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2025-09-26 17:48:54 责编:小OO
文档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建立一种民主、和谐、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收获新知。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的课堂结构,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它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素质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考虑,明确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从以下几个具体的方面考虑:

1、基本知识:一堂课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知识都要明确。

2、基本技能:即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基本知识。

3、情感态度:营造一个什么学习氛围,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些都需要课前考虑清楚。

4、学习策略: 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达到事办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考虑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把自己摆在学生的地位,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考虑学生的以往经验以及目前的水平等等.总而言之,一切要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先学后教,不断指导。

在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即对所学习内容、要求程度、学习时间、学习效果评价等一一做出明确的要求,同时要对自学中的学习方法做好必要、及时的指导。自学要求可随着学习项目的自身特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地分步出示,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自学好每一步的信心。同时,自学要求的设计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好奇学知识的正迁移效应。

三、通力协作,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之后必然会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协作,共同讨论研究所遇到的困难。在此过程之中,要充分调动小组之中后进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以及优秀学生乐于助人的积极性,做到小组之中只要有一人会,便没有一人不会,即“兵教兵”。如此以来,小组成员的组成便显得至关重要了。把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等次,给他们划分成小组,每组4人,A等生1名,B等生2名,C等生1名,力争做到小组之间人员的平衡以增强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及积极性。

四、总结归纳,精讲点拨

经过了学生的自学过程以及小组内部的讨论协作过程,学生对所要求自学的知识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教师也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了解,做好了充分的“第二次备课”。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答疑解难、精讲点可谓水到渠成。答疑解难、精讲点拨可分以下两步走。A、学生答疑解难。即让各小组组长提出在本组内部所未能解决的问题,看其它小组成员是否可帮助解决。这时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各抒己见,并特别要注意让后进生发言,同时也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向书本甚至老师的所谓权威观点提出疑义或异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B、教师精讲点拨。教师的精讲点拨可谓把关的一环。在“第二次备课”的基础之上,教师将学生自学及讨论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从而使抽象繁杂的知识具体化、系统化、规律化,以便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内容。教师的讲解切忌重复,对于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内容决不再讲。讲解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使师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教师讲得巧妙,学生学得高效。

五、练习达标,争取高效

“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因此,学生学习之后必须及时当堂训练以反馈其所学情况,并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当堂训练要确保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同时,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能力方面,而不搞死记硬背。当堂训练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了充足的课余时间以全面提高其它各项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空。总之,“先学,后教,再练”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切实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开发潜能,拓展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往往需要补充一些知识,或者进行一定的替换练习。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种种新鲜感,还使他们以一种获取知识的成就感。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在情感方面的拓展。教育学生要珍惜集体荣誉等。总之,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拓展是可行的,但也不能盲目进行,要考虑周全,尤其我们应该记住,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而非教师的个人展示活动。

实践证明,自主互助学习型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会学、乐学,而且通过小组成员间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都得到和谐发展。

具体操作方式:“三段六步”式:

一、三段:

即“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合作研讨——课后拓展延伸”

1、课前自主学习:老师可以设计预习卡,让学生利用质问法、查寻法、验证法等多种方法与途径进行预习,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课中合作研讨:根据自主学习所呈现的疑惑、问题,在课堂上与同伴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交流,在合作的过程中解决疑问,得到正确的知识,养成合作思想。

3、课后拓展延伸: 常布置一些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作业。既是已学知识的延伸,又是今后要学知识的预设。

二、六步 :

即教学中展现的六个步骤:课前参与、问题呈现、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反馈小结、课后延伸 。

1、课前参与

课前或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自己通过书籍、网络、咨询、请教他人等收集有关资料;或按照教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或动手制作课件,准备课上运用。为什么要让学生课前参与?因为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与过去不一样了,学生学任何一个知识,都不再是从零开始了,有些学生是知道一点,有些学生知道很多,有些学生都会,有些学生可能比教师要教的内容知道得还深呢。面对着这样一个群体,我们正视了这种学生基础。改革我们的教学方法。强调课前参与,把原来课堂上要进行的内容前移。

