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最新-小议新媒体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精品
2025-09-26 16:44:05 责编:小OO
文档
小议新媒体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传统教育传播模式及其特征教育传播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应遵循人际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

  用于解释传播过程的拉斯韦尔5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和德弗勒互动模式等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育传播领域。

  其中,香农—韦弗模式是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之一见图1。

  利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对教学传播过程的解释如下教学中,教师确定需要传播的信息知识,然后将这一信息进行编码,选择一定的通道传递给学生。

  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后,通过解码而获取信息含义,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向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在传统教育中通常将知识看成一种结构化的产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是传播活动的控制者,学生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传统教育所具有的单向、线性、结构化和可预测等特性都可以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中体现出来。

  因此,常用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对传统教育进行诠释。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传播是一种直线、单向过程,包括七个基本组成要素。

  2在该模式中具有干扰噪音因素,可以讨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3反馈机制的存在使得该模式能够进行自我。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能够较好地解释传统的、工业时代的教育。

  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大量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工人。

  培养这种人才的学校可以看成人才加工厂。

  学生作为工厂的原材料进入学校这一人才加工厂后,经过不同的生产工序年级、学科等进行加工,最终以产品的形式人才或专业工人完成加工过程毕业。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社会的组织结构、生产形式、要素配置、文化理念、价值观等同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知识无处不在的知识社会。

  按照21世纪人才技能标准,社会所需要的是具备数字时代素养、创造性思维、有效沟通及高产出能力的人才。

  以知识传递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很难满足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在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适应21世纪知识社会需要的教育模式。

  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教育传播模式视角分析新媒体的作用,显然可以成为革新传统教育模式的催化剂,从而为构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构成要素的影响按照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典型的传统教育传播过程包括信源教师、编码教授、信道通道、解码学习、信宿学生、干扰和反馈七个组成要素。

  新媒体通过对传播模式构成的各个要素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教育传播过程。

  1.新媒体对信源教师的影响传统上,教师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谓真实的知识去填充学生的头脑①。

  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的观点,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信息的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②。

  在教育传播领域,教师即教育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他们将符合特定价值观的经验、知识和情感等通过教与学过程传递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被动参与接受教师把关知识的过程,因此对教师依赖比较强见图2。

  新媒体所具有的数字化、网络化特征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时对教师的依赖。

  学生和教师具有同等的机会面对知识。

  有时候学生所接触的知识教师都不一定熟悉。

  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再扮演把关人的角色,转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新媒体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见图3。

  新媒体对教师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诞生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如21世纪技能标准,21世纪的学习、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学生、教师,知识建构,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性学习等。

  21世纪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这些理念和模式。

  2新媒体对信宿学生的影响传统教育中学生被视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们会无条件地接受教师认为重要的东西。

  因此,学生学习通常是被动的和机械的。

  新媒体技术为个体参与传播过程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学生在该过程中既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学习者个体因此可以主动参与到教育传播活动中。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个体参与实现的,是一个与学习伙伴共同创设-的过程。

  该过程的参与者会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沟通而发生改变或转化①。

  因为新媒体,使学生与他人一起形成、发展和创造关于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识和符合情境的个体知识,学生也从一个从被动的知识消费者转变成为主动的知识创造者。

  新媒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

  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与他人包括教师、专家、同学等分享观点,接受他人的判断、评价,保持与他人的持续对话。

  在对话与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此外,由于新媒体的数字化和互动性特征,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地获取各种信息,实现按需学习,及时得到教师指导或学习支架的支持。

  通过直接嵌入学习资源的互动提示、实时或虚拟的帮助策略模型的引导,学习者可以实现不间断学习。

  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概括为支持和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想象力和求知欲;学生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将承担更多学习责任;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学习方式等将发生改变。

