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认知心理学实验
2025-09-26 16:45:28 责编:小OO
文档
概念形成

英文名称:CONCEPT

简介: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个体掌握一类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就是概念形成的过程。实验室中为了研究概念形成的过程,常使用人工概念。

  制造人工概念时先确定一个或几个属性作为分类标准,但并不告诉被试,只是将材料交给被试,请其分类。在此过程中,反馈给被试是对还是错。通过这种方法,被试可以发现主试的分类标准,从而学会正确分类,即掌握了这个人工概念。通过人工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来讲,被试都是经过概括-假设-验证的循环来达到概念形成的。

  叶克斯复杂选择器可用来制造人工概念。本实验模拟叶克斯复杂选择器来研究简单空间位置关系概念的形成。

实验目的:学习研究概念形成的实验设计,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共有4个人工概念,难度顺次增加。

  实验时,屏幕上会出现十二个圆键,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其中只有一个实心圆与声音相联系,此键出现的相对位置是有规律的,被试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概念),找到这个键。被试用鼠标点击相应的实心圆,如果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表明选择错误;如果有声音呈现,同时该圆变为红色,则表明选择正确。只有选择正确,才能继续下一试次。当连续三次第一遍点击就找对了位置时,就认为被试已形成了该人工概念,实验进行到下一个概念。如果被试在60个试次内不能形成正确概念,实验自动终止。

结果与讨论:

  结果文件结果分数列出的是被试达到正确前所用的遍数(不包括连续第一次就对的三遍)。详细反应里面有概念内容的介绍,另外分四列印出其它结果:第一列是概念编号;第二列为遍数;第三列为每遍中反应错的次数,如为0则表示这一遍第一次就做对了;第四列表示这一遍所用的时间,以毫秒为单位。

  根据结果试说明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

交叉参考:思维策略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319-321页

表象的心理旋转

英文名称:ROTATE

简介:

  表象是类似于知觉的信息表征。七十年代以来,关于表象的研究迅速发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表象旋转的研究。

  Cooper等人1973年用不同倾斜角度的正的和反的(即镜像)字母来研究表象的旋转。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呈现的字母后,不管其具体方位和倾斜角度如何,尽快判断该字符是正的还是反的,并按键作出反应。如果反应错误,该次实验在以后还会重复,直至反应正确。

  Cooper的实验表明:旋转180°时,反应时最长(无论正反),而0°和360°时,反应时最短。说明样本偏离正位的度数越大,所需的心理旋转越多,用时也就越多。

实验目的:重复Cooper等人的R字符表象旋转实验,了解表象旋转的特点。

方法与程序:

  用字母R来重复Cooper的表象旋转实验。有不同方位的正和反的R字母共12种,随机呈现给被试,每种呈现6次,共72次实验。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说明反应方式:绿键为正,红键为反。强调要在尽量正确的前提下,尽快反应。

结果与讨论:

  将被试的结果按在不同的R条件下的表现列成表格,表明了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结果图中是以旋转角度为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的折线图来展示不同的R字母的反应时情况。

  详细结果的第一列是R的倾斜角度,共6种;第二列是R的正反;第三列是被试的判断;第四列是反应时(毫秒)。

交叉参考:想象和表象

参考文献:

  王甦等著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25页

减法反应时-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英文名称:MINUSRT

简介:

  六十年代以来,一般认为人的短时记忆信息是以听觉形式表征的,即听觉编码。Posner等人(1969)的实验却表明,它也可以有视觉编码。现在一般认为:先出现视觉编码,它保持一个短暂的瞬间,然后出现听觉编码。

  不仅如此,Posner的实验清楚地说明了认知心理学中的减法反应时方法,其逻辑是:如果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而其它方面相同,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即是这个心理过程所用的时间,也是这个心理过程存在的证据。

实验目的:重复Posner等人的字母实验,掌握减法反应时方法,证实短时记忆的视觉编码。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重复Posner等人的实验。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给被试并排呈现两个字母,或同时呈现,或有一定间隔,让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并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

  本实验所用字母对是AA(6次)、BB(6次)、Aa(6次)、Bb(6次)、AB(3次)、BA(3次)、Ab(3次)、Ba(3次),共出现36次,有三种呈现间隔:0s(即同时呈现)、0.5s和2s,采用如下拉丁方设计,即:第一次36张随机呈现,前12张间隔0s,中间12张间隔0.5s,最后12张间隔2s;休息30s后再做36张,间隔时间按0.5s→2s→0s的顺序;第三次的36张则采用2s→0s→0.5s的顺序。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解释反应方法。被试明白后开始实验。

结果与讨论:

  详细反应记录分为六列,分别是:字母、间隔时间、种类、被试的判断、被试判断的结果(正确或错误)和反应时(毫秒为单位)。

  整理结果,计算每种时间间隔下的平均正确反应时,填入下表。

字母类型AA,BB  

Aa,Bb  

AB,BA,Ab,Ba

间隔
0ms
500ms
2000ms
  

  系统根据上表以间隔时间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作图。

  让被试对结果做出解释。

交叉参考:简单反应时  选择反应时  辨别反应时

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3-357页

空白试验法-学习的策略

英文名称:BLANK

简介: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是对某一类事物的概括。概念形成也称作概念学习,是指个人掌握概念的过程。它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有数十年的研究历史。关于概念形成曾经有好几种观点,但占主导地位的是Bruner,Goodnow和Austin提出的假设考验说。这种观点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储存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被试首先从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据此作出反应,对假设进行考验。如果被试作出的这个反应被告诉是正确的,就继续使用这个假设,否则就更换假设,持续这个过程直到形成某个概念。

