工2295人,在校研究生850多名,普通教育本、专科生近14000名,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6000余人,共有15个学院,34个系科和30多个科研机构,52个专业。 

安徽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100亩,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计划主要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某地,兼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功能,它将成为安徽大学的主校区,最终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

2.现状基地与评价 

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中西部,翡翠路以北,九龙路和汤口路以东,容城路以南,丽人湖环湖西路以西,西侧怀抱丽人湖及公园景区。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略有起伏由丽人湖伸展出的三道低凹湿地似指状自东向西插入基地,形成起伏相间的地貌。基地内最大高差约11.50M,零星散布许多池塘,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丽人湖的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利用地形,将伸入基地的低凹湿地转变为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宝贵条件;正确处理新校区与大学城的整体关系,合理规划校园与周围道路交通、开发区的关系,以及组织具有安徽大学传统特色与未来精神的校园空间。 

二.规划设计思想 设计依据:

①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说明书

② 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 

③ 安徽大学新校区地形图 

④ 安徽大学新校区市政管线设计资料和环保意见书

⑤ 安徽大学新校区岩土工程地质初勘报告 

⑥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 

⑦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规划图 

⑧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图 

⑨《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92)245号 

⑩国家相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范 

经过对现状与历史、规划设计要点、任务书以及相关法规条例的认真研究,我们确定这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为:“保护生态,构筑系统,发展人文”。 

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 

安徽虽无水乡之名,却具泽国之实。这一点在我们的基地内就有充分体现。红线范围内有大大小小池塘近40处,并由丽人湖向内伸入三处指状湿地,中间有相对高起的垄状缓坡,自然生态环境极佳。自古以来,最美的景致都是优秀的人文景观与出色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兴建校园,无疑是为合肥的经济开发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动整片区域的发展。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规划中对指状湿地的保留与改造,使安徽大学校区在目前新规划的众多绿色校园中独具特色。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格局,其次是设计空间视廊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 

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 

系统是形成校园空间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是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使用设计的准则。在安徽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中,不仅仅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关注校区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和肌理联系等方面,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形成了较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等。 

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 

安徽大学有着七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受微州文化和早期现代建筑、西洋建筑的双重影响,空间骨架与建筑语言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一面。新校区的规划,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从而使校园体现出逻辑与浪漫双重特质,促进学术交流与人际交往的气氛。完整的景观体系与丰富的空间环境层次以及具有地方风格意向的建筑风格使这一理念突显出来。

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 

从本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出发,安徽大学的新校区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 

·生态优势,创建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 

生态优先是当代环境建设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新校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把人工融合于自然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本次规划将天然地貌基本保留,并将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等人工构筑空间有机的结合,新校区与丽人湖畔绿地反延伸的水面形成咬合之势,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之一。 

·公共活动综合带,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 

本次规划在新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一条40-94M宽度不等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科研区、教学区、生活区与体育活动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与传统的校园景观道不同,在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休闲、游憩、交往等许多功能,景观亦随着行进的序列抑扬顿挫,体现新时代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新趋势。符合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

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 

·人文优先,创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安徽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安徽大学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自然要对文化传统有所体现,新校区的建筑空间力求延续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语汇,在形式和符号上采用白色墙片和部分红色砖墙相间,使其与本部校区形成传承的关系。·中西空间理念结合在运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中国空间理念同时,本次规划结合了西方的理性和美学观念。规划方案不仅充分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地貌,且将自然要素、半岛、水域等作为构筑空间的要素,与各种不同形式的院落及单元,共同形成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

·院落空间,营造宜人尺度在2000亩大尺度的用地内,校园建筑多以院落的形式或成组群的布置。院落建筑在地形与人的尺度中间,增加了一个舒适的过渡空间尺度。与大型现代建筑相比,院落式的族群布局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文化性和地域特色。

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

新校区位于合肥大学城的地段,规划将生活区、体育区和科研区沿边布置,有利于将来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趋向,为新校区远期与社会共享做好铺垫。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 

1.功能分区与布局

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科研区六大部分。

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公共教学和学院两部分组成,学院以院落式建筑沿湖畔路布置,学院与公共教学部分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面对礼仪入口,空间放大成中心广场,以树林,水面和建筑加以围合。

学生生活区位于西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西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趋势。

新校区的地形较狭长,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了科研开发区和青年教工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夹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次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共享。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科研开发区结合学术交流中心,位于南部入口处,此处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对外窗口的作用。亦在南部的主入口形成体现校园风格的空间感受。

而结合自然地貌,在水面伸入校区部位,一南一北近期形成两大片生态园林区,提高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 

1.功能分区与布局

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科研区六大部分。

2.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公共教学和学院两部分组成,学院以院落式建筑沿湖畔路布置,学院与公共教学部分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面对礼仪入口,空间放大成中心广场,以树林,水面和建筑加以围合。

学生生活区位于西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西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趋势。

3.新校区的地形较狭长,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了科研开发区和青年教工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夹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次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共享。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科研开发区结合学术交流中心,位于南部入口处,此处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对外窗口的作用。亦在南部的主入口形成体现校园风格的空间感受。

而结合自然地貌,在水面伸入校区部位,一南一北近期形成两大片生态园林区,提高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

4.景观风貌规划

S型车道与水面时分时合,穿行于有收放的建筑外部空间中,产生丰富的景观变化,宽阔的公共活动综合带,串连各个空间结点和面向湖的景观轴,结合生长在两侧的建筑,达到步移景异的多层次景观效果。同时本身也成为开发区中和丽人湖畔的一个重要景观。