课前参与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这种现象,把容易的问题前移,学生能够看书自己解决的课前自己通过看书就解决了,在课前看书的时候他就是在思考,慢慢地养成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即自学的习惯。因为学生看书不仅是看懂与否的问题,我们要求他们在看的同时要思考问题,看懂什么了,第二天可以在课堂上问大家,可以设计问题来考别人;没看懂的,第二天带着问题来上课,可以问。然后我们再鼓励谁能提问题,谁的问题提得深刻说明谁学得好。因此我们的学生课前看书就不仅仅是一般的预习了,它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主动的、自觉的、认真的自学。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一种很好的自学习惯,而且培养了一种自学的意识和自学的能力。并同时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问题呈现

这是一个初步交流的步骤。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各组基本上能够取得比较统一观点,对其中存在的共同困难和问题提出来。通过对各组所提问题的汇总,形成本节课的研究方向和学习重难点。这里一定要贯彻“三讲三不讲的原则”,教师不再重复学生已会的知识,重点强调已混的知识。但是教师不讲的内容,要改为由学生讲,由学生汇报。

3、合作探究

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分配课堂学习内容的主攻方向。各组在进一步进行充分的交流,各小组对所分的学习内容探求自己组的理解和创新想法。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参与每一个小组的探究活动,了解他们的思想进程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小组展示

完成了对学习内容的研究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出示知识网络图,可以演示实验,可以出示自己组准备的经典习题,等等,形式多样。在台上各小组自己主持讲解,组内互相补充。其他小组对其进行及时的质疑和辩论,共同探究。教师在一旁仔细聆听同学的发言,对其无法解决或有争议的地方予以点拨。一般而言,学生自己搜集的题目往往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先在内部进行交流,必须小组内的同学都能会讲解,这就要出题人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这个步骤交给各小组自己进行主持。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者在某小组展现时受到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从而形成规律,建立概念。各小组在听别的小组讲解时,互相质疑问难,形成全员参与的学习氛围。

5、反馈小结

本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学生总结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方法,研究过程,意志情感的表现,因为这是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所以每节课的最后都安排几分钟的小组总结或个人即兴发言,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体会,谈谈自己的收获。

本步骤可以根据以上环节所用的时间灵活处理,有时研究的问题较复杂需要学生做大量的活动,或者有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争执和疑难,需要反复研究,甚至不做练习题,直至研究透彻为止(可以放在下节课再练习)。即使练习也一定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发展性。

但是为了照顾中下层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必须自己准备一定量的基础习题,视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和时间宽松度出示出来,使大家能对基础性学习内容真正的掌握。

6、课后延伸

指的是我们在引导学生课内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地留作业,使他们获得的知识得以进一步发挥,体验得以进一步延续,习惯得以进一步培养。这种“课后延伸”常布置一些思考性的作业,不硬性规定统一完成。我们提出,作业要呈现“四性”:即层次性、开放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这样坚持做下去,往往这一节课的课后延伸又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参与。有的虽然不是下一节课的课前参与,但又是属于这一节课学习的知识的继续延伸,这节课的知识学完了,但问题延伸下去了,可能到某个单元的某个时候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实际上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课上带动课下,课下促进课上。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确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新授课按照上面的六个步骤来上,练习课怎样上呢?这个更好办了,就是要做到还课堂予学生。分两种情况,一是完成课本的练习。以前教师上练习课很累,要逐题讲解,生怕有讲漏的学生不会,现在变为学生提前在课下小组合作或完成。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分好工,把题目分到各小组里去,由学生到台前自己主持讲解,其他小组台下质疑。二是展示小组自己搜集的好题,方法同上。

复习课的上法与上面有共同之处,就是完全把复习的权力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整理复习,列出知识网络或内容提纲。并且记录出每个学习内容容易出现的错误和要注意的事项。然后进行汇报交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