  Levine对概念形成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进一步发展了假设考验说。1966年,Levine为了直接度量被试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的假设和假设考验的行为,提出了空白试验法(Blank Trial Procedure)。这个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让被试在主试不给予反馈的条件下,对一系列的刺激作出反应,那么就可能确定这种反应的基础即假设。这种方法可以客观地揭示被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假设。

  应用空白试验法的一个典型实例是:给被试成对地呈现两个刺激,例如字母X和T。这两个字母还在大小、颜色(黑白)、横杠的位置(左右)等维度上有区别。这样就有四个维(量)度,每个维度有两个值。在一对刺激中,两者在四个维度上有区别,但每次实验只安排一个属性为有关属性。也就是说,在一对刺激中,一个刺激为肯定实例,另一个则为否定实例,只有一个属性将两者区分开来,并把这一点告诉被试。在这样的刺激安排中,共有8个可能正确的假设,肯定实例可以是大的,小的,黑的,白的,左边的,右边的,X或T。可以设想,在任何一次试验中,这8个假设中的一个将引导被试作出选择。Levine的实验的特点在于:他将四对刺激即4次试验作为一组,对被试进行多组试验。在这些试验中,主试对被试的反应不给予反馈,由此称为空白试验。Levine的设想是,如果被试得不到反馈,他就没有根据来改变他对这些试验采用的假设。Levine设计出包含空白试验的16次试验的程序,在这16次试验中,仅在第1,6,11,16次试验给被试以反馈(+表示反馈试验中的肯定实例),在两次反馈试验之间嵌进4次空白试验,不给被试反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被试能够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掌握概念,同时又可以直接度量被试假设考验的行为。如果被试能对反馈提供的全部信息进行最优加工,那么他在得到第一次反馈之后,就能从8个可能的假设中排除4个,剩下4个有待考验;第二次反馈又将从剩下的4个假设中排除2个;第三次反馈给被试留下一个正确的假设,而第四次反馈则对这个假设进行验证。两次反馈之间的空白试验可以对一个假设进行考验。应用这样的16次试验程序,不管被试是否能进行最优的信息加工,都可揭示被试假设考验行为或概念形成的过程。

  本实验采用类似的程序对概念形成的过程进行研究。

实验目的:学习空白试验法,了解概念形成过程中的假设考验行为。

方法与程序:

  实验时屏幕的两侧会同时出现一个数字和一条横线。数字内容可能是5或2,形状可大可小,颜色可能是红色或绿色,横线可在数字上方或在数字下方。这八种条件中,有一种是计算机预先设定的标准,要求被试把它找出来。例如,被试可以猜测标准为红色,则每次当红色数字出现在屏幕左边或右边时,被试应按下红键(对应左边)或绿键(对应右边)。一组实验进行16次,其中第1、6、11、16次被试可以根据屏幕给出的反馈确定或修改标准,这样直到某一组16次全部做对为止或超过8组。

            -

          2 5

          -

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为被试达到标准所尝试的组数。详细反应中包含正确的概念,以及被试在每组中的具体反应,分五列呈现,第一列为序号(即组内的顺序),第二列为左侧刺激的具体内容,第三列为被试的选择,第四列为被试选择的正误,第五列为本次选择的时间,单位为毫秒。

  根据实验结果说明被试概念形成的过程。

思考题:

  根据你的实验结果说明你的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哪个概念形成理论?

参考文献:

  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40-275页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英文名称:SERIALSEARCH

简介:

  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再认,都是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Sternberg最早研究这个问题,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这个实验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并且是从头至尾扫描的。

  虽然这个理论现在仍有很大争论,但它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实验法─相加因素法。其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则它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实验目的:模仿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模仿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

  实验给被试呈现一列数字(记忆集),相继呈现,每个呈现1.2s,全部数字(1个到6个)呈现完后,过2s,伴随一声长音,又出现一个数字,并开始记时,要求被试判断它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并按键反应。

  实验中记忆集大小共六种(1到6),其中1,2,3和6各做12次,4做8次,5做10次,“是、否”反应和位置完全平衡,共做66次,随机呈现,每次先提醒注意,再呈现记忆集,然后测试。

  主试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强调反应方法:“是”按红键,“否”按绿键。被试明白后开始正式实验。

结果与讨论:

  结果第一行为记忆集,从1到6;第二、三行分别为“是”与“否”反应的反应时。第四行是同一记忆集的正确率。

  详细结果中,一共八列,依次为:序号、长度、位置(靶子所处位置,0表示没有靶子)、目标(要搜寻的数字)、数字串、判断(被试的判断)、结果(被试判断的正确性)、反应时。

  以记忆集为横坐标,以反应时为纵坐标画图,并计算公式RT=cN+(e+d)中的参数值。

交叉参考:系列位置效应 短时记忆广度 数字记忆

参考文献:

  王甦等著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54-161页

记忆的加工水平

英文名称:PROCESS

简介:

  当前的记忆理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两种记忆说和加工层次说(levels of processing或LOP)。

