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遗传判断类实验试题归纳
2025-09-26 16:50:38 责编:小OO
文档
遗传判断类实验试题归纳

1、判断显、隐性性状

此类试题从表现型来看,是对性状的显、隐性作出判断;从基因水平看,是对基因的显、隐性作出判断。所以一旦判断出某种性状是由显性还是隐性基因控制,同时也就可以对个体的基因型作出判断。

解题规律:(1)选择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如果后代出现了新的性状,且比例较大,则可以判定新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2)选择相对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如果后代只表现某一种性状,则可以判定后代表现出来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提示:第一种规律就植物而言可采用自交的方法;上述两种方法适用于动物时,要采用一雄多雌或多对杂交组合的方法,因为无论动物还是植物,依据后代进行判断时,后代的数目理论上应该是无限多的;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所以上述方法也可用于判断基因突变情况。

【例1】石柏是一种名贵蔬菜,属于XY型性别决定 。野生型石柏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柏,雌株、雄株均有,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现已证明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显性突变,二是隐性突变,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加以判定(要求写出杂交组合,杂交结果,结论)。

命题分析:本题以基因突变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显、隐性状的判断。对于植物来说,自交是首选的方法,等同于用相同性状的个体杂交这一方法。

答案: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柏雌株和雄株进行杂交,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窄叶)型,则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阔叶)型,则为隐性突变所致。

2、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

研究性状的遗传时,首先应该判断所研究性状是显性还是隐性,其次要明确控制相应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这是解决遗传类习题的规律。

解题规律:(1)若通过一次杂交就可以确定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则可以选择雄性为显性性状,雌性为隐性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后代雄性只表现隐性性状,雌性均表现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如果后代雌、雄个体中表现型相同且都有显性和隐性性状或均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2)种群中个体随机杂交,如果后代雌雄中表现型及其比例相同,则为常染色体遗传,如果后代雌雄中表现型及其比例不同,则为伴性遗传。(3)正交和反交法,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且性状的出现与性别有关,则为伴性遗传,如果正交和反交结果不同,但性状的出现与性别无关,只与母本性状一致,则为细胞质遗传。

提示:在已知显性和隐性性状的前提下,第一种方法是最为快捷的方法,ZW型生物在选择亲本性状及后代表现型时与XY型相反;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的最显著区别就是往往在后代不同性别中出现的情况不同,这是判断是否是伴性遗传的基本出发点,所有的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来的。解答问题时,应先就各种情况进行遗传图解演算,知道了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后代出现的情况,只需将这些事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给出相应结论即可。

【例2】请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初,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发现,高等 动物 和一些植物 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类型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甲类和乙类两种。甲类是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如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如XY。乙类是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如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如ZZ。

材料二、家蚕中的雌雄个体的吐丝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家蚕中的油蚕(皮肤正常B对皮肤油纸样透明b为显性)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若用雄性油蚕和雌性正常蚕交配,F1中雄蚕都是正常蚕,雌蚕都是油蚕。

(1)家蚕的性染色体类型是甲类,还是乙类?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家蚕皮肤透明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

(3)试绘出能解释材料二中家蚕现象的遗传图解。

(4)通过一代杂交实验,就能对问题(3)所作的解释作出判断。试写出这种杂交实验亲代可能的基因型 ___________。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伴性遗传的规律,即性状在性别中出现的几率不等,考查了获取信息,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杂交后代雌雄个体中的性状不同,说明是伴性遗传,如果是XY型性染色体的遗传,亲本雄性应选择显性性状,雌性选择隐性性状,后代雌性为显性性状,雄性为隐性性状,但材料中的情况正好与此相反,所以确定为ZW型;第(4)小题的关键是“对问题(3)所作的解释作出判断”,而对问题(3)解释时,即按伴性遗传,所以问题(4)的实质就是选择亲本的基因型,通过一次杂交,明确家蚕皮肤透明的性状遗传为伴性遗传。

答案:(1)乙类(2)Z(3)如右图所示(4)ZBZb     ZBW

3、判断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判断纯合子与杂合子,即判断是否可以稳定遗传;还可以与基因突变相联系,对突变后的个体基因型进行判断。隐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纯合子,所以判断个体基因型一定是对显性性状的个体进行判断。

解题规律:(1)测交是最常用的方法,将显性性状的个体与隐性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显性性状的个体为杂合子;后代只有一种表现型,则显性性状的个体则为纯合子。(2)自交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亲本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如果后代有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杂合子,反之亲本为纯合子。

