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教资-科目三--化学学科部分简答题及答案
2025-09-26 16:42:25 责编:小OO
文档
简答

1以化学反应速率为例,说明如何开展基本理论教学?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基本理论教学:

1)突出证据的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化学理论。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举出钠与水的反应、镁与水的反应、铝与水的反应说明反应存在快慢。

2)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建立各个概念与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化学反应速率学习中建立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时间、溶液体积、反应系数等于反应速率的联系。

3)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转变错误观念。

4)抽象概念的具体化,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

5)优化推理过程,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学习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意义。

1)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

2)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到底理解,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以与运用。

3)化学基本理论的学习可以 促进学生抽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

2化学实验有着哪些主要教学功能?

答: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体现在

1)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2)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3)化学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4)化学实验室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如何利用实验开展教学?

答:在化学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利用化学实验开展教学:

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2)重视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来帮助学生认识物质与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史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3简述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

答:元素化合物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1)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2)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增强感性认知。

3)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4)凸显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发挥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请以“二氧化硫”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

答:在“二氧化硫”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提供生动的实验现象,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增进学生的理解。二氧化硫是无色的气体,与水反应也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借助“二氧化硫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这个事实,来说明二氧化硫与水发生了反应。为此可设计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利用化学实验提供的实验事实来说明学习二氧化硫的这一性质。

4中学学段,学生应该形成哪些化学基本观念?

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念包括:微粒作用观、能量观、变化观、结构观、实验观、(元素观、分类观)

简述“分类观”的基本含义,并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应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答:分类观是指在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的过程中,遵照物质变化的规律对研究对象的特点进行系统、规律性的思维导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分类观:

1)第一,基于分类观构建学习情境,

2)第二,基于分类观构建问题设计。

3)第三,基于分类观构建小组活动设计。

5简述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答:通过古代化学的成就以与化学家的奋斗史,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热爱化学的情感,通过概念、学说、理论的产生发展过程,启迪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方法,通过戴维、诺贝尔为化学事业的牺牲,学习化学家献身化学的精神,提高科学素养,通过侯德榜与其侯氏制碱法,培养合作与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总之,通过化学史,可以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尽量充分的感知各种信息,形成比较全面的知识,增加化学的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

试举例说明如何借助化学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答:如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库特瓦从“海藻汁盐”中提取氯化钠、氯化钾、硫酸盐等时,加入浓硫酸这一强氧化性的试剂,从而发现新元素的化学史,让学生思考,如果库特瓦当时加入的是稀硫酸,还能不能发现新元素?为什么?学生在思考讨论之后,进一步向学生讲述稀硫酸不具有氧化性,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6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法。迈尔研究的是 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用个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与预测他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似,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

有人说“化学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和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从1829年到1871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能解决周期变化的本质。知道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和化学的完美结合。

      元素性质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7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的基础有哪些?

      答:从素材可以看出,道尔顿的原子学说的基础主要有:…………。前人的这些理论和实验都为道尔顿提出原子学说奠定了基础。

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为什么比古希腊的原子论更具有科学说服力?

      答:古希腊的原子论是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得到科学地验证。而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借鉴前人的思想和研究成果而得来的,因而也更真实、更可靠、更有说服力。

从上述素材概括近代化学学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1)答:化学家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从宏观向微观深入。化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打开了原子的大门,逐步提出了原子学说。

2)从定性向定量化深入。比如拉瓦锡提出了质量守恒定量,里希特提出了当量定律,普罗斯提出了定组成定律,以与后面出现的倍比定律,都体现了化学向定量方向发展。

3)以化学实验为基础,向理论化发展。由上述几个理论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每一个理论的提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事实,同时也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理论。

有人赞赏道尔顿“似乎是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来结束实验”,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似乎用他的手开始实验,却是用他的头脑结束实验”说出了实验和理论思维之间的关系,真理需要里实验为基础,同时理论思维通过实验现象看到现象的本质,由本质推断实验结果。

8请分析评价上述两位老师的教学特点

       答:老师1是用知识线索贯穿教材,这位教师使用素材的动机是单纯 为了讲授知识,素材出现的时机完全由知识点决定。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看,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与很少。

            老师2是在用认识问题线索贯穿素材,这位教师更加深入的挖掘了素材的内在联系,把素材纳入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思维序列中,素材出现的时机和顺序由学生的认识逻辑决定,老师使用素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知识解决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式教学。

简述化学课堂中提问与讨论的注意事项?

化学课堂中国,提问与讨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年龄和个人能力特征的多种水平问题,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2)问题的内容要集中,表达要简明准确。

3)要有启发性,当学生思考不充分或抓不住问题重点时,教师应从侧面给予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思考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依照教学的进展和学生的思维进程提出问题,把握提问的时机。

5)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合理设计问题,并预想学生的可能回答与处理办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分析和确认。

9根据材料,专家型和新手型教师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别?

1)从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所占的比例上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进行动手书写,汇报交流等活动更多,重点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学习,而新手型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教师本身,与学生的互动少,有强烈掌控课堂的欲望。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中咋以下几个方面有个显著不同:

首先,通过讲授呈现类和驱动推进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与时间可以看出,专家型教师在课堂上关注的是学生,关注学生的放映、课堂气氛,通过学生学习情况,陈述与引导推进的提问多于新手型教师,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自己的表现,学生是否认可,自己是否表达清楚、是否完成教学任务等。

其次,从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和时间可以看出,新手型教师在课堂中并无评价、引导行为,说明新手型教师在课前制定了完整的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照搬教案,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化与时修正计划,他么对课堂的调节能力不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很弱。

最后,从展示呈现类教学行为所使用的频次和时间来看,专家型教师的常规工作程序已高度熟练,达到自动化的水平,同样是使用了5次图画展示,新手型教师要用508秒,而专家型教师则只用了半分钟。

在化学课堂教学行为设计时,新手型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在化学课堂行为设计时,新手型教师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首先,专家型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包括所教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于各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课程材料以与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程序性知识,教特定学科所需要的知识,教某些学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学生学习的环境,教学目标和目的。

其次,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状态和学习环境,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高效的组织教学,进行课堂。

最后,在日常工作中,思考总结,将日常教育技能程序化、自动化,以便能够迅速且只需很少或无需认知努力便可以完成多项活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