  前者认为记忆主要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它们彼此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长时记忆是一个信息库,可以长期贮存大量信息;而短时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容量以内的信息可以在短时记忆中短暂地保持。外部信息首先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短时记忆,然后可以通过复述进入长时记忆,否则就被遗忘。这种学说被众多实验,例如经典的自由回忆条件下的系列位置效应,临床以及生物学的证据所支持。

  而后者是由Craik和Lockhart于1972年提出的。Craik等人指出,两种记忆说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容量有限是短时记忆的一个重要特性,然而这个有限容量的性质是模糊不清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也不像初期所想象的那样不同;两种记忆说在方上也存在着缺陷,等等。因此,他们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加工层次模型。这个学说认为,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受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肤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感觉分析涉及刺激的物理特性;较深的分析则涉及模式识别和意义的提取。这种加工系列体现出不同的加工深度,更深的加工深度意味着更多的意义或认知分析。记忆痕迹实际上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痕迹的持久性是加工深度的直接函数。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的时间;而那些只受到肤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的时间。这样,加工水平说就从信息加工的操作出发,用不同的加工水平来取代不同的记忆结构,提出了与两种记忆说相对立的观点。

  加工层次说的实验范式为不随意学习(incidental learning),具体如下:要求被试完成不同的定向任务(oriental task),通常任务水平有字型、语音和字义。结果一般是,完成字义任务的条件下识记效果最好,其次为语音任务的操作,最差的是在对字型这样的物理属性加工的任务之下。有的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在加工时间上,语义任务的时间最长,语音任务其次,而字型任务的加工时间最短。

  上述早期的理论和研究是针对外显记忆提出和进行的。近10多年来,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兴起,心理学家们逐渐把注意转向了加工水平对内隐记忆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似乎是不同的:较多的意义加工通常会导致较好的外显记忆,但并不一定导致较好的内隐记忆;某些内隐记忆似乎更多地受到感知觉加工数量的影响。1983年,Jacoby的一项实验十分典型:在实验的第一部分,他要求被试在3种条件下大声读出一系列单词,这3种条件要求的对单词意义的加工是逐渐增多的,对单词形状的感知觉加工却是逐渐减少的。实验的第一部分结束后,被试或者进行再认测验,或者进行知觉辨认测验。实验结果表明,再认成绩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不断提高;而知觉辨认的成绩却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降低,即随着感知觉加工的增多而提高。

  本实验将通过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加工水平与记忆持久性的关系以及加工提取的一致性。根据前人的研究结果,再认成绩应随着意义加工的增多而提高;知觉辨认成绩则应随着字形加工的增多而提高。

实验目的:考察不同的加工水平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

方法与程序:

  一共100对单字反义词词对,学习其中的50对。要求记忆的是50对中的一个字。分三种方式呈现:先呈现注视点,再直接呈现要记忆的字;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要记忆的单字;先呈现要记忆的单字的反义词,然后呈现问号,让被试报告出要记忆的单字。

  测验分为2种:再认和辨认,各测一半,即25个。但每种测验会加入25个新字。即再认任务一共50个单字,辨认也一共是50个单字。

  根据被试的编号的奇偶性,分成两种测验顺序:再认-辨认,辨认-再认。

  在辨认中,先将单字在photoshop中运用高斯模糊,然后以很快的速度呈现。

结果与讨论:

  在结果中列出辨认任务中的新词和旧词各自的辨认正确个数和正确率,再认任务中击中和正确否定的次数和正确率。结果还记录了被试每一次的具体反应。

参考文献:

  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03-136页

  朱滢主编(2000) 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356-362页

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

英文名称:FIT

简介:

  非对称性搜索是指在若干个甲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乙类项目(靶子),与从同样的若干个乙类项目(干扰项)中找到一个甲类项目(靶子),两者的搜索速度有显著差异,出现非对称现象。也就是说,当甲乙两类项目互易靶子或干扰项的角色时,搜索所需时间不同。

  Treisman自八十年代以来进行了一系列非对称性搜索实验,其中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而且结果也不确定。Treisman曾经用封闭的三角形和角做靶子分别进行搜索实验,结果表明三角形靶子的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是封闭性是否为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一直存在争论。Julesz(1981)根据他的质地分离实验结果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他认为自由线段的终端或终端子(terminater)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直线与角都有两个终端子,而三角形没有终端子。如果要用终端子来说明上述三角形和角的搜索非对称性,那就意味着,从有终端子的干扰项中搜索无终端子的靶子要快于相反的条件。但是在另外一个实验中,Treisman应用封闭圆和开口圆做靶子分别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却发现了与三角形实验相反的结果。以封闭圆和开口圆作为靶子,可以研究封闭性和线段终端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开口的大小分成三种,分别占圆周长的1/2,1/4和1/8。实验结果发现对这两类靶子的搜索存在着强烈的非对称性,开口圆的搜索是快速的,基本不受开口大小和干扰项数目的影响;但是,封闭圆的搜索却是较慢的、系列的。总体上,开口圆的搜索要快于封闭圆的搜索。比较以上的两个实验,结果令人困惑。三角形搜索快于角,这提示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但封闭圆搜索慢于开口圆又否定封闭性是前注意加工的特征。Treisman尝试解释这种矛盾的结果,她设想三角形可能在某个其他的简单特征上有别于角或线段。开口圆具有的线段终端可在前注意阶段被觉察,因此开口圆可被快速搜索;而封闭性可看作封闭程度的连续体,可在不同程度上被封闭圆和开口圆共有,当二者差别大时(开口比例为1/2),封闭圆较易搜索,而开口小时搜索就慢。