提示:自交的方法适用于植物,操作最为简单,且纯合个体不会消失,如果植物用测交,一旦基因型确定,则纯合子不再存在;测交适合于动物,但要注意测交后代个体数不能太少。

【例3】一个自然繁殖、表现型正常的果蝇种群,性别比例偏离较大,经研究发现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存在致死基因,它能引起某种基因型的个体死亡。从该种群中选取一对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1中202个雌性个体和98个雄性个体。请回答:

(1)导致上述结果致死基因具有________ 性致死效应,位于______ 染色体上。让F1中雌雄果蝇相互交配,F2中出现致死的几率为__________  。

(2)从该种群中任选一只雌果蝇,如何鉴别它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遗传的判断,因为致死基因导致后代雌雄比例失调,所以一定是位于性染色体上(若位于常染色体上,致死基因在雌雄中出现的几率均等,不会引起雌雄比例偏离1:1)。如果位于Y染色体上,则后代中不会出现雄性,所以一定是在X染色体上,再判断显隐性,如果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致死,则雌性中出现致死基因的几率大于雄性,不会出现后代中雌性多于雄性的现象,故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要确定某一雌果蝇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理论上与隐性个体杂交是最佳方案,但因为 雄性隐性个体致死,不存在,所以只能用显性个体,即任选一雄性果蝇即可。 

答案:(1)隐   X  1/8(2)将该只雌果蝇与种群中任一雄果蝇交配,统计子代雌、雄果蝇的数目,若子代雌、雄果蝇比例为1:1,说明该雌果蝇为纯合子;若子代雌、雄果蝇比例为2:1,说明该雌果蝇为杂合子 。

4、判断是否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指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即判断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还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问题。

解题规律:(1)从遗传规律的实质这一角度出发,可以通过鉴定花粉基因组成来判断是否符合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2)通过测交的方法判断。(3)通过自交的方法进行判断。

提示:无论测交还是自交,其实质都是通过配子种类和比例进行判断;无论哪种方法,材料的数量是制约因素。

【例4】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昆虫体色有绿色和灰色之分(显性基因用F表示,隐性基因用f表示),决定体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该昆虫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相同,两条性染色体上某些区段是同源区段,即在两条染色体上能存在相同基因或者等位基因;还有某些区段是非同源区段,即不同性染色体特有的区段,上面没有相同基因或者等位基因)。现有以下两组杂交方式:

第一组:雌性FF×雄性ff→F1绿色→F2绿色:灰色=3:1,且灰色为雄性

第二组:雌性ff×雄性FF→F1绿色→F2绿色:灰色=3:1,且灰色为雌性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显性性状是_____________,这对遗传性状遵循的遗传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

(2)用遗传图解解释第二组遗传现象出现的原因。

命题分析:第一组和第二组互为正交和反交,后代都表现为绿色,所以绿色为显性性状,又因为F1自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且为3:1,所以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昆虫体色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以基因存在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书写基因型时X和Y染色体上都要写明。

答案:(1)绿色  基因分离定律(2)如右图所示

5、判断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生物的变异有可遗传和不可遗传两种情况,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环境条件的改变都可以引起变异,所以判断生物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还是不可遗传变异,相当于判断是受环境因素还是遗传因素影响。

解题规律:改变生物的生活环境以观察其性状是否改变。

提示:将引起变异的环境条件改变以便对照,则可以得出正确结论。如果变异是染色体变异则还可以通过制片显微观察,观察其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是否发生改变。

【例5】某生物兴趣小组饲养了一批纯合的长翅红眼果蝇幼虫,分装在10支试管中,准备放在25°C培养箱中培养(果蝇生长的最适温度),由于疏忽,其中有2支试管未放入培养箱,当时气温高达37°C,十天后观察发现,培养箱中的果蝇全为长翅,而未放入培养箱中的果蝇出现了残翅。

(1)残翅性状的出现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你认为出现残翅的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2)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简要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实验步骤:

a 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与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分析:本题以变异为探究点,考查生物性状改变的原因。是否是高温引起的,可以改变温度即恢复正常的温度,以观察幼虫发育状况。本题是将37°C与25°C进行了比较,以便得出正确的判断。

答案:(1)变异  温度的变化影响果蝇的发育,果蝇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或发生改变)(2)a.利用高温下发育的雌雄残翅果蝇交配产卵   b.将卵放在25°条件下培养   c. 观察子代果蝇翅的性状表现 (3)预期结果与结论:子代全为长翅,说明残翅是由温度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推测正确(或错误);子代全为残翅或出现部分残翅,说明残翅是可遗传的变异,温度的变化引起了遗传物质改变,推测错误(或正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