  3新媒体对教育信息的影响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

  通常情况下,教育信息以多种呈现方式蕴藏在载体中,如教科书、模型、挂图等。

  传统教育中的教学信息具有稳定性、结构化、组织化、专门性等特点,被知识精英所垄断。

  获取知识的途径需要通过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模式。

  传统教育基本上是围绕教科书上的教育信息进行。

  而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周期变短,对许多学科而言,知识的关联性和时代性的预期值,已经从几年和几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现在的几个月和几年②67,刚印到书本上的知识很可能就已经过时。

  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一般很难保证及时更新,但是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传统的纸质教材面对知识迅速贬值带来的挑战,因为相对于教科书从编撰到出版所需的时间跨度,终端用户有时只需花费几分钟就能制作和传播信息。

  新媒体拓展了信息传播通道,提供了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如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数据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经验的人等③7,让人们置身于信息海洋中,可供选择和获取信息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宽泛。

  新媒体为信息传播带来的这种变化,为信息联通、重组和再造创造了条件。

  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学生除了接受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外,还可以获取博客、开放式课程、网络资源库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现出活跃的、快速发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征。

  新媒体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教育信息的创造、传播、分享和利用空间,促使参与者之间实现共同创造,并发展和形成了信息的双向沟通模式。

  4新媒体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讲授主义的传统教学模式是20世纪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

  而在信息社会里,这种由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个人职业终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接受新知识和新观点,而且是一个持续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过程②40。

  教学的重心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关注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③1。

  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传播模式。

  新媒体为新型教育传播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新媒体可以促进学生参与教学信息的传播和反馈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对话关系所替代,单向、线性的教学过程转变为互动、非线性教学。

  在新媒体创设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讨论、协商或探究活动,彼此了解和熟悉对方的思想和观点,共同完成知识的创造和分享。

  这一过程与现代社会的知识观一致。

  由于现代社会中新知识不断衍生,人们已经难以完全拥有知识产品、并且完好无损地存储在个体头脑中,而应该把它存储在朋友那里或技术中①45,当需要的时候才去搜寻和获取它。

  通过保持持续的对话关系,在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谁会提供帮助①13。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只有保持对话关系,才能保证教学真正顺利、有效地进行。

  由新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通过不同的表征形式如文本、视频、图片或录像等,扩充、表现和阐述知识的内部多样性,实现传递思想、观念、情感、信息和知识的目的,以满足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学生个性发展要求。

  新媒体支持的教育传播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欢多感官通道的学生可以选择多媒体组合方式呈现教学信息而学习;视觉型学习者可以利用图片、图表、录像、试验演示的观察而学习。

  学生可以在物理的、虚拟的或者混合的多样化学习环境中进行各种新型学习方式的学习,如基于资源的、基于探究的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新媒体支持学生提供学习反馈、获得适应性帮助和支持,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及时诊断和指导。

  因此,基于新媒体的学习能够有效改善传统教育中反馈缺乏或者滞后的现象。

  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习者,而是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设计、管理和维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度的学习环境。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必要的学习支架或学习补救②。

  因此,新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传播模式本质上是动态的、有机的和发展的。

  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教育传播模式会根据不同的文化、技术和社会环境而发生相应变化。

  新媒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改变了教育传播过程中基本要素内涵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促使教育的传播模式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传播模式转变见表1。

  技术通常会伴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

  新的技术层出不穷,会对教育造成持续性或者性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参与到一个更具互动性、以共同体为基础的世界中,为我们共享经验和探索知识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为变革和创新教育传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机。

  随着新媒体的应用,教育传播模式呈现出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逐渐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并且呈现出互动性、非线性和数字化的特征。

  同时,新媒体也让教育面临新一轮的挑战。

  选择的多样性可能会造成学生选择的无所适从感,并面临诸多新的问题,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选择和组织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通过新媒体与他人建立、维持各种关系和身份以满足个体的需要等。

  教师需要思考在新媒体参与构建的新型教学环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给教育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将促进教育传播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本文作者蒋银健工作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