  总的来说,这个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做靶子进行视觉搜索的实验,来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以及封闭性这一拓扑特征在前注意加工中的作用。

实验目的:通过对封闭圆和开口圆分别进行视觉搜索,了解视觉搜索中的非对称性现象。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

  靶子:开口圆或封闭圆。

  开口大小:三种,1/2、1/4、1/8(指开口占圆周长的比例)。

  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1个、6个、12个。

  

  实验程序:

  按实验要求在屏幕上搜索一段圆弧(开口圆)或一个圆圈(封闭圆)。搜索到了,请按下红键;如果没有找到,请按下绿键。如果按错键,要求立即改正。

  每六个试次后休息10秒钟。

结果与讨论:

1.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结果(建议取全班整体实验结果的平均数)。

  

      表1 封闭圆和开口圆的非对称性搜索的时间(ms)

      搜索项目      开口圆      封闭圆

   画面大小 开口大小  有靶子 无靶子  有靶子 无靶子

      1    1/2

           1/4

           1/8

      6    1/2

           1/4

           1/8

     12    1/2

           1/4

           1/8

  

2.以画面大小(干扰项的数目)为横坐标,以搜索时间为纵坐标画折线图。

3.比较开口圆和封闭圆分别作靶子是否存在显著的搜索非对称性,以及是否受到画面大小的影响。

4.尝试解释导致实验结果的原因。

思考题:

1. 除了拓扑特征与非拓扑特征的非对称性搜索之外,还有哪些非对称性现象?

  参:不连续维量的有无性特征,连续维量的数量多少特征,标准特征与偏离特征。

2. 非对称性搜索实验的研究意义?

  参:证实了前注意加工阶段的存在及靶子和干扰项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王甦等主编 当代心理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22页

内隐记忆

英文名称:IMPMEMORY

简介: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实验目的:通过再认测验和知觉辨认测验,证实内隐记忆的存在,了解外显与内隐记忆的区别。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

  共有160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80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见附录一和附录二)。

  缓冲词20个(见附录三)对每个被试都相同,不包括在学习用词中,随机呈现。

实验程序:

(1)学习

  每个被试按5个缓冲词―40个学习词―5个缓冲词的顺序学习(这个分类过程被试不知道),每个词语呈现1秒。40个学习词及10个缓冲词是分别从80个学习词及20个缓冲词中随机挑选出来的,随机呈现给被试。

  休息5分钟。

  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余的10个缓冲词和剩余的40个学习词。

  休息15分钟。

(2)测试

  每个被试做4个测试,流程为:再认1―知觉辨认1―知觉辨认2―再认2。

  ①再认1:

  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学习过的(随机从8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20个没有学习过的(随机从8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依次逐个呈现,当被试按键反应后呈现下一个字。

  ②知觉辨认1:

  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是学习过的(随机从剩余的6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20个没有学习过的(随机从剩余的6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每个词逐个随机呈现,呈现时间为50ms。被试直接在计算机上输入辨认的结果;然后按键呈现下一个词语。

  ③知觉辨认2:

  程序同知觉辨认1。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从剩余的40个学习用词中挑选出来的;20个没有学习过的是随机从剩余的40个混淆用词中挑选出来的。随机呈现给被试。

  ④再认2:

  程序同与再认1。呈现40个词语,其中20个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20个学习用词;20个没有学习过的是随机挑选后剩余的20个混淆用词。随机呈现给被试。

结果与讨论:

  再认结果:给出击中和虚报各自的次数和百分比率。

  知觉辨认:给出新词、旧词各自的知觉辨认正确率。

  旧词的知觉辨认正确率减去新词的辨认正确率即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如果两者有显著差异,则证明有内隐记忆现象。

  详细反应中还列出了被试每一次的具体反应。

思考题:

1. 为什么在每一部分实验前和后要使用缓冲词?

  答案:防止系列位置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试根据实验程序说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

  答案: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外显记忆则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往事(如再认学过的单字)。

参考文献:

  朱滢 启动效应-无意识的记忆 当代心理学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37-67 

附录:

  低频词160个,频率为0.0008。摘自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出版社,1986年版。

一.学习用词

步兵柴火除夕笛子法规火光两极罗盘
保健邮政省城水牛文稿结局大豆饭碗
斧头宫殿极地界限暖流铺盖闪亮身躯
手稿天线头目退化橡皮雪茄炎夏遗体
叶片云彩脂肪钟点姊妹冰雪稻谷电器
烦躁甘蔗骨肉禁区蝌蚪前程秋季肉眼
饲料体质调和形体学期英语志气尊严
把戏病号残渣大局电能地狱叮咛短发
飞蛾概况鸽子寒风火箭绘画救星盔甲
门帘牡丹喷泉食指体操蜗牛戏台烟尘
二.混淆用词

标点参数垂体对手毫升胶片理念场所
铃虫桑叶石墨涂料夜幕云雾顶端反射
公务海参甲板马车前肢砂砾神奇石板
手背天堂头部宪兵规格羊羔选集音响
油脂园地朝阳反常笔杆厕所典礼地址
符号耕作急流精华硫酸曲线热血诗句
顺序糖果痛恨演讲严寒造型组合祖母
被告炒面锄头涤纶当铺胆量废物
法则顾问海滨海龟黄金街坊公道粮站
牦牛叛军山沟铁轨围墙纬线秧歌写生
三.缓冲词

