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025-09-26 16:32:10 责编:小OO
文档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已经取得了基本的胜利,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案例:共和国的起点

从1949年开国奠基开始,中国人民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从一穷二白的基础起家,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开始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奋斗。奋斗的起点,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的是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在国内

政治上,反势力的破坏活动极为猖狂。大批潜伏在城乡的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特务分子,以及聚集在城市的帮会把头和地痞流氓,还有盘踞在农村的恶霸、土匪、反动会道门头目,则在暗中窥测方向,伺机发难。1950年1—10月,全国就侦破和反816起。  

经济上,工农业生产萎缩,产量锐减。另外,大量厂矿倒闭,耕地荒芜,生产凋敝,城乡萧条。旧中国连年的战祸,使得厂矿资金短缺,原料枯竭,停产停业。

时期的通货膨胀,又使得物价以天文数字飞涨。据有关资料显示,同是100元法币,1937年可以买到两头壮牛,1949年则只能买到一根缝衣针。而投机资本家又雪上加霜,套购粮食、燃料、五金等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原材料,哄抬物价,扰乱市场。加之当时生产停滞,物资匮乏,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全国先后刮起四次涨价风。如1949年11月,上海的粮食、棉纱、五金、化工产品等每天上涨20~30%。

在国际上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和禁运。1950年12月3日,美国宣布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军事上对中国进行威胁。一方面,它插手问题的解决,派第七舰队进入海峡,并和蒋介石密谋,成立“美国驻台军事联络组”,由麦克阿瑟统一指挥双方陆海空军,“共同防守”;另一方面,美国勾结亚洲一些国家的反动势力,结成双边或多边的军事联盟,签订《美日安全条约》、《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等,对中国形成一个从日本经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新月形军事包围圈。

新生的共和国就是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奠基和发展的。它在经济落后、千疮百孔、禁运封闭的基点上起步,开始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在中国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仍像战争年代那样,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迎接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和考验,通过3年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胜利。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在继续向前发展。作为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指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呢?

这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社会形态应该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它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一种过渡性质的社会,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经济上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这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五种经济成分中,有两种经济成分是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主要的经济成分实际上只有三种:一种是社会主义经济,另一种是个体经济,还有一种是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主要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第二、政治上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一是工人阶级,二是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是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因为:第一,当时我们政权的任务是彻底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第二,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这时,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国家政权中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占有一定地位。但他们不是领导者,也不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地位。第三,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全国范围的建立,既是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成果,也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保证。

第三、文化上

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还存在着包括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案例:黄粱一枕皇帝梦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呢?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理论,社会形态应该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它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的因素有: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权和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也带有若干社会主义性质;

文化上:以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的。

非社会主义因素有;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小商品经济中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国家资本主义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等,都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社会主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由此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举例说明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

初期,建筑工程多由私营营造商承包。上海有一个只有一部旧钻机的私营业主,承包了7个水库的钻探工程,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他本人从偷工上获利2万元,又在代购器材上盗骗1.5万元。     

    济南利生行私营业主把旧的流速仪、经纬仪等冒充新货,卖给治淮委员会,不仅使国家损失3.8万元,并且使150个水文站、雨量站的水文记录失准。     

    天津市3年来私营业主偷工减料总值达2612万元,以机器、五金、棉纺、医药、橡胶等行业最为严重。     

    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不法私营业主在承办抗美援朝军用物品中偷工减料。天津40多家铁工厂竟使用不合格的废铁、烂铁制造军用铁锹和铁镐。这些镐和锹运到前线,一铲就卷口,一刨就断。     

    上海商人张新根、徐苗新为国营益民公司代购军用罐头的牛肉。他们在牛肉中掺进一半以上水牛肉和马肉,还掺入发了霉的臭牛肉和死牛肉。先后代购牛肉万斤,盗骗国家款项20—30万元。     

    武汉私营福华药绵厂业主李寅廷承制志愿军急救包,领来好棉花1万斤,竟全部换成废棉,其中还有1千斤是拣来的烂棉花。这批急救包中有12万个根本没消毒,带着化脓菌、破伤风菌等就交了货。     

    上海私营大康药房业主王康年,曾向25个机关的65个干部行贿。他在药房设立一个“外勤部”,1951年仅账本上记录的“交际费”就有1.9万元。王康年指示他的“外勤”:对国家干部要“投其所好,送其所要”。王康年说:     

“大康就是干部思想改造所。”凭这些手段,王康年骗取各机关订货款即有11万元,而这家药房原来资本不过2000元。  

思考我国在1949年——1956年社会矛盾的变化

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胜利后取得全国政权,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彻底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6年,当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时,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党和领导全国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得到了巩固,为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壮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全国前夕,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的66%左右,占全国工矿、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及对美英等国在留下的企业逐步收归国有,连同原根据地生长起来的公有经济,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旧中国官僚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被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所代替。国营经济的建立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经济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第二,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

