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25-09-26 16:30:02 责编:小OO
文档
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26分)

1.(6分)默写

(1)梅雪争春未肯降。(《雪梅》)

(2),清歌一曲月如霜。(《听张立本女吟>》)

(3)古人学问无遗力。(《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4),进,吾往也。(《孔孟论学》)

(5)俸去书来,落落大满。(《黄生借书说》)

(6)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勉学》)

三、标题

2.(4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这两首词的作者都抒发的情感。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诉衷情》中一个“空”字既写出作者内心的不甘与失望,也写出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慨。B.《丑奴儿》中“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C.这两首词作者都运用对比手法,来凸显自己强烈的情感。

D.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这两首词作者都用到了典故。

3.(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1)选文作者是(人名),题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意思:。

(2)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D.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4)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的正确态度。4.(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侃母湛氏

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gàn)人。侃少为浔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封鲊①遗母,湛还鲊,以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忧矣。”

鄱阳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仆马甚多,湛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剪头发,卖得数斗米。斫④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遂具精馔,从者俱给,逵闻叹曰:“非此母不生此子。”

【注释】①鲊(zhǎ):腌鱼②孝廉:指功名。③室如悬磬: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④斫[zhuó]: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一封鲊遗.母②鄱阳范逵素.知名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3)陶侃母“以书责侃”的主要原因是

A.于我无益B.以增吾忧C.鲊太昂贵D.此为官物

(4)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你对陶侃母亲形象的理解。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34分)

5.(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节选)

徐刚

①我面对着辽宁盘锦的100万亩大芦荡。

②初冬时季,大都市的寒冷始终与钢筋水泥框架同在,所谓落叶萧瑟,在北京如果不是走

到郊外走进西山,那么,也就是街道稀疏的路树而已。细想起来,这“萧瑟”一词中原是包罗着季节无情地更替、秋阳不再、霜上加雪的大涵义的,如今在辽宁盘锦,正由这100万亩大芦荡尽情地舒展着。

③舒展着的萧瑟啊!

④芦叶像双刃剑把寒风切成碎片,与此同时芦花却要被搓揉成细腻的花团,在纷纷扬扬中

衍化出哲思的冷峻,或曰:一切皆如流;或曰:逝者如斯夫。

⑤所有的感慨都要被冲散,因为渤海湾涨潮了,喧哗着扑向大芦荡,而苇子们以坚韧绵长

的节奏起伏,同以往的每天一样,迎接潮水的到来。世人以为是悲壮的淹没,或许却是一次送别﹣﹣不久,苇子们将被农人收割,或者成为造纸的原料,或者走进农家的炕头,燃烧出火光、热量,芦叶噼啪地响,自己涅槃自己唱。

⑥但,芦苇的根埋在地底下,弯曲、雪白、纵横交错、连绵不断,在大雪覆盖的日子里孕

育绿色的新芽,寂寞而骄傲地伸向天国。

⑦它们在守望什么?

⑧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负责人告诉我,在这世界第一的大芦荡中有丹顶鹤,还有更珍

贵的人类寻找了170多年的黑嘴鸥;而在芦根的网络一般温情、严密的保护下是辽阔的地下石油资源。至于它始于春天的100万亩绿色为渤海湾一带的城乡、天空奉献了多少清新,如何有效地保护了水土资源,则也许很难用数字估算。

⑨耸立的井架、成对成对的钻井机正在大芦荡中采油或钻井作业,试喷的石油厚厚地淤积

着,珍禽所占有的浅水沼泽的领地日见狭小,昼夜不停的高达110分贝的噪音使芦苇和飞鸟一起烦躁,非法人工养殖对虾牟取暴利的养虾人,正在大芦荡中一片一片地砍倒芦苇、挖掘池塘。仅仅盘锦一市就有猎5000支,明明暗暗的口瞄准着所有的珍稀禽类……

⑩当最后的翅膀折落,人类,你还有希望吗?