公会河心文风米行器件人情亲兵银子石级
北面矿长刨子青天棉条光驱毛巾日历玻璃
记忆错觉

英文名称:MEMILLUSION

简介:

  记忆研究发现存在两类记忆错误:遗忘和歪曲。自从Ebbinghaus开始进行记忆的实验研究以来,心理学家们对遗忘的系统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记忆的歪曲现象却一直被人们忽视了。Bartlett(1932)的“幽灵之战”的故事以及Loftus&Palmer(1974)的目击交通事故的实验都有力地证明了记忆歪曲的存在。记忆并不是大脑内所贮存图象的再次激活,而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种复杂的建构产物。在建构的过程中,回忆者的态度、预期和过去的经验会导致多种类型的记忆错觉。

  关联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记忆错觉现象。当人们经历了一系列有紧密联系的信息之后,他们很容易将一些和经历过的信息密切关联的但实际上并未呈现过的信息认为是发生过了。Deese(1959)发现如果给被试呈现一些和目标词相关联的词,他们会错误地回忆出实际上并没有呈现过的目标词,并将这一现象称为“语词介入”。但是Deese的发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Roediger & McDermott(1995)借鉴了Deese的这种研究方法,并将其拓展到虚假再认和元记忆判断的研究中。他们发展出了三十六个实验用的词表。每个词表包含一个关键诱饵(如寒冷),即不呈现的目标词,和十五个与它密切相关的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研究者们将这种以相关词的呈现来引发虚假回忆和虚假再认的实验方式称为Deese-Roediger-McDermott 范式,即DRM范式。实验发现被试通常会自由回忆或者再认出关键诱饵,甚至认为清晰地记得关键诱饵呈现当时的各种细节特征。结果显示,关键诱饵的虚报率显著地高于无关的干扰项目,甚至接近学习项目的击中率。因此关联效应可以有效地引发虚假记忆,为我们系统地实验研究记忆错觉提供了一条可靠的途径。

  对关联效应的理论解释仍存在争议。较为人们接受的有模糊痕迹理论和信源检测理论。前者认为概括性表征导致了对关键诱饵的虚假回忆,后者认为是被试对信源的混淆导致了记忆错觉。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习采用DRM范式研究关联性记忆错觉的实验方法。

实验目的:了解记忆错觉,学习采用DRM范式研究关联性记忆错觉的实验方法。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

  关联性记忆词表18个。每个词表包含一个关键诱饵和12个与之相关联的词。排列方式按照与关键诱饵的联系程度由大到小排列。学习词表10个,其中第一个和第十个作为缓冲材料,不测验。再认测验由8个学习过的和8个未学习词表中的1,4,7,10项,以及相对应的16个关键诱饵组成。

实验程序

  1. 学习阶段:实验材料被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用于被试学习。每个词表的关键诱饵不呈现,按词表顺序依次呈现学习项目,每个项目呈现500毫秒。

  2. 干扰1分钟,做加法运算任务。

  3. 再认阶段:实验材料随机呈现。

结果与讨论:

  详细结果中,分为六列:第一列为呈现的词;第二列为该词所在的词表号;第三列为该词在其所处词表中位置;第四列为该词是否在学习时呈现;第五列为被试在再认中的判断;第六列为被试的判断的准确性。

  统计出被试的三种再认率,整理成下表。

    表1 对学习的词和关键诱饵的再认率

单词类别再认率(%)

学习单词正确再认率:
关键诱饵虚假再认率:
未学单词错误再认率:
  

  然后以单词类别为横坐标,以再认率为纵坐标画图,便于清楚比较三种类别的再认成绩。

  1.考验学习单词、关键诱饵和未学单词的差别是否到达显著水平。

  2.尝试解释导致虚假再认的原因。

思考题:

1. 如果实验中的测验改为自由回忆,实验结果会怎样?

  参:实验结果和再认测验的结果相似,可成功引发虚假再认。

2. 在实验前告诉被试实验的目的对结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参:有警告提示后,虚假再认率会降低,但不会彻底消除。

3. 你认为什么因素会影响关联性记忆错觉?

  参:年龄、注意水平、呈现时间、词表容量等。

参考文献:

  张力、朱滢 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与保持  心理学报  1998 30(4)

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错误再认

英文名称:FRECOG

简介:

  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出“学过”的反应。与以往的再认测验不同的是,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闪现一个背景词,用于干扰被试的反应。背景词与测验词的关系有三种:(1)匹配:背景词和随后的测验词完全相同;(2)不匹配:背景词和测验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3)基线:背景词是一个非字。研究者(Jacoby & Whitehouse,19)的一个有趣发现是: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于背景词的呈现时间。当背景词的呈现时间较短时(如50ms),一个没学过的测验词在匹配背景下比在不匹配背景下更有可能被给出“学过”的反应,也就是说,在匹配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要高于不匹配条件下;而当背景词呈现时间较长时(如200ms),则出现相反的情况,被试在匹配条件下的错误再认率要低于不匹配条件。在本实验中,我们控制了背景字的注意水平。

  Jacoby和Whitehouse认为,在匹配条件下,由于背景词和测验词完全相同,会引起测验词知觉熟悉性(Johnston,Dark,& Jacoby,1985)的提高,而被试对这种知觉熟悉性的提高的归因依赖于背景词的知觉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当背景词被有意识知觉到时,被试会将这种知觉熟悉性的提高归因于背景词的呈现,因而错误再认率低;而当背景词被无意识知觉到时,被试会将这种知觉熟悉性的提高归因于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学习过,因而错误再认率高。可见这种错误再认的质的差异反映了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之间的质的差异。

