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5-09-26 16:52:48 责编:小OO
文档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来源: bylw580.com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中国旅游及酒店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取得了长足发展,酒店业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但是与之相匹配的酒店管理人才却严重短缺,成为制约中国酒店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同样,旅业的导游、景点服务人员和培训主管等岗位的人才也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以及旅游管理人才追在眉睫。

  乌海市毗邻宁夏、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从乌海及周边地区来看,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第一、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随着乌海及周边地区加强对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对加大对酒店餐饮业的发展力度,对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会呈现上升的态势。

  酒店管理专业建立以来,其教学改革工作一直没有中断。为了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反复修订。同时加大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并付诸实践,效果良好。经过多年的教改,酒店管理专业得到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专业教育时间短,底子薄,在专业建设思路及各种教学条件方面还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还不能很好的适应高职教育的新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国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居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旅游业和酒店业也将会随之迎来发展的新高峰。

  目前酒店业的高速扩张引发的管理人才缺口主要是客户部门主任、酒店业职业经理人以及餐饮经理人等岗位。根据预测,这几类岗位平均缺口都在4万人左右。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同样暴露出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导游、景点服务人员和培训主管等岗位的缺口也在3万人左右。根据市场调研,乌海市各星级酒店管理及高级服务人员缺口在300人左右,旅游业服务及管理人员缺口在100人左右。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原则和思路

  通过理论—— 实训、理论—— 再实训的教学过程,培养现代酒店(包括旅游涉外饭店)管理所需的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较强专业技能及创新开拓能力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真正零试用期的高职酒店管理专门人才。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熟练掌握专业英语,既有酒店管理的坚实基础,又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由于酒店行业与旅业的关联度非常大,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意识的向旅业倾斜,要求学生还应该具有旅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具备从事该行业的一些主要能力。

  逐步完善“校企互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德为先、能力为本、德能并重”为原则的课程体系,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建成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依托地方酒店业,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一套学生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师资校企岗位互换的有效机制,使本专业成为在乌海及周边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在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及专业群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的示范专业。

  采用“1.5+1.5”模式。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岗位。针对岗位分析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设置课程。课程设置本着“有用、够用”的原则,更新旧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认识学习后理论学习的教学方式,1年的基础理论教学+1学期的认识实习;1年的专业理论加深教学+1学期的毕业综合实习。

  加强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教学时数,整合与简化数学教学模块。增加旅游管理选修方向,开设相关理论及实践教学课程。加大课内实践的比例,选择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导人多种实践教学法,力求教学手段多样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加强职业资格考证方面的要求,鼓励多证毕业。完善与新建校内实训设施,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教学理念改革本专业学生高考平均成绩不高,英语和数学的成绩一般都不够好,不少学生不但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连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形成,遇到难题缺乏迎难而上的精神等等。为此,如何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这是我们经常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难题。

  在教改过程中我们感到:基础课程的过分铺垫,不仅背离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而且会使相当多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尺度,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为后续的职业技能课服务;同时,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注意将基本的思考方法、观察方法通过日常教学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的训练为主线,增设专业实务和专业实训课程,并对一些课程的内容作了较大调整,先后删去了一些实用性比较差的如VisualFoxPro、现代饭店规划与建筑设计、高等数学等课程。

  将前厅、客房两部分专业核心内容合并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并且由原来的56课时调增为课时,理论授课4O课时,实践授课24课时,其中校内实训8课时,实训基地现场教学16课时。

  为了符合市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增设课程和《宴会设计与实务》课程。《酒吧经营与管理》课时56,理论课时48,课内实训8课时,由任课教师配合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全部在实训基地完成。

  《宴会设计与实务》课时56,理论教学4O课时,课内实训16课时。为了加强学生对主题宴会设计的能力,增设1周单列实训。增加旅游课程的模块,开设了《导游业务》(56课时,1周单列实训)、《中国旅游地理》专业核心课,专业任选课增加了旅游方向,开设《旅行社管理》和《旅游英语》课程。变以往的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第3学期安排学生进行8周的《酒店认知实习》,加上学生4周的寒期专业实践,共需要在实训基地完成12周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以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主,客房服务与管理为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专业综合素质。为下一学期开设的《餐饮管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学生和老师普遍反映其后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更深刻。

  专业英语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即加强了口语训练。英语教学贴近专业,循序渐进。同时,加大《饭店英语》的(或《旅游英语》)课时量,推行实用性教学,因需施教。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避免“满堂灌”,实行“精讲多练”。要求任课教师把核心内容讲解透彻,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达到“弄懂会做”的目标。专业核心课程《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管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练习、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给定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专业实践活动。

  通过“活生生”的练习和案例的剖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寓理论于实践教学之中。《导游业务》、《社交礼仪》将学生带出课堂,进行情景教学、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行“教学互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创造轻松、热烈的实践教学情境。

  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要求专业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情景展示、音像播放、图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核方法改革对考核方法的改革主要表现在实训操作上。对于课内实训,要求任课教师按照实训任务的每一项均评定成绩,并对实训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评价。分组作业要求每一位学生写明自己的任务,按照完成情况分别作出评判。对于校外实训,则要求专业任课教师会同实训单位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训表现,综合给出成绩。凡是按照学院的提前就业在第5学期离校提前就业的学生,由指定的实践指导老师告知实训任务,要求学生在就业单位完成,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完成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在学生完成12周实训之后,联合实训基地在第4学期开展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大赛,由基地实践指导教师和专业认可教师组成评审小组,对每一位学生从理论、实践考核其专业综合素质,展示其职业风采,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五)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为了更加全面考核教学质量,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原有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运用模糊评价法重新构建学生评教指标。教学质量评价一级指标有教师风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5项。每一项一级指标又根据评判的重点内容分解出3到4个二级评价指标,针对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分配权重,以定量打分的形式采用百分制打分。该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评价了教师的理论教学质量,使大家能够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一个客观认识,对下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增加学生自评环节。原有的评价体系由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两部分组成,这种互评的评价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仅仅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显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为此,我们设计了学生自我评价表,通过每学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一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从另外一个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效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