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关于周家桥街道“智慧社区”建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应用的调研报告
2025-09-26 16:26:32 责编:小OO
文档
关于周家桥街道“智慧社区”建设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应用的调研报告

周家桥街道组

    人类已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正面临着新经济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工作、商务的模式,更开始全面地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在我们熟悉的物质城市的身边已经迅速形成一个信息化、虚拟化或者说是数字化的“新城市”。在这个“新城市”中,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购物、远程医疗;可以在电脑前学习课程;人们将生活在“数字家庭”、“数字社区”、“数字城市”之中。“智慧社区”就是以互联网为依托,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家庭中的智慧家居系统、社区的物联系统和服务整合在一起,使社区管理者、用户和各种智慧系统形成各种形式的信息交互,以达到更加方便快捷的管理,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数字化”生活体验。

    “智慧社区”既是社区建设的一种理念思考,也是新形势下探索街道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智慧社区建设要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以“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文化、运行社会化、手段信息化、工作规范化”为建设思路,以统筹各类服务资源为切入点,以满足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为落脚点,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构建涵盖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区建设、社会动员、社会组织、社会领域党建等于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依托这一智能化的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一方面创新管理手段,促进街道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同时创新服务模式,为辖区居民和单位、社会组织提供人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使其感受到智能生活的新体验,享受到一种“全响应”智慧状态,真正实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体现管理”,工作目标是全力打造“生活服务更便捷、生活环境更优美、生活状态更和谐、幸福指数更提升的智能、人文、宜居的现代新型社区”。 

    2012年,周家桥街道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根据长宁区委、区提出的深化“数字长宁”、实施“智慧高地”战略的要求,于年初申报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并成为上海市首批十六个试点社区之一(长宁区唯一一个试点)。周家桥街道组就周家桥社区“智慧社区”建设如何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应用,于2012年的3月至10月开展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

    周家桥社区(街道)位于长宁区北部,东起轨道交通3、4号线与华阳路街道接壤;西至威宁路与新泾镇相邻;南邻武夷路、玉屏南路、天山支路、和天山路街道相连,北靠吴淞江(苏州河)与普陀区隔河相望。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居民人口约6万人,下设20个居委会(另有1个居委会筹建中)。周家桥社区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建成了以街道为中心,联接区信息中心,分布至三个中心(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各居民区的互联互通的网络系统。自2011年起,周家桥街道与中国电信紧密合作,实施城市光网进社区工程,大力推进宽带普及、光纤入户和无线WiFi建设。

    2012年,周家桥街道根据“智慧社区”建设要求,以“智能、人文、服务”为理念,建设社区数字服务网络系统,搭建数字服务平台,全力打造智慧型社区。

    1、初步建成“88590”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了以街道社区门户网站为中心主站,20个居民区为子网站的网站群,形成统一规范的社区对外服务网站群管理体系。通过小区公告、微博、党员先锋榜等功能模块向小区居民主动推送各类信息,通过互动交流、舆情瞭望等模块,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居民的最新需求和动态,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支撑。结合电子走访日志功能,将原“88590”居民走访日志与区电子走访日志信息整合,及时掌握走访信息,强化动态跟踪,做到对社区人口基本数据清、特殊情况明,进一步把党和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延伸至居民小区。

    2、初步建成社区事务综合受理服务平台。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依托,推进“五网合一”建设,构建社区事务受理综合平台。一方面,整合民政、工会、医保、劳动、计生等专业条线部门的受理信息,将各业务条线的下发系统(民政、计生、劳动、卫生、社保等)数据进行本地化存留,形成社区自有的数据信息库;另一方面,加强同区实有人口信息库的对接,通过信息的交换对比,对动态变更的数据进行标识、提醒,消除误差,及时反馈,为区实有人口信息库提供数据支撑,实现数据共享一体化,提高事务办事效率,简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目前主要实现以下三个功能:

    一是受理跟踪:对办理事务后续的审批状态、期限、结果等情况,通过主动式跟踪和实时提醒,基本实现关联业务、业务周期、业务反馈“三提醒”。二是主动服务:建立业务关联、信息分析、人口查询、入户关联、业务发现、信息资源共享等功能,通过短信发送、查询等功能,实现对社区人口的综合管理服务。三是决策支持:通过综合查询、即席查询、报表分析等功能,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分析、处理,为社区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3、初步打造完成“智慧社区”的示范小区。街道与上海电信合作,在古南居民区的雍景园小区先行试点,探索形成“四个一”的智慧小区模式:一是建成一个“智慧社区”示范体验点。在小区门口物业管理处,单独开设12平方米的“智慧社区”示范体验点,全天候讲解、演示,向社区居民宣传“智慧社区”理念和智能化服务的应用。二是建立一套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将社区原有的11个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综合物业管理信息系统,对小区景观灯光、电梯监控、车辆出入、周界报警等实现智能管理,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降低物业管理成本。三是推出一套个性化的社区版IPTV。制作个性化的IPTV社区版界面,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向社区居民发布社区信息公告、法规、文体活动、社区报电子版等信息,居民通过家里的IPTV能了解街道及其周边商家的相关信息,足不出户可得到社区的便利服务。四是打造一个数字化社区活动室。在小区活动室内,实现WIFI全覆盖,安装LED触摸式电子显示屏、全球眼等信息化产品,使居民感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