⑪面对规模愈来愈大似乎永无休止的地下石油的开掘,我们为什么不能说这些资源本应是属于子孙的?我们掠夺子孙的财富只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加舒服。

⑫也许,我们至今还没有走出“天朝大国”、“地大物博”的阴影,简言之,国人的头脑中几乎没有“人均”意识!

⑬即以不可再生的资源论,不妨略举几例:

⑭中国要以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5%的人口……

⑮我们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48种,45种主要矿产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居第80位……

……

⑯苇草本身确实不会思想,然而,它们的存在却引发了多少思想和灵感,我们也不敢想象倘若人的思想没有寄托、移情的对象,这个世界又该是何等的荒凉!

⑰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

(1)阅读第⑧段可知,大芦荡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第⑥段划线句“芦苇的根埋在地底下,弯曲、雪白、纵横交错、连绵不断,在大雪覆盖的日子里孕育绿色的新芽,寂寞而骄傲地伸向天国。”运用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3)阅读⑮段,划线句中加点词的“仅”字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4)本文选自科学随笔《大自然的召唤》,作者徐刚拟的原题为《困惑的大芦荡》,在选入课本时,编者把它改为《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这两个题目各有千秋,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

(5)右图是在第45届戛纳国际广告节上获铜狮奖的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是两棵树,标题是《热带雨林》.请仔细观察,合理想象,为这则公益广告拟一条简明的广告语。希望你的广告语富有创意。

6.(18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来学校的父亲

①上课的时候,父亲来了。穿过长长的走廊,父亲站在教室外的窗门边,他侧着身子朝教

室里张望,他在努力搜寻着他熟悉的那张脸。

②父亲的头发有点乱,汗湿的发丝粘胶着,他的脸黑油油的,泛着亮光,父亲穿着件粗布

衣,左肩上,贴了块补丁,脚上是一双鞋。父亲的腿裤卷着,他劳动时都是这么卷的。

③父亲在众多的人头里找到了他,笑了,这傻儿子,父亲心里骂了声。父亲的笑似菩萨的

笑,诚恳善良,且带着点儿童的天真。

④下课铃响了,儿子跑出教室,站到父亲面前。父亲的眼光在儿子的身上上上下下打量,

一边呵呵地笑,傻笑,眼两边的皱纹挤在一起。儿子的脸忽然红了,因为好多同学在看着他们。儿子拉拉父亲的衣服说:“到那边去吧。”

⑤那边是学校操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在走动。在一棵老槐树下站定,父亲伸出右手,

一只粗cāo宽大的手,这只手抚摸着儿子的头,继而又抚摸儿子的脸。儿子的脸上感到一阵(cāo)辣辣的,似有块毛板子磨过,但是儿子心里很抒畅很激动,父亲很久没有这般抚摸过他了。

⑥父亲问:“学校里过得惯么?”儿子点点头。父亲问:“读书吃力么?那么多书。”儿子点

点头。父亲说:“那天的事,心里还记恨么?”儿子咬了嘴唇,沉默不语。父亲落了眼光,停了停,父亲说:“那天,那天我的脾气暴了点。”父亲说这话时,喉咙里咕噜一声,脸僵成了一块。儿子还是没有响,他的眼睛湿润了。

⑦那天傍晚,儿子向着一边在灶头炒菜的母亲要五十元钱,说要委费。母亲说手头暂

时挤不出,能否向同学先借借,下个月再凑给你。儿子不高兴了,粗起喉咙说,借借借,我可没有这脸皮!见母亲仍在忙着炒菜,对自己的话置之不理,儿子就要上前去夺母亲的锅铲。其时,父亲正在洗脚,当即发了火,一脚踢翻了脚盆,赤脚起身把拳头打到儿子身上。那个晚上,儿子逃出了家门,在村里游荡一圈后,在家附近,他忽然听见奶奶的声音传来,娃啊,你在哪里?你爸不打你了,回来哦。在黑黑的夜里,奶奶是看不见他的,奶奶一边走,一边呼唤着他,奶奶的声音颤颤的。儿子贴着墙边,眼睛湿润了。

