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
2025-09-26 18:12:56 责编:小OO
文档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

第一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及说课稿

《文言文阅读—断句》教案+说课稿 一、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 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 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图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韩愈《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导入。

(二)具体过程 1.考纲简介 近几年,考题看重对文言断句能力的考查。2014年全国有八套试题考查了断句,其中包含全国课标卷两套试题,都出现了文言断句。(大多以选择题出现)2.问题(学生思考)

你在学习文言文断句时,一般都会用到哪些方法? 要求:

1、各小组充分交流,将得出的方法写在小卡片上;

2、各组派出一名 发言人公布;

3、限时2分钟。

学生在公布时,教师:(板书“断句方法”)3.讲解几种断句方法: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同时,穿插采用识记、诵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听课学知识的积极性)4.习题训练:(运用以上断句方法解决习题)选取课内文段,以让学生 熟悉,激 起兴趣:

(一)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二)⑴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⑶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课外片段训练,以提升:

(三)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韩非子•说林下》)高考题目训练,以强化:

(四)(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5.总结断句方法。

(回顾3.几种断句方法)

6.2014高考真题演练(巩固方法):(2014湖北卷)

13.请用斜线(/)给下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诏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吴德基传》)7.小结。

附: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考复习备考中的《文言文阅读—断句》,是近年高考考题中比较热衷的一个考点。下面我将从考纲考点、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部分来进行说课。

一、说考点及考题:

文言文阅读是高 考考纲里明文要求的“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而断句就是考题考查考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进而提高学 生断句能力,成了体现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标 志。

2014年在全国十七、八套试题中,有八套试题中考查了文言断

句,分值都在3—5分,其中包含全国新课标 卷两套,大多以选择题呈现,很少是让考生直接在文段中划分。

二、说学情: 本届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文言知 识功底薄弱,文言文阅读能

力更是低下。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学生害怕做文言文习题,对于文言断句习题更是无法下手,大多学生采用“蒙”、“猜”、“碰”的随意办法。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面所说的情况,我采取如下教学: 1.三维目标

⑴ 知识与能力: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文段进行断句;

⑵ 过程与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断句,进行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⑶ 情感与价值:通过正确的 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

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进而喜欢文言文阅读,最终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 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 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三种。根据课程改革精神,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激情,并结合高三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让学生在讲练中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规律性,经过分析归纳找出解题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第 一步:导课

由韩愈的《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想到“断句”(PPT打出“文言断句”)。第二步:考纲考题简介

通过简单介绍,让学生想出高中学习文言文以来遇到的断句方法都有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得出断句方法)有几种,教 师板书几种。第三步:习题演练探究

教师选取课本上学过的文言篇目中的段落,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断句划分,进行巩固,比较容易,以激起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给学生选取一些课外的文言片段,进行练习。同时,教师提示学生:能不能从中再找出其它的断句方法? 教师提示:简单讲解(PPT上打出其它的断句方法作为补充)。(断句的方法可以采取诵读方式记忆:口诀、固定句式)第四步:高 考真题 实战(2014年)第五步:小结。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断句 方法集锦:

一、对话标志断句法

二、重要名词断句法

三、重要虚词断句法

四、特殊句式断句法

五、修辞方式断句法 ······

第二篇: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教材分析】课标要求通过文言断句理解浅易的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节课属于2013年四川高考内容“古代诗文阅读”之“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翻译)。主要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学情分析】高三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已形成一定的语感,但基本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缺少整体的把握和理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二、方法与过程: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及突破】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突破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语段中找寻文言断句的规律,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找盲点。【教学难点及突破】初步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突破的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迁移巩固—深入质疑。【教学资源】

1、《2013年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考试说明》

2、配套学案

3、课件

4、相关高考试题 【教学时间、内容、过程】

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故事激趣

1、相传明代的书画家祝枝山,在某一年的除夕,应邀给一家财主写了一副对联: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公堂上祝枝山却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

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2、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理解为“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好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还有答案: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二.明确学习目标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高考考点:阅读浅易的古诗文,理解文本内容(断句、翻译)本节课学习目标:归纳文言断句的方法,明确文言断句的步骤

三、高考链接,获取信息

回访高考题:2012年重庆卷(3分):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行之/以蓄成其得。-----翻译:人要蕴蓄才德,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古圣先贤的言、行才能成其大。从圣贤伟大的事迹,以观其利用之道;藉圣贤不朽的言论,以求其立言之意。默识古圣先贤的言行而实得之,并融会贯通,以蓄成其善德。

