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同步测
2025-09-26 18:08:41 责编:小OO
文档
第1课同步测试

1.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有

A.分封制和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君主集权制    D.三省六部制

2.《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春秋之世,国君“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这体现了(   )

A.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先秦时期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C.政治权力和物质财富的等级世袭D.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

3.夏、商、周三代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的种类虽然很多,但主要是礼器和兵器。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

A.明显扮演着社会调和剂的角色    B.铸造及使用都与战争有关

C.是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    D.是明确等级秩序的工具

4.史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及一继,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A.诸侯王国破坏宗法    B.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

C.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    D.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

5.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    B.分封巩固了集权

C.政体强大向地方推广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

6.《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在描述奴隶社会时说:“各种故事讲到,贵族当众责备君主,并吐口水,却没受到他的训斥或处罚;未获邀请而坐上他的桌子;上门邀请他分享晚餐,却发现他在外射鸟。”此材料表明

A.君主和臣民民主协商国事    B.君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贵族势力强大超过君主    D.君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7.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8.“皇帝”始见于西周金文,是指天上的神。至秦王政统一六国,法定“皇帝”为最高统治者称号。嬴政这一做法

A.为其统治赋予神圣地位    B.意在寻求合法统治依据

C.出于丞相权力需要    D.利于消除西周政治影响

9.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

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

C.集权加强    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

10.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汉武帝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C.肯定了汉武帝的“推恩令”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11.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与管理

12.英宗天顺三年(1459年)明朝形成朝审定制: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吏部尚书秉笔。据此可知,明朝朝审制度的实行

A.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B.表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

C.利于推动审判机构的专职化    D.造成了司法审理效率低下

13.明清时期,官僚和行政机构的设置与管理制度的调整都体现出君主制度的加强。以下史实中属于清朝新变化的有

①六部直接隶属皇帝                   ②设立内阁制

③军机处建立                         ④推行密折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在西汉时期,朝廷大权分为皇室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宰相是的首长,皇帝下设秘书处“六尚”来管理皇帝事务,“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从这六个职官的名称集中体现出

A.皇权下腐化的宫廷生活    B.机构设置呈现家天下的特征

C.机构实现权力制约平衡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15.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A.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

D.设内阁,内阁首辅大臣成为新的宰相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为提高皇权,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还选拔了一批中下层,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或称内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了。

材料二  唐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因三官地位显赫,朝廷不轻易授人,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要例加“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朱绍侯、王育济、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皇权的举措。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中期到唐初宰相制度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A

【详解】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部落时代是指原始社会,封建时代是指奴隶社会,郡县时代是指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故选A;三公九卿制度,主义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度都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排除BCD。

2.C

【详解】

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内容。西周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B错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所以D错误。

3.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是礼器,是贵族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C项正确;青铜器没有起到扮演着社会调和剂的角色,排除A;B只是青铜器使用的一个方面,青铜器还是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排除B;青铜器不是明确等级秩序的工具,只是权力和财产的重要象征,排除D。

4.A

【详解】

材料反映了鲁国等诸侯国在王位继承时,未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而进行,这说明诸侯国破坏了宗法制度,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局的变迁情况,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殷商旧制被沿袭,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被破坏,而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排除D。

5.D

【详解】

根据“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可得出周代的礼乐文化影响到了周边地区,说明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D项正确;从材料的信息看不出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排除A;材料没有强调分封制的影响,排除B;周代没有,排除C。

6.B

【详解】

奴隶社会贵族当众责备君主,不尊重君主,却不会受到君主的训斥或处罚,说明奴隶社会君主权力没有实现高度集中,不能使臣下绝对服从君主,故选B;A、C两项“民主协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7.A

【详解】

材料主要强调了内阁没有实权,却往往成为其他攻击的对象,这不利于之间的协调,A项符合题意;内阁不是监察机构,没有对百官监察的权力,B不符合题意;内阁不是正式的行政机构,无法起宰相的作用,也就无法弥补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C不符合题意;内阁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没有实权,不可能皇权,D不符合题意。

8.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嬴政将“皇帝”这一称号从“天上的神”转化为自己独享的“最高统治者称号”,这一做法使最高统治者具有了神的光环,为其统治赋予了神圣地位,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嬴政的做法是为了赋予皇帝独尊、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非需求合法统治依据、丞相权力和消除西周政治影响,故排除BCD。

9.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开始,就开始出现其他行使宰相职权、参与决策的情况,进而使得唐朝宰相成为一个集体,这说明了唐代通过设立政事堂等措施加强了皇帝权力,分散了宰相权力,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贵族化的趋势,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没有涉及到与地方的权力,故排除C;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实行主义集权制度,不具有政治决策透明开放的特点,故排除D。

10.C

【详解】

材料中“而今郡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郡与诸侯国交叉存在)说明是当时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强本干,弱枝叶之势”(权力得到加强,地方削弱)可以看出已经实施了推恩令;“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等级分明、事情有条不紊)说明对推恩令是持肯定态度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强调了对推恩令的态度,没有体现出对地方行政的态度,故BD项排除。

11.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立刺史制度,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负责对地方诸侯王和地方的监察,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地方郡官的职责,与刺史无关;C选项是地方长言的职责,与刺史无关;D选项错误,西汉时期刺史不是郡县上一级的行政长官,州不是行政区划,不能对地方官加强控制和管理。

12.A

【详解】

根据材料“……每年在霜降以后提请皇帝钦定日期,由三法司、九卿、锦衣卫堂上官及公、侯、伯或内阁大学士等组成审判庭,吏部尚书秉笔”,可得出,明朝朝审制度体现了各权力机构的相互制约,这有利于推动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皇帝钦定朝审日期,不能说明皇帝全面掌控司法权,故B项错误;明朝朝审制度是临时组建的,不是专职的审判机构,故C项错误;朝审机构相互制约,有利于防止冤假错案,提高司法审理效率,故D项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我国官僚和行政机构的“新变化”主要有,建立军机处和推行密折制度,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从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开始,六部便直接隶属皇帝,内阁制度是在明成祖时设立的,①②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ABD三项错误。

14.B

【详解】

根据材料“皇帝下设秘书处‘六尚’来管理皇帝事务,‘六尚’分别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可知,国家部门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皇帝的个人事务,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所以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腐化的宫廷生活”,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与“权力制约平衡”无关,所以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所以D错误。

15.B

【详解】

根据题意,“收敛性”是明清时期的特点。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是明太祖实行的措施,故B正确;A项是北宋时加强集权的措施,排除;内阁不是决策机构,故C项错误;内阁首辅大臣不是新的宰相,故D错误。

16.(1)举措:要求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重用身边的侍从和助手参与政事(或组成“中朝”)。

(2)变化:宰相人数增多;宰相权力日益分割和牵制。

影响: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加强了君主。

【详解】

(1)举措:根据“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得出要求九卿直接向皇帝奏事;根据“选拔了一批中下层……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得出重用身边的侍从和助手参与政事。

(2)变化:根据“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的长官侍中(二人)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都是宰相”得出宰相人数增多;根据“为弥补宰相的缺额或增加宰相的人数,皇帝往往指定自己信任的和品级较低的参加政事堂会议”得出宰相权力日益分割和牵制。影响:根据“增加宰相的人数”得出有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根据所学可知,宰相人数增多,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主。

【点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