    二、初步成效

    一是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周家桥街道积极推进社区光纤网络宽带建设,在全区率先推行“数字惠民——城市光网进社区”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宽带普及、光纤入户和无线WiFi建设。社区内光纤到户、百兆接入的网络覆盖达98%以上,区域内宽带用户、宽带家庭接入速率全面达到8M,甚至10M以上,光纤用户达到20M。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社区重点公共服务场所实现移动通讯网络、无线WIFI技术的全覆盖。在全社区形成了高速、稳定的3G+WiFi的立体无线网络架构。

    二是提升社区服务与管理效能。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信息化系统和服务协处系统,依托区“三个实有”基础库,将社区人、事、物等数据汇总,形成综合信息库,实现信息主动推送和精细服务功能。如利用微博、智能手机等新型互联网终端,延伸社区管理、社区服务手段,把与居民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信息直接推送给居民。又如,通过对人群的分类,对重点人群提供针对性、精细化服务,全面提升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效能。

    三是构筑多元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智慧社区”运作过程中,利用市场化手段,采取主导、企业参与、各方协同多元合作的推进方式。与信息化行业内的领军企业——上海电信等运营商密切合作,有效整合社区商业服务资源,通过各类无线终端,积极推进智慧家居、智慧物业项目的普及。

    三、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可以说周家桥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设进度目前在全市是相对领先的。但通过调研,也发现周家桥街道的“智慧社区”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社区信息化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要让老百姓真切感到实用好用、便利实惠,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开发必须不断满足群众变化的需要。但目前看,宽带入户的建设,即高速“路”的建设已基本完成,网站、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和数据库采集、制作与维护,以及整体建设后居民的实际应用等,即高速“车”的建设还远远没有完成。

    二是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和协调。目前,社区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由于一些委、办、局等职能部门从自己的工作角度出发,开发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系统,且是封闭管理和运作,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如、民政、劳动、计生、卫生等各个职能部门均在社区开展相关管理工作,也各自开发了相应的业务软件派发到街道和居委会,包括劳动人口信息系统、城市低保信息应用系统、流动人口管理系统、育龄妇女管理系统、计生科技服务系统等,同样的一批居民基本情况,在不同的部门建的系统中多次出现,但在具体应用中,街道拿不到整合后的信息,如实有人口信息库数据。数据标准(包括数据采集的基本要素、数据的来源、数据采集的方法及要求等)不统一,易造成“信息孤岛”,而由街道出面协调存在实际困难。

    三是人才短缺。“智慧社区”的打造,不仅需要网络管理、系统安全、软件编程等专业高级人员,还需要大量的掌握基本信息网络应用知识的一般工作人员。目前,周家桥街道虽然对各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有一定要求,但调查中发现只有少部分人能熟练应用。同时“智慧社区”建设缺乏适应社区信息化需要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阻碍了社区信息化的发展。

    四、建议及对策

    建议一:加快推进现有系统项目的实施和应用

    一是推进现有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对街道现有网络架构进行梳理、分析,做到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信息基础设施节约化、集中化建设;二是推进服务平台的建设。如结合网上生活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街道门户网站和88590网站群的充分应用,有效整合现有的功能模块,汇聚社区资源,充实网站内容,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信息化便利服务。三是扩大服务载体试点成果的应用。在总结雍景园小区智慧家居、智慧物业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智慧医疗、智慧居家养老等理念,进一步充实功能和内容。进一步打造小区智能活动室,做好版本升级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推广计划,扩大试点成果应用范围,使智慧家居、智慧物业建设由点到面,逐步扩大。

    建议二:加强资源整合,探索多元运营模式

    周家桥街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手段,采取主导、企业参与、各方协同多元合作的推进方式,但要进一步区分智慧社区建设中的项目运营模式。建议区分为投资建网;投资委托运营商建网;指导(部分投资),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牵头,运营商建网的模式;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等五类运营模式。

    属提升管理效能为目的的项目:投资建网和投资委托运营商建网运营模式,街道要积极争取区有关部门参与项目,做好信息对接工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属半公益半市场化的项目:指导(部分投资),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建议合理设定工作分工,争取上级部门的有效介入及工作推动,企业积极参与项目,共同完善方案;属纯市场化项目:牵头,运营商建网的模式和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等运营模式,则通过的有效引导,市场合理竞争,推进和完善项目。

    根据不同运营模式,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智慧社区建设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数据的共享,在部门之间要打破信息壁垒,充分共建共享信息数据。同时,建议区有关职能部门对智慧社区建设信息化建设出台统一的标准、规范、要求等,为今后智慧社区建设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建议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宣传动员实效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配套人才队伍的建设,强化专业性知识培训,尤其是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专项培训和管理,有效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有力保障信息化建设在社区的深入开展。二是加大“智慧社区”建设的宣传动员力度,尤其是加大在新建小区进行智慧家居、智慧物业建设的宣传。同时建议让居民参与项目建设,如邀请部分居民进行项目体验,让居民使用终端系统和设备一段时间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提升信息化建设居民的认知度和感受度的同时,不断完善“智慧社区”建设具体方案。

2012年10月30日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