实验目的:通过不同条件下的错误再认,了解意识知觉与无意识知觉的差异。

方法与程序:

  这个实验是一个2×3两因素混合设计。两因素为:(1)背景字的注意水平:分高、低两个注意水平,采用组间设计。提高注意水平的方法是在背景字的周围加一个小方框,低注意水平下不加小方框。这里的一个控制变量是背景字的呈现时间,定为60ms。(2)背景字与测验字的关系:有匹配、不匹配、基线三种条件,采用组内设计。在基线条件下,背景字是一个非字,由汉字的偏旁构成但无意义。

  选取256个汉字作为实验材料,字频为18-90/百万,全部为名词。其中16个用于练习,其余240个汉字分为两组,每组120个汉字。其中一组用作再认测验中的新字(没学过的字),另一组用作再认测验中的旧字(学过的字)。每组又进一步细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30个汉字,分别用于下列四种条件:匹配条件下的背景字和测验字,不匹配条件下的测验字,基线条件下的测验字,不匹配条件下的背景字。把这8组汉字在8种条件下(新vs.旧×上述4类字)进行拉丁方的排列,就产生8种排列顺序,每个被试用一种顺序进行测验,在所有被试中,8种排列顺序被应用的次数相等。根据这样的结构,被试在学习阶段学90个汉字,再认测验时测180个汉字(90个学过,90个没学过)。在学习和测验的时候,汉字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但有一个条件是: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汉字连续呈现不能超过3个,以保证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汉字在整个呈现序列中分散开来。

  16个用于练习的字,其中6个是学习过的,3个放在学习序列的开头,3个放在学习序列的末尾。测验时用作练习的测验字是12个,每种实验条件有两个(新vs.旧×匹配vs.不匹配vs.基线),其余4个字用作不匹配条件下的背景字(新vs.旧,各两个)。

  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96个汉字,一秒钟呈现一个,让被试默读并尽可能去记它们,告知被试随后要对这些字进行测验。第二阶段为再认测验阶段,让被试判断每个测验字是否在刚才的96个汉字中学习过,学过按“红”键,没学过按“绿”键。与以往的再认测验不同的是,每个测验字呈现之前要闪现一个背景字或非字。

  两种实验条件下的实验流程示意图如下:

  (1)低注意水平条件下:

    空白   背景字   掩蔽刺激   空白    测验字

    500ms   60ms    500ms    300ms   直到做出反应

  

  (2)高注意水平条件下:

    背景字   掩蔽刺激   空白   测验字

   (小框) (在小框内呈现)

    500ms     60ms   500ms   300ms   直到做出反应 

  

  在低注意水平的条件下,每个试次的实验程序如下:(1)空白500ms;(2) 背景字呈现60ms;(3)掩蔽刺激呈现500ms;(4)空白300ms;(5)测验字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伴随着每个测验字有一个提示“学过 没学过”出现,位置在测验字下面约3cm处。被试做出反应后,测验字和提示消失。两个试次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秒-2秒之间的一个随机数。在这种实验条件下,指导语不告诉被试背景字的存在,让他们把四个“#”作为测验字出现的警告信号,看到测验字尽可能快地做出反应。两个试次之间的时间间隔在1秒-2秒之间随机变化的目的是使得这种警告信号的说法看起来更为可信。

  在高注意水平的条件下,每个试次的实验程序如下:(1)小方框呈现500ms;(2)背景字在小方框内呈现60ms;(3)掩蔽刺激呈现500ms;(4)空白300ms;(5)测验字和提示“学过 没学过”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在这种实验条件下,指导语告诉被试在每个测验字呈现之前有另外一个字闪现,这个字有时和测验字相同,有时和测验字不同,有时是一个非字。这时要求被试完成两个任务:首先大声读出这个短暂闪现的字(非字除外),然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验字是否是前面的96个汉字中学过的字。

结果与讨论:

  将各种实验条件下所得的错误再认率列入下面的表格:

实验条件  匹配  不匹配 基线  
低注意水平 
高注意水平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并作出直方图。讨论所得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期相吻合。

  

  详细反应中,分为六列:第一列,序号;第二列,字;第三列,该字在词表中的第几行;第四列,类型(1匹配,2不匹配,3基线);第五列,是否学习过;第六列,被试判断是否学过。

思考题:

1. 如果注意水平的改变和刺激特性(如呈现时间)的改变引起类似的结果,说明什么?

2. 你如何理解意识和注意的关系?

参考文献:

  耿海燕 朱滢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研究 心理学动态 1998  6(1) 14-19.

  耿海燕  关于无意识知觉的实验研究:意识,注意和刺激特性  博士论文(1998)

  Jacoby, L. L. & Whitehouse, K.  An illusion of memory: False recognition influenced by unconscious percep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 118, 126-135.

