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美术第二次作业及答案
2025-09-26 16:37:45 责编:小OO
文档
美术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涂鸦期、_象征期_、_定型期_、_写实期_。

  2、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_《通过艺术的教育》_。

  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_杂乱线___、单一线、_圆形线__、命名线四种水平。

  4、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_涂抹阶段_、_装饰阶段_、_再现和表现_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15分)

  1、《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__B__。

  A.加登纳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C.里德     D.阿恩海姆

  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___A___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3.___A__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D.多层并列式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儿童画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是依葫芦画瓢的而是对原物作了大幅度改造之后的形象因而看上去极为简约。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归结为儿童的智力或绘画能力的水平较低而是归之于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简化倾向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美简洁的(好的)图形的倾向。正是在这种倾向的支配下儿童画大都是二维的大都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这种倾向似乎毫不顾及原形只以简洁为准。

2、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里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3、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样式十分简化。随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阶段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随儿童的成长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但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方面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涂抹阶段。4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装饰阶段。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色彩,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了幼儿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红橙黄绿不喜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画熊猫有黑和白,画小鸡用黄,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3、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举例说明。

幼儿在表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分为:1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且没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2正侧面同在,渐渐幼儿意识到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3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单一面,例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面但缺乏立体感;4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