学生讲断句的依据,师解析:这里有虚词、句式

(1)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断句时应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曰”“云”“言”“而”“以”等字。

常用虚词是标志,常见如下:①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 “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四、自主做学案,自主探讨断句方法,师强调

板书:1.找主干 2.找虚词 3.找对引 4.找句式

5、找顶真 6.找排偶 7.找反复 8.找总分

五、课堂强化训练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并写出方法。

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答案点拨] 触忤:亦作“触迕”,迕,逆,不顺从。

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太宗曾罢朝/(语法结构-动宾)怒曰/(对话标志词)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句首标志-对象词)(对话标志词)谁触忤陛下/(句首标志-疑问代词)(帝曰/(对话标志词)岂过魏征/(句首标志-疑问代词)每廷争辱/我使常不自得/(句首标志-人称代词)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对话标志词)(句首标志-对象词)皇后何为若是/(句尾标志词-复音虚词)对曰/(对话标志词)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句首标志-疑问词)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2、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 [答案点拨] 臣闻齐桓公之郭/(语法结构-动宾)问父老曰/(对话标志语)郭何故亡/(疑问代词)曰/(对话标志语)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句尾标志词)公曰/(对话标志语)若子之言/乃贤君也/(句尾标志词)何至于亡/(句首标志-疑问代词)父老曰/(对话标志语)不然/(语法结构)郭君善善不能用/(修辞-对仗)恶恶不能去/所以亡(句首标志-复音虚词)(章法结构-分说总承)

翻译:我曾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当地百姓说:„郭国为什么会灭亡呢?‟百姓们说:„因为国君喜欢好人但是厌恶恶人的缘故。‟桓公说:„向你们所说,他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啊,怎么会被别人所灭呢?‟乡亲们说:„不是那样的,郭国国君喜欢好人但是不加以任用,厌恶恶人但不能除去他们,所以就亡国了。

3、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答案点拨]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修辞-对仗并列)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故以孝事君则忠/(句首标志)(修辞-对仗并列)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修辞-对仗并列)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句尾标志词)(分承总说)翻译:(孔子说:士人的孝道,包括爱敬,)就是要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所以爱敬的这个孝道,是相关联的,不过对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还算是父亲。读书的子弟。初离学校和家庭,踏进社会,为国家服务,还未懂得公务的办理。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如果这样,)那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

六、课后作业 步步高P119的“跟进练习”(1-3)板书设计

找方法 理步骤

1、找主干(名词)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2、看虚词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3、察对话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辨句式

第四步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5、据修辞

6、依总分

课后教学自评:

自评指标自评等级 目标能体现新教学理念(“三维度”),全体学生达成度高。ABCD 课型把握确切,内容设计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课堂结构清晰严谨、有节奏,教师“主导”作用明显。媒体使用适时适事,效果显著。

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教学反思:

第三篇:文言文断句高考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高考专题复习(教案)龙门中学

何第雄

试题演练

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2006年高考广东卷)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试题解析

完成这道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通读全段,理清文段的思路,把握内容的要点。例如,这个文段开头提出观点“交友之道难矣”;接着从“当意气相得时”与“至事变势穷”两个方面论述观点;然后递进“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引出对杜环事迹的评价。这样,就基本上掌握了本段大意,断句就有了保证。其次,要确定词在句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语序句式。比如“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之间有较多的对称句式,“事变势穷”是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至„„”即“到了„„时候”,故“至事变势穷”应该断开;“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中的“不能”后所带的是并列关系的宾语,则不可随意断开,这些文言对称结构的特点,都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仔细揣摩、自觉归纳并逐步形成语感才能掌握。第三,借助常用的虚词断句。如文段中的“难矣”、“多矣”、“养其亲乎”等带虚词的词语,就是断句的语言标志。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人哉

考点分析

给文言文断句,是考查考生有否真正读懂文言文的有效手段之一。古人很重视辨明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中的“小学”,指的就是学句读(学断句)。为什么要对“小”的方面学习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不能断句,就读不懂未断句的古书。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也可以成为判断文言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准。

解题思路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特征”即特殊词语,主要有两类:一是“曰”“云”之类的动词,一类是虚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因为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借助虚词,能帮助我们准确断句。特殊词语服务断句,可概括为如下:“曰”后冒号(:)“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则”、“以”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加圆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第四步注意句式,辅助断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我们断句。

考点演练

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2004年北京卷)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① 马 无 故 亡 而 入 胡 人 皆 吊 之

