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2年新高考历史专题训练:第6练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含解析)
2025-09-26 18:09:49 责编:小OO
文档


第6练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2021·沈阳市高三二模]西周建立后,周公营建洛邑,将商代“顽民”强行迁移到这里,以八师驻守。隋炀帝即位后,深感“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认为必须“因机顺动”营建东都洛阳。两朝营建洛阳(  )

A.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B.旨在控制前王朝的残余势力

C.力图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

D.反映了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2.[2021·温州市高三模拟]隋初沿袭了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存在“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废郡,并省州县,裁减冗官,从而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次调整(  )

A.强化了国家治理能力B.加重了民众负担

C.导致了君主弱化D.阻碍了阶层流动

3.[2021·济宁市高三模拟]隋朝时,在黄河沿岸修建了许多粮仓,著名的有兴洛仓(今河南郑州巩义河洛镇)、回洛仓(今河南洛阳小李村)、黎阳仓(今河南浚县大伾山北)、广通仓(今陕西华阴东北渭河入黄河口处)、河阳仓(今黄河北岸孟县南)、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这些粮仓的设置意在(  )

A.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B.发展大运河商品经济

C.加强南北方经济联系D.救济黄河流域的灾民

4.[2021·沈阳市高三模拟]唐代在礼部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任务是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关注民情B.君主得以强化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5.[2021·浙江杭州市高三模拟]史家陈寅恪在《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民族交融为唐朝繁荣奠定基础

B.唐朝废除了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

C.唐朝开创后世各项政治制度的先河

D.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焕发新机

6.[2021·聊城市高三二模]唐代贞元年间,宰相贾耽在《海内华夷图》中记录了几条主要的对外交通路线:一、营州(今辽宁朝阳)入安东(今辽东)道;二、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三、夏州(今陕北横山)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中受降城(今内蒙古包头)入回鹘道;五、安西入西域道;六、安南(今越南河内)通天竺道;七、广州通海夷道。这反映出当时(  )

A.海外贸易呈现繁盛之势

B.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C.闭关锁国受到严重冲击

D.朝廷重视陆路而轻视海路

7.[2021·临沂市高三一模]图1为南朝萧绎的《职贡图》,图2为唐朝韦贵妃墓壁画《双人献马图》,它们分别记录了西域使臣向南朝梁武帝和唐太宗进贡的场景。作品反映了(  )

A.西域风情同中土文化的融合

B.西域政权处在管辖下

C.朝贡成为中外交往的特殊纽带

D.边疆民族对政权的向心力

8.[2021·阜新市高三一模]《唐律·名例第一》中有“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的条文。唐朝制定的法律中,还有很多与少数民族有关,如朝会、厮牧和关市等。这些律法条文,反映了唐朝(  )

A.尊重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

B.与各少数民族关系和平友好

C.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效管辖

D.边疆与中原的统治相同

9.[2021·湖南卷]据研究,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记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势力膨胀

B.官吏受到严密控制

C.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

10.[2021·临沂市高三模拟]下表是《通典》所记唐代部分年份课户、课口及不课户、不课口统计列表。此表可以用来说明(  )

年代不课户(户)

不课口(人)

课户(户)

课口(人)

天宝十四年

(755年)

356550144700988534928018208320
乾元三年

(760年)

1174529146195877585822370799
A.政局动荡影响财政收入

B.赋税制度变革出现缺陷

C.经济重心出现转移迹象

D.土地制度变化影响税收

11.[2021·烟台市高三模拟]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据此可知,杜甫创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是(  )

A.安史之乱B.七国叛乱

C.藩镇割据D.黄巢

12.[2021·大连市高三模拟]唐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同时南方先后出现了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实质是(  )

A.的激化B.朋党之争的结果

C.宦官专权的影响D.藩镇割据的延续

第6练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C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西周时周公营建洛邑,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均是为了加强对东部地区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周公营建洛邑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关系,排除A项;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与控制前王朝残余势力没有关系,排除B项;两个朝代没有表现出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排除D项。

2.A 由材料信息可知,国家机构、的减少可以节省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地方统一由吏部选任又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客观来看,材料所述调整有利于减轻民众负担,排除B项;在隋文帝的这次调整之后,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而吏部又听命于皇帝,因而这次调整不会削弱君主,排除C项;材料所述调整导致官吏队伍缩小,但阶层流动渠道并没有变化,排除D项。

3.A 据材料可知,隋文帝设立的官仓都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便于利用黄河及广通渠运到京师,这有利于保障都城的粮食供应,故A正确;隋代官仓的设置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B项;把关东地区的粮食集中在黄河沿岸交通枢纽要地,不能体现南北方的经济交流,排除C项;D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

4.A 根据“主要任务是到民间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可得出重视收集民情,故A项正确;材料与君主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内容,排除C;材料与儒学无关,排除D。

5.A 材料中“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说明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唐朝的再次统一和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A正确;唐朝继承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制度,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动荡,文化凋零,排除D。

6.D 根据材料中所列的对外贸易交通路线可以看出,当时认为主要的贸易路线中,陆上线路居多,说明重视陆路而轻视海路,D正确;题干只是列举了当时海上贸易路线,无法得出当时海外贸易繁盛,排除A;B是宋代的现象,排除;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排除C。

7.D 从材料中的“西域使臣向南朝梁武帝和唐太宗进贡”等信息可以看出,这些作品反映了边疆民族对政权的向心力,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西域风情和中土文化的关系,排除A项;“进贡”体现的是宗藩关系,不能说明西域政权处在管辖下,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朝贡在中外交往中的地位,排除C项。

8.A 材料“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体现的是唐朝时期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传统的重视,这主要和羁縻有关,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唐朝并未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C排除;D说法与“因俗而治”冲突,排除。

9.A 唐代白居易诗中所载地方官吏的薪俸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和唐代中期后,地方节度使掌握财政权有关,即地方势力膨胀,故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官吏受到严密控制,故B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薪俸的降低,故C项和材料无关;高出部分是合法收入,不能说明地方官吏贪腐,故D错误。

10.A 材料数据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财政收入锐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安史之乱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说明唐朝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发生变化,故BD两项错误;材料数据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故C项错误。

11.A 杜甫生活于唐代中期,“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说明当时在藩镇的军事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安史之乱,A正确;B是汉代历史事件,排除;C是安史之乱之后的格局,而非背景,排除;D是唐末历史事件,当时杜甫已经去世,排除。

12.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实质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因此D正确,A、B、C排除。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