⑧父亲望着儿子的眼睛,说:“我是顺路来看看你的,今早我拉了一车柴禾来镇上卖。嗨,

这柴还是你星期天帮忙砍的呢!”儿子的脑海里闪出一幕:深深的大山里,一大一小两个人。大人骑在高高的松树枝丫上,挥舞着,狠命地砍着树枝。儿子在底下,头顶着个草帽,把砍下的松树枝一一拖拢来。清亮的砍柴声久久地回荡在山谷里。

⑨父亲说:“要好好读书,嗯?”儿子点点头。父亲把手伸进内衣口袋,摸出一包折叠着的

油布袋,拿出五十元钱,递给儿子。儿子看见父亲的手背上爬着几条蚯蚓似的青筋。父亲说:“留着慢慢用,要好好读书。”儿子握住了那留有父亲体温的钱,使劲地点点头。

父亲说:“我回家了。”走了几步,又折回身,父亲对着儿子嘿嘿地笑,说:“忘了,忘了。”

又从口袋里掏出两个桔子,塞到儿子的手里。父亲说:“前几天,你表姐来看你奶奶,拿了几个桔子来,你奶奶藏着留给了你。”

⑩儿子送着父亲到学校门口,在传达室边上的墙角,父亲拾起一根挑柴用的扁担,扁担的一头缠绕着几根麻绳。父亲扛着扁担走出校门。儿子问:“走路回家么?”父亲答:“走路。”一边走,父亲一边扭过头,朝儿子挥挥手。儿子站着不动,看着父亲的身影一晃一晃走远去。儿子的眼睛又湿润了,泪水簌簌地流下来……

(1)①第⑤段画线句中有一个错别字,正确的字应是;

②看拼音写汉字:粗cāo

(2)第②段主要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其作用是。

(3)文中儿子三次“眼睛湿润”的原因分别是:

①;

②;

③。

(4)文中第⑦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写出你的看法。

(5)第⑨段划线句如果改成“儿子握住了父亲递过来的钱,点了点头”,哪一句更好?请结合上下文简述理由。

(6)对本文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体现了贫苦是磨练人格的最佳课堂。

B.歌颂了宽厚纯朴、深沉伟大的父爱。

C.抒发了儿子对父辈祖辈的感恩之情。

D.阐明了理解与宽容能消融矛盾之理。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7.(40分)北风已有些料峭。一季花开,又一季花落。山野,那光秃秃的枝干,已成为冬日的使者,坚守着一片空旷。在这寡淡的季节里,我总以虔诚的姿态,将心事在阳光下晾晒,过去的点点滴滴也会泛起涟漪,那些相逢在岁月之初的亲人、师长、挚友、好心人……成为留在我记忆里的、驱散寒冷的那抹色彩,不失,不忘。

请以“冬日里的那抹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

2.作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上海市杨浦区八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26分)

1.骚人阁笔费评章;自把玉钗敲砌竹;少壮工夫老始成;譬如平地;虽覆一篑;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三、标题

2.壮志难酬、报国无门;D;3.郑燮;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D;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读书必须深入研究、选择精华的正确态度;4.给予;一向,向来;D;

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34分)

5.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指芦苇对新生的,对希望的看守瞭望。同时寄托作者的希望是人类的觉醒,是与人类的和睦相处的那一天;6.糙;糙;舒;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是一个淳朴辛劳、家境贫困的农民;父亲特意来校向儿子道歉,令儿子顿时没有恨只有感动;奶奶在黑夜里寻找他、呼唤他,令他受伤的心倍感温暖;父亲送钱来,又走着回家,父亲的身影令儿子百感交集;BC;

第三部分写作(40分)

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