② 其 马 将 胡 骏 马 而 归 人 皆 贺 之

③ 家 富 良 马 其 子 好 骑 堕 而 折 其 髀

④ 丁 壮 者 引 弦 而 战 近 塞 之 人 死 者 十 九

⑤ 故 福 之 为 祸 祸 之 为 福 化 不 可 极 深 不 可 测 也

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句。(2005年辽宁卷)

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庄 宗 与 梁 军 夹 河 对 垒 一 日 郭 崇 韬 以 诸 校 伴 食 数 多 主 者 不 办 请 少 罢 减。

3、为下面文言文语段加上标点。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参:

1、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③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④ 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⑤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2、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3、①太宗(指唐太宗)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

②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①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司法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②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③京房与汉元帝共论,因问帝:“幽、厉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国之君各贤其臣,岂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将恐今之视古,亦犹后之视今也。”

④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第四篇: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授课时间】12月8日 【授课班级】高三A20班

【授课教师】宋全龙 【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文言文断句步骤,熟悉文言文断句方法。

二、强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锻炼文言文断句能力。

三、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教学重点】明确文言文断句的步骤。

【教学难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讨论归纳—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解题

文言文断句的概念

三、方法指津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2.循序渐进,先易后难。3.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4.检验全文,通顺合理。学以致用:

(2016全国2卷)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出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接辽东,疏陈安攘十册,又请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吓勋贵簧鼓朝绅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四、合作探究:

1.找名词 2.找虚词 3.找对话标志4.找句式

5、找修辞

五、课堂练习

六、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一步 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第二步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第三步 借助“特征”,巧妙断句。

第四步 检验全文,通顺合理

第五篇:2011高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断句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课时:4课时

第1课时

(一)找虚词,定句读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分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例如:2006福建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

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用心

爱心

专心

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三)察对话,定句读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总结: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四)依总分,定句读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总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第2课时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

断句专题训练

一、解题技巧

1、通读课文,初步了解材料内容,弄清文章大意,由易到难,从粗到细,先断大句,后断小句。

2、注意文中的文史常识及常用复音词,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和地名、官名等,“下人、寡人”等谦辞文言文中这些名词或代词通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是时、既而、昔时”等时间副词可作断句的标志;“然则、是故、得无”等复音虚词,谨防在断句时将其错误地割裂开来。

3、借助标志词语断句。文言文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是有标志性词语,我们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断句也就能准确迅速了。这些标志主要有:(1)对话用语标志。如:“语、曰、云、言、道、白、对、谓”等;(2)句首句末标志,文言文句首常有“盖、夫、故、若夫、至于”等虚词,句末常有“也、乎、焉、矣”等语气词,在句首词语前和句末语气词后一般应该断句。

4、借助文言句式断句。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判断句、被动句等。譬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等反问句式;“为……所”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乎……”等固定句式,以及文言文中常常出现的总分、分总的形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的“好帮手”。

5、借助修辞辅助断句。古人写文章是很讲究修辞技巧的。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律和谐,有的讲究对仗、对称、排比、重叠等修辞的运用。再给文言文断句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现象。

例如:(1)顶针。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2)对称。(抓住句子的对称式结构来断句)

第一:通文意,分层次。

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句大意。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而湖南题如果是客观题,注意比较,做出选择。第二: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

用心

爱心

专心

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第三:看虚词,找位置。(因为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他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第四:用语法,辩句式。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第五:明修辞,巧判断。

对偶、排比、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短句时可以利用。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有有孙”; 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断 句 练 习

1、(2007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 习 狃 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2008年广东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狙: 猕猴。损: 减少。家口: 家粮。若:你、你们。茅:橡实,一种粮食。)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没过两夜)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援:引,拉。舒雁:鹅。翔雁:鸿雁,善飞翔。社伯:一社之长。索:寻找。凌:升、登。)

用心

爱心

专心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答 案

1、异 史 氏 曰 /满 招 损 /谦 受 益/ 天 道 也 /名 小 立/ 遂 自 以 为 是/ 执 叶 公 之 余 习/ 狃(niǔ)而 不 变/ 势 不 至 大 败 涂 地 不 止 也 /满 之 为 害 如 是 夫。

2、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3、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4、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5、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6、吴人有养猴于笼十年,怜而放之,信宿而辄归。曰:“未远乎?”异而舍诸大谷。猿久笼而忘其习,遂无所得食,鸣而死。

7、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党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8、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措手足

10.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1.昔者有馈鱼于郑相者/郑相不受/或谓郑相曰/子嗜鱼/何故不受/对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用心

爱心

专心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