汉语词汇加工过程的抑制机制

英文名称:MOVEWINDOW

简介: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认知活动不仅依赖于激活有关信息的能力,也依赖于抑制无关信息的能力;抑制在注意、知觉、学习记忆、理解、认知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arnishfeger与Bjorklund把抑制定义为一种基本的认知压抑,它阻止与任务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排除出去,从而有助于任务的执行。Hasher与Zacks认为抑制负责监控哪些信息应进入工作记忆,并根据当前加工的要求编辑工作记忆的内容,从而反应时间的竞争;Neil与Westberry认为,首先在记忆中自动激活各种信息,然后逐步“缩小”激活范围,最后只有那些与当前任务要求一致的表征处于激活状态,这一加工过程即为选择性抑制(selective inhibition),它是一种主动的、受意识控制的过程,发生于分心信息激活之后,并在对有关信息做出反应后结束;Gernsbacher的“压抑”(suppression)概念与此类似,指一种积极降低已激活信息的激活水平的过程,但这种压抑不一定受意识控制,不能简单的把压抑确定为自动的还是受意识控制的,可能这两方面兼而有之。Brainerd、Reyna和Dempster把“抗干扰”能力作为抑制效率的指标。

  本实验通过移动窗口阅读与探测再认相结合的实验范式测定汉语词汇加工过程的抑制机制。

实验目的:通过移动窗口阅读与探测再认相结合的实验范式,测定汉语词汇加工过程的抑制机制。

方法与程序:

  实验材料包括汉语词汇60组:按照语义关系性,可分为语义相关(RW)和语义无关(IW),各30组;按照探测刺激类型,可分为干扰探测刺激(DP)、控制探测刺激(CP)、“Y”反应探测各20组。另外包括填充材料(Filler)30组,目标材料中含有异范畴的词,且平衡“Y”、“N”反应。

  具体说来,实验材料可分为8类:

  (1)UA,表示黄色目标词是同类的,靶子词在目标词中,属于IW-“Y”反应探测;

  (2)UB,表示黄色目标词是同类的,靶子词在干扰词中,属于IW-DP;

  (3)UC,表示黄色目标词是同类的,靶子词不在呈现的词中,属于IW-CP;

  (4)RA,表示所有呈现词是同类的,靶子词在目标词中,属于RW-“Y”反应探测;

  (5)RB,表示所有呈现词是同类的,靶子词在干扰词中,属于RW-DP;

  (6)RC,表示所有呈现词是同类的,靶子词不在呈现的词中,属于RW-CP;

  (7)FU,表示黄色目标词不是同类的,用来作为填充材料;

  (8)FR,与FU类似。

  实验伴随声音信号(100ms)在屏幕左上角呈现一个“+”号(550ms),间隔200ms在该位置呈现第一个双字词,500ms后该词消失的同时,在其后面相邻位置处呈现第二个双字词,依次继续(移动窗口)。目标项目为浅黄色,干扰项目为浅蓝色,要求被试理解记忆目标材料并忽视干扰材料。阅读完一组刺激后延迟50ms,伴随声音信号(100ms)在屏幕中心呈现一个“+”号(400ms),间隔50ms在该位置呈现一个白色探测刺激,让被试判断它是否属于呈现的目标材料并按键做出反应。探测刺激最多呈现3000ms,超过这个时间没做反应便认为是错误反应。每次反应后,延迟200ms给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信息(750ms),该信息消失后1000ms开始下一组。

  实验共分为6组,每组采用不同的语词实验材料,目的是为了平衡不同的词汇对结果的影响。

结果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屏幕上会呈现8种实验材料对应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对反应时和正确率基于材料语义关系变量(相关、无关)和探测刺激类型变量(干扰、控制)分别进行MANOVA方差处理。

         反应时间(ms)           正确率(%)

被试  RW-DP RW-CP IW-DP IW-CP   RW-DP  RW-CP  IW-DP  IW-CP

 1

 2

 ┇

 N

  

注:RW-语义相关,IW-语义无关,DP-干扰刺激,CP-控制刺激。

参考文献:

  杨丽霞、陈永明  抑制机制研究的新进展

  杨丽霞、陈永明、周冶金  不同理解能力的个体在词汇加工中的抑制机制 心理学报 2001年第4期 294页

  杨丽霞、傅小兰  视-听跨通道汉语词汇信息加工中的抑制机制 心理学报 2002年第1期 10页

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英文名称:GLOBALLOCAL

简介:

  对于一个客体,是先知觉其各部分,进而再知觉整体;还是先知觉整体,再由此知觉其各部分?自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以来,这个问题在知觉研究中,一直尖锐的存在着。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多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着其部分的知觉,是在其部分之前被知觉的。Navon在1977年对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进行了实验研究,其视觉字母识别作业被视为认知心理学中的经典实验。

  Navon首先区分了总体特征(global feature)和局部特征(local feature),前者在知觉加工中可以看作整体,而后者可看作部分。例如,一个大的字母H可由一些小的字母S组成,这时大的字母H就是总体特征,小的字母S就是局部特征。Navon的实验中使用的就是这样的视觉刺激材料:大的字母H、S和长方形,它们分别由小的字母H、S和长方形所构成。

  实验时,每次呈现一个刺激,要求被试迅速作出反应。在一半的任务中要求被试注意整体,判断大的字母是H还是S;在另一半的任务中要求被试注意局部,判断小的字母是H还是S。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大字母的识别要显著快于小字母,正确率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在识别H、S时,大小字母之间有一致、无关、冲突3种关系。数据显示,对大字母识别时,3种关系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而对小字母识别时,冲突条件下的小字母识别最慢,与一致和无关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显著。根据实验结果,Navon认为,总体特征的知觉快于局部特征的知觉,而且当人有意识的去注意看总体特征时,知觉加工不受局部特征的影响,但当人注意看局部特征时,不能不先知觉总体特征,否则就不会出现小字母识别在冲突的条件下反应时最长。因此,支持了总体特征是先于局部特征被知觉的。Navon将这种知觉加工的顺序称为总体特征优先,即知觉是从整体到部分的。