5.建筑群体设计

安徽大学新校区作为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园,规划中强调了传统延续与前瞻性相结合。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成为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方法。将空间院落的传统理念与理性简约的现代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文化意境与功能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天井、片墙、红砖等符号和材料的运用,力求展现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 

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规划

(1)规划依据

①《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②《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③《建筑给水设计规范》

(2)给水水源

给水水源由九龙路和翡翠路城市给水管网供应。

(3)用水量预测

本规划区内学生生活人数按2万人,150L/人.d计,则学生生活综合用量Q1=3000m3/d,教师生活综合用水量取Q2=500m3,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发生火灾1次,灭火水量15L/S,持续时间为2小时计,则消防用水量Q3=108m3,学校实验、绿化浇灌及其它用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15%计,则校区总用水量约Q=4200m3/d。

时变化系数K时=2.5

平均时用水量=175 m3/h

最高时用水量=438 m3/h

(4)给水规划根据学校布局及周边地区情况,近期给水从九龙路DN400供水管道接入,远期与翡翠路城市供水管对接,在校区内实施环状供水,以增加供水可靠性与稳定性。主干管经DN300-DN200,户外最小管经DN100。管网正常供水压力要求不小于0.28Mpa,如不能满足此要求,则必须在区内设置泵站和水池。

(5)消防规划消火栓结合主次干道路,与给水管同步实施,每80-120米设置一个。

2.排水规划

排水原则,采用雨污分流,纳入城市雨污水系统。

(1)雨水规划

a.设计标准

设计重现期取一年,按5年校核。

b.径流系数综合值取0.6

c.暴雨强度公式

暴雨强度公式采用合肥市的暴雨强度公式

d.雨水量计算

Q=ψqF(升/秒)

e.雨水管线规划

根据本区特点,雨水就近排入九龙路、环湖路城市雨水管,在道路中间布置雨水管,主干管d500-d600,采用砼管。

(2)污水规划本规划区内污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实验污水。生活污水量取生活用水量的80%,则生活污水量Q2’=2800m3/d实验污水量Q2’取生活污水量的5%,则Q=140m3/d总污水量Q’=2940 m3/d生活污水设代粪池、隔油池,实验污水需二级生化处理预处理,经污水干管汇集经校区污水处理站,达到合肥开发区建设局《环境保护意见书》要求后,接九龙路、环湖路城市污水管网,纳入城市污水系统。污水管沿区内主干管敷设,管径d400-d500砼管。

4.电力规划

规划依据:《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1)负荷预测

用电指标按下列原则确定:

建筑:45W/ m2

道路、广场:20KW/ha

则本规划区内用电负荷约为28000KW,综合需要系数KX取0.5,则总计算负荷为14000KW。

(2)电力规划

根据周边10KV线路情况,区内10KV线路从翡翠路引入,双回路供电。在校前区设10KV开闭所。根据区内负荷分布情况,设7座10KV配电所,分别供校前区学生宿舍区、体育区、教工宿舍区、教学实验区等,10KV配电所容量分别为2×800KV-2×1200KV,校前区10KV配电所与开闭所合建。

在校区西侧建10KV电力电缆沟。

0. 4KV出线在各供应区内形成若干回路,埋地敷设。

路灯集中供电,采用光电自动控制集中管理,线路沿主次干道埋地敷设。

5.电信规划

规划预测电话指标为下:

学生宿舍:1门/间(按6人1间计)

教师宿舍:300门

办公、实验等:1200门

公用电话:100门

6.则校区电话总门数估算为4800门。按1:1.6放线比放线,则线路容量为7680门。

根据学校电信特点,在学校中心区设一容量为8000门的虚拟网,由电信局光缆接入。

在校区内沿干道埋地敷设电信电缆,各主要区设电话交接箱。

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

(1)有线电视

电视信号来自市有线电视网,光缆接入,终端数约为4500个。

电视信号分配网络拟采用分配——分配形式,各用户终端电平为73±dB。

(2)计算机网络

校内计算机网络,采用4兆径以太网,在校内科研楼设信息中心,计算机网络线路同电信线路同槽敷设。

8.环境卫生保护 

校区内严格控制机动车的运行路线和停放,不建燃煤、重油锅炉,使环境噪声白天小于60dB,夜间小于50dB。锅炉大气污染排放达到《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3-1999)二级标准,油烟排放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WPB5-2000)。污水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29-96)一级标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校区内设一中转站,实验废弃物根据性质分类利用处置。

六.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总用地 133.35公顷 

总建筑面积 61.88万平方米 

容积率 0.46 

覆盖率 8.5% 

绿化率 63% 

规划总用地 133.35公顷 100%

  桥侧设10—15米宽的青石板码头和杵衣台,拾级而下,直接亲水,石级旁种植水生植物,水中停泊装饰性小木船,营造边城渡口意境,恍惚可闻浣女杵衣声,并可让看楼者娱乐、参与。

  其中小区入口处的“沧海云帆”取意“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沧海云帆”地面采用黑色大理石边和白色鹅卵石面做成漩涡形喷泉,水自鹅卵石中涌出。

  铁锚雕塑取名“归航”,寓意无论航行多远,无论成就有多大,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个避风的港湾,那就是家的温暖!

心地清静方为道,后退原来是向前。
回复 引用 

TOP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