在全国政治生活中,中国党执政党地位的确立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地位的确立,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和思想保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继续向华南、西南和西北进军,消灭了蒋介石集团在的残余势力。到1951年10月,实现和平。至此,全国除及其附近岛屿外,全部国土获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所未有的大统一。在人民胜利进军,摧毁地方政权的基础上,各地陆续建立了军事管制委员会,在广大人民支持下,军管会开展了剿匪反霸的斗争,并组织恢复生产,使社会秩序初步得到稳定。在此基础上普遍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地方。到1950年10月,即建国一周年时,全国已建立1个大行政区(东北)、4个大行政区军政委员会(华东、中南、西北、西南)、28个省,1个自治区、67个省辖市及2087个县。全国各地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并日益巩固,为新中国以和平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保障。

第三,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上还存在着包括封建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党着力肃清了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同时,对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则采用用“爱国主义的思想,共同纲领的思想”进行教育和改造,从而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指导地位,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奠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基础。

第四,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迅速恢复了经济,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正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我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很不景气。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各方面支持和援助中国,1949年10月2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第一个照会中国,表示苏联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10月3日,即同我国正式建交。1950年2月14日,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中国得到苏联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这些成为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

2.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特点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原理。但由于中西方国情和发展的巨大差异,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

第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是直接衔接的,中间没有插入一个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即资产阶级专政阶段。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分为五种连续的社会形态,但他们同时又认为,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历史划分只是对人类社会历史一般发展道路的总体描述,并非一切国家都要依次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近代中国之所以不能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就在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资产阶级也没有能力领导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是在特定的国际和国内条件下,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从新民主主义转入社会主义的。这样,中国社会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从而超越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历史和社会转变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现的,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剧烈的社会震荡。

旧中国是小私有制和私有制的汪洋大海,又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必须有领导、有步骤、分阶段逐步进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完成民主的遗留任务,肃清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残余势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同时在各个领域逐步加大社会主义的分量。待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政权的任务完成后,中国党才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由于领导正确,步骤稳妥,方法得当,所以在实现转变的过程中并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

第三,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国家政权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实现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观中国,社会主义却是在特定的国际国内条件下,主要依靠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力量实现的,由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在转变的任务完成后,党必须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去实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的现代化。

3.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构想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和怎样过渡的问题,和党的其他领导人在思想认识上,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具体说来,就是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起即逐步过渡的设想。

新中国成立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一,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

譬如说,在1948年9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指出:“过早地采取社会主义的是要不得的。”“过早地消灭资本主义的办法,则要犯‘左’倾的错误。”特别补充说:“到底何时开始全线进攻?也许全国胜利后还要15年。” “我国在经济上完成民族,还要一二十年时间。”

第二,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

第三,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为将来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经过三年的时间,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使新中国站稳了脚跟,也为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这时,和党原来的设想发生了部分变化,对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怎样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我国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农村和城市开始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经成为必要并有实现的可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重新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和步骤问题。

1952年9月24日,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处会议上,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说,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党关于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初设想

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一般估计为15年到20年时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2.关于过渡的突然改变

1952年9月,给黄炎培的信中还说,对于资产阶级,“我们只应当责成他们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亦即接受《共同纲领》,而不宜过此限度”。②     

    但是就在同一个月,亦即1952年9月,就在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这实际上就是开始酝酿和探索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想。10月20日,他委托在苏联休养的刘少奇向斯大林征求意见。1953年2月,视察南方时,已经开始宣讲这一思想了。     

    1953年6月15日,在政治局会议的讲话中,批判了刘少奇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观点,并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突然改变的原因(分析讨论)

1950年出访苏联,参观苏联工业化。

说,他此行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增强了建设强大国家的信心,从社会主义的苏联看到了中国的建设方向。说,苏联前也很少有工厂,连飞机也不能修理。后若干年才会造一些汽车、造飞机。苏联人对说,中国也将很快会造汽车和飞机,因为中国可以用苏联的技术。表示,只要拜苏联为师,中国一定可以很快发展。     

    彻底公有制的苏联活生生摆在面前,对的决策是不是产生了影响呢?联系到在建国之后鲜明地表示中国向苏联“一边倒”,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3年6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4.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一穷二白”的国情。

因为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A、小农经济增产潜力有限,难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市场。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业和国家各项经济之间,在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只有加快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5.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播放《大国崛起》苏联的工业化及成就。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从当时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到成为一个欧洲强国,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成绩也深深地吸引了中国。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