  Navon的实验引起了一些心理学家的关注。Kinchla和Wolfe在1979年发现,当小字母达到视角8度时,比总体特征(大字母)更容易识别。后来Navon也在1981年指出,总体优先效应的大小乃至存在是依赖于一定因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激的视角大小和网像的位置。到目前为止,这个领域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Navon在1977年的实验,学习Navon的视觉字母识别作业的实验设计,了解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观点,验证Navon的总体优先效应。

实验目的:学习Navon的视觉字母识别作业的实验设计,了解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观点,验证Navon的总体优先效应。

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的刺激材料外高35mm,有效内容的高度为29mm,共8种,按照总体和局部特征是否一致,可分为三类:

  (1)一致:2种,由H组成的H,由S组成的S;

  (2)无关:4种,由方框组成的H,由方框组成的S,由H组成的方框,由S组成的方框;

  (3)冲突:2种,由H组成的S,由S组成的H。

  实验任务有2种:识别大字母是H还是S(此任务的刺激材料6种,分别是由H、S、方框组成的H和S),识别小字母是H还是S(此任务的刺激材料6种,分别是由H、S组成的H、S和方框)。

  任务安排按照ABBAABBA方式。在每个任务单元中,6种刺激每种呈现4次,共24个试次,顺序随机。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红色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8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要求被试按相应的键作出反应,记录反应时和准确性。

结果与讨论:

  分别统计在识别大字母和识别小字母任务中,总体和局部特征的关系为一致、无关、冲突条件下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系统还提供上述情况下反应时的折线图。

  根据结果数据,做如下讨论:

  (1)比较识别大字母和小字母的正确率和反应时,判断是否存在Navon实验得出的总体优先效应;

  (2)在同一识别任务中,一致、无关、冲突条件的反应时是否存在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3)本实验结果支持视知觉的整体加工还是局部加工?试分析总体优先效应的原因。

交叉参考:字词优势效应

参考文献:

  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41-46页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认知心理学实验课讲义和实验报告 1998年

字词优势效应

英文名称:WORDSUPERIORITY

简介:

  字词优势效应(Word-Superiority Effect)指的是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的现象。

  这个效应是由Reicher(1969)首先在实验中确定的。他用速示器呈现刺激材料,材料有3类:单个字母、4个字母组成的单词、4个字母组成的无意义的字母串(非字词)。每次给被试呈现1个刺激,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2个字母,这2个字母的位置对应于先前呈现的刺激中某个字母的位置。要求被试从中选出刚才在该位置上的字母是哪一个,记录被试选择的正确性。Reicher的实验结果表明,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正确率分别高出约8%,差异均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Reicher的实验引起了广泛注意,此后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都证实了字词优势效应的存在。关于字词优势效应的原因有三种解释:(1)第一种“推论说”,认为当字母在字词中时可以借助上下文而对该字母进行更好的推理,以此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以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2)第二种“编码说”,认为字词优势效应是由于字词和单个字母的编码不同所致: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单个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受视觉编码的干扰,因而字词中的字母识别要优于单个字母。(3)第三种“两种加工说”,从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来说明字词优势效应:如果将字词看作整体,而将单个字母当作局部,那么字词将先得到整体加工,再得到局部加工。而单个字母却没有这种整体加工。因此字词中字母的识别优于单个字母。以上三种解释的角度不同,均有一定依据,表明字词优势效应可能是一个复杂的知觉现象,涉及知觉或模式识别过程的不同方面和不同水平的加工。

  本实验是基本重复Reicher在1969年的实验,略有简化。通过本实验,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实验目的:学习Reicher的实验设计,验证字词优势效应。

方法与程序:

  实验有32组字母材料。每一组包含3类:

  (1)字词类:一个由4个字母组成的英文单词。单词内无重复字母,且单词中有一个靶子字母,改变该字母,就会成为另一个单词。如word,改d为k,成为work,而d就是靶子字母。

  (2)非字词类:将字词类的单词,改变除靶子字母以外的其他字母的位置,使其成为无意义的字母串,如owrd。

  (3)字母类:只有靶子字母。

  实验中每次随机呈现以上96个刺激材料中的1个。在每个试次中,屏幕上先出现注视点,持续1秒,同时伴随蜂鸣声,提醒被试准备。1秒后注视点消失,呈现刺激,时间为60毫秒,然后呈现掩蔽刺激和选项。选项是2个字母,分别出现在被掩蔽的靶子字母的正上方和正下方。要求被试判断刚才出现在该位置的靶子字母是哪一个,按相应的键作出反应,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性。

结果与讨论:

  统计字词、非字词、字母三类材料中对靶子字母识别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系统还提供三类材料的正确率的柱状图。

  根据实验数据做如下讨论: 

  (1)通过靶子字母的识别正确率,判断是否出现字词优势效应。该效应与反应时的实验结果是否有联系。

  (2)单词的熟悉程度、靶子字母的出现频率是否影响字词优势效应的大小。

交叉参考:视知觉的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参考文献:

  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年第1版 65-69页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认知心理学实验课讲义和实验报告 1998年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