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当前大学生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的研究
2025-09-26 16:29:32 责编:小OO
文档
  [摘要]消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引导作为高智能型、知识型人群的代表——大学生合理消费、理智消费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大学生的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令人堪忧,究竟是那些因素导致了这一问题的产生,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念。成为当前我们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论文从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获得大学生在消费领域的有关真实资料。分析大学生的消费特点,探究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并就高校教育和管理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消费责任意识,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嘉兴学院部分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4份,有效率为94.00%,总计男生42人,女生52人。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2、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从调查数据来看,家庭月收入额与大学生月消费额基本成正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占一定比例。大学生的主要消费项目比较集中,多用于饮食、交通、通信、娱乐、学习费用及恋爱投资等。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比较我校大学生的月消费额来看同学们的消费水平仍偏重于生活和学习的基本消费,高消费与超前消费的势头并不强烈。

3  .在学习消费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我校有61%的同学会选择课外辅导充电。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于是想方设法从各个方面去完善自己,一方面为获取各种各样的证书,报名参加各类考级考证(除了如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证书,还有报关员证、秘书资格证等等)。另一方面考研在大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还有一些同学在念完本专业的同时辅修其他的专业,为自己就业积累智力资本,从而使得大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逐年增加。 

       4 .在资金主要来源方面,勤工俭学的比例为11%,家庭供给的比例高达86%。由此看来,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大学生的自立能力依然较弱,这也是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5  .当问及是否有不知不觉中花钱的体验时,选择“有”的人数占58%,可见大学生的理财能力尚有不足。美国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从5岁开始,以至于他们18岁就能生活,而18岁的中国学生却不能管理好父母给的生活费,这一现状不能不令人担忧。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一、日常生活消费部分高档化。所谓“吃要营养,穿要名牌,用要高档”。学校周围的大小饭馆,天天座无虚席。另外一些大学生穿衣要名牌, 有的同学不惜花血本,全身上下都是名牌;日常用品亦追求高档,许多的同学购买非常高档的化妆品。

  二、电信,网络,数码等消费的普及化。手机、电脑、MP3等数码产品在当今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甚至数码相机也不算稀奇品。另外,大学生也是网络消费和通讯消费的一支主力。大学生在网络、通讯方面的消费占到日常消费的次席。有55.6%的学生手机平均通讯费在40-60元之间,其次25.3%的学生在70-100元,还有3.1%的人承认手机费用达到百元以上。  

  三、休闲娱乐消费的多样化。在休闲,娱乐消费方面大学生比其他社会群体体现出更为旺盛的消费需求,大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休闲娱乐消费。而是追求更加新颖,刺激,有品味、动感强的娱乐活动。如进酒吧、去溜冰场等处所。还有如旅游等,大学生利用假期、黄金周,出去旅游,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这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四、大学生的交际消费上升化。在大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交际消费也呈上升趋势。交际消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就是人情消费,不论获奖、评优,还是入党、提干,亦或生日,甚至是通过某项考试(如英语四级)都要请客或是送礼,因此,交际消费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日常消费的一项重要支出,甚至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就是爱情消费,大学生谈恋爱屡见不鲜。根据调查显示,凡是在校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几乎都要超支。  

   四、调查结果分析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

    3.消费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二消费结构的不合理。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生活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但在实际中却发现,为了诸如人际关系开支、娱乐开支、情感投资等的需要,大学生们往往压缩伙食费,而把过多的消费在这些方面。由于这些方面消费的增多,再加上消费的无计划性,必然导致大学生消费结构出现不合理。三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4.消费行为缺乏计划性。作为一种理性行为,消费应该有预期计划和目标。目标消费、量入为出,合理分配开支是良好消费的基本原则。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却往往是没有明确目的,仅凭感觉、兴趣引起的冲动需求而产生的消费。这种随意消费产生迅速,消失也容易,有时甚至只在闪念之间,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大学生往往陷入盲目冲动消费之中。

   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学生消费已经陷入了一定的误区,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心理和外在环境因素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1、从主观因素上讲,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生理虽已日趋成熟,但是其心理成熟要落后于生理的成熟。而且对自我缺乏很好的控制,不能完全树立健康,正确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社会的磨练,不知金钱的来之不易。又没有独自理财的经验。在大学里要进行的生活,不能有计划的开支。从而使消费的盲目性不可避免。  

     二、从客观因素上讲,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比过去好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当代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对子女的消费都是尽量满足,尤其在子女上了大学以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俭用,也不能让孩子在外吃苦受累。家庭的这种做法,使得大学生把对花父母艰辛劳动,省吃俭用的钱,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从来不考虑父母的含辛茹苦。  

  (二)社会原因:社会不良消费观念、消费现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校园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受社会上不良消费风气的熏染。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诱使许多人贪图物质享受,鄙弃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层次高档化,追求超额消费和超前消费,却不顾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所有这些不能不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起了负面作用。而大学生消费心理还不成熟,模仿消费心理和攀比消费心理现象日趋普遍,而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又急切的想走在社会的前列,时代的前沿,从而使得他们对社会消费现象进行模仿和超越,可见社会这个大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的影响也是特别的深刻。  

  (三)大众传媒,广告的原因:大学生这个时段的心理及其敏感,对社会的变化也及其关注,此时的消费心理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暗示。传媒广告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就要非常明显的影响,如大学生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选择等。有的报刊、电影和电视进行错误的报道,给大学生做出了错误的消费导向。  

  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愈来愈不正常,高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刻不容缓。  

    

      

五、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作为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家长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约束一下,否则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其不利。作为孩子的父母,其言行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父母应与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因为家庭作为大学生消费性支出的主要承担者,作为大学生消费资金的主要源头,应该对孩子的消费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能要多少给多少,不然会助长学生消费的盲目,要重点培养他们正确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从而遏制其乱消费。总之,在大学生消费教育方面,家庭教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科学的消费不但表现为敢花钱,而且表现为会花钱。大学生们不缺少消费的冲动,但往往缺少消费的理性,因而常常发生不自量力、盲目追潮、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不良现象,显示出理财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学生辅导老师,更应该与学生紧密联系和交流,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

(3)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校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如果不及时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势必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和引导。提高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发挥各自角色的应有作用,从而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