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
2025-09-26 18:01:18 责编:小OO
文档
导语: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CPI同比涨5.4%,本轮通胀仍未见有缓和迹象,明确要求“继续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宏观的首要位置”。其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类似的严重通胀还发生过四次。那么,每一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谁又成为历次通胀的买单人呢? 

 

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 

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

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建投资和财政的支持,据统计,1979年至1980年我国两年财政赤字都达170亿元以上,国家不得不增发货币130亿元来弥补国库亏损,到1980年底,全国市场货币流通量比1978年增长63.3%。

通胀程度:1980年通胀达6%

在增发130亿元货币的刺激下,1979年、1980年全国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已经到了经济危机的临界点。

应对:压缩基建投资、紧缩银根

1980年12月,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物价、整顿议价的通知》,对通货膨胀进行治理,经过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收缩银根、控制物价等一系列措施,通货膨胀得到抑制。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

1984-1985年第二次通胀,到1985年通胀率一度高达9.3% 

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货币增发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

通胀程度:1985年通胀率高达9.3%

应对: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

从1984年11月到1985年10月,发布了的一系列宏观措施,比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强物价管理和监督检查,全面进行信贷检查等。

买单人:广大消费者

1987-19年第三次通胀,急刹车导致六成民企倒闭 

原因:紧缩尚未见效,放开基建投资和货币增发

在1984-1985年采取的紧缩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主要表现为商品价格的放开和工资改革的推行及随之而来的基本建设投资的大规模升温。

基建投资导致市场对货币的大量需求。为此,中国央行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和推行大额面钞。1987年底,货币供应量达到1454亿元,比1983年增加925亿元,增幅为174%。

通胀程度:1988年通胀率高达18.8%

据有关方面统计,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达到18.5%;1988、19年,通胀率分别高达18.8%和18%。物价上涨引发“抢购潮”。

应对:紧急刹车

19年,召开会议整顿经济秩序,对投资和货币供应采取了紧急刹车的办法,全国几千个建设项目一起下马,半拉子工程一词随之产生。

买单人:六成民企破产倒闭

除了全体消费者之外,19年前后全国仅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就破产关闭了13万家,占原总数22万家的60%。

1993-1995年第四次通胀,经济“软着陆”,但民企破产、股民被“套牢” 

原因:价格市场化、提升工资和房产开发热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 

1992至1993年,由于市场经济改革,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定价。为了弥补差价,提高职工价格补贴标准以及再度提升工资,企业争上项目,外出投资,动用有限的外汇储备大量购进各种机械设备和高档商品,一再地扩大了银行信贷规模。

地方大搞开发区开发和用信贷大规模开发房地产业。开发过热,项目虚增,使许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40%。为了维持正常经营,许多企业,包括集体、私营企业,都不得不靠“三角债”来维持局面。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幅均达35%以上。

通胀程度:1994年通胀率高达创记录的24.1%

1993年,国内的通货膨胀率为14.7%,通货膨胀高峰在1994年,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4.1.%。

应对: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实现“软着陆”

吸取上一次通胀后急刹车的教训,中国开始通过控制利率杠杆和货币来进行经济的“软着陆”,存款利率一度长涨到12%左右。

买单人:民企破产和股民“套牢”

一系列的结果是货币的回笼,通胀的消失,造成经济发展的放慢。标志之一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民间炒房人破产;为了抑制股市的投机,涨停板、T+1、调高交易税数管齐下,最终导致了1995-1996年的两次大跳水,中国股市进入长达数年的熊市,中国股民明白了“套牢”一词的含义。

2007年以来的第五次通胀,部分地区的中小民营企业出现倒闭潮 

原因:贸易顺差过大和四万亿投资导致货币超发 

与前四次通胀主要是内因所致略有不同,本轮通胀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原因是外贸顺差过大导致的被动发钞。到2010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累计达2.85万亿美元。为了维持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央行抛出了近20万亿元人民币来对冲2.85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此外,央行货币超发的原因还包括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抛出四万亿投资计划。

通胀程度:2011年上半年CPI同比涨5.4%

应对:紧缩货币

采取房产限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等紧缩货币。

买单人:民营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据媒体报道,因为紧缩,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5次通胀可以看出,通胀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央行滥发货币;通胀的买单人除了广大消费者之外,民间资本无疑也是最大的受害者。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