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
2025-09-26 18:12:53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实践活动

1、课本第4页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哪些地方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2、课本第7页

“你知道吗?”的阅读资料介绍了有关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发展历史,为学生形成数感、感受数学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素材。

3、课本11页

配合亿以内数的读写的巩固练习。

4、课本17页

配合把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安排的。

5、课本25页

使学生对计算工具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也使学生感受到计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体会到人们为了方便计算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6、课本34页

 本活动要让学生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首先,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让学生先猜想,引出要研究的课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接下来给出一个活动的示范:

 第一步,确定方案:看看1亿张纸摞起来一共有多高?

 第二步,开始测量、计算

 第三步,建立1亿的表象(1亿张纸大约有1万米高,也可用比较的形式,这里是和珠穆朗玛峰来比较)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方案来建立1亿的表象,如可以选“1亿颗黄豆有多少”“1亿粒大米有多少”“1亿个人可以站多大面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后通过小组交流,加深对1亿大小的感受。

7、课本44页

要求用长方形纸折出指定度数的角,观察对折3次后展开的一张圆形纸可以得到哪些角。

8、课本62页

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如何制定估算策略的练习。给出一篇短文,让学生估计这篇短文的字数。练习时,先让每一个学生操作,自行寻找估计的办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估计的过程,同时总结出方便可行的估算办法(先数出每行的字数,再数一共有多少行,然后用乘法估出文章的字数);最后将估计的字数与实际字数相对照,看看估计的字数是否接近准确结果。第6题操作过程与第5题大体相似,可在课外完成。反馈时,可教给学生一个小常识:看懂书的版权页,上面标明了本书的字数。

9、课本65页

让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因为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一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其特点是永不相交。

10、课本72页

可以事先用硬纸条做一个长方形,再做一个三角形。拉动长方形的的两个对角,使它变成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再拉一拉三角形,说明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平行四边形这一特性的实例。

11、课本77页

12、课本95页

可以让学生先把容易确定的数写出来,例如可以确定十万位上是8,千万上是0,十位上是4,再按图索骥一步步确定其他位置上的数,最终得出结果。

13、课本104页

本题的开放性,实践性较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共同完成任务,最后组织学生在班级内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统计的内容,也可以评价别人的统计内容。使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对于统计的步骤、方法、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有个初步的认识。

14、课本110页

本活动要让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数学计算,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 阅读文字材料,了解信息,初步感知节约用纸的必要性。其次调查统计,计算平均数。再进行计算,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伐多少棵大树。得出结果后让学生开放性讨论。把讨论的结果付诸于行动。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来进行环保教育。还可以利用其他素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计算每家平均每天用多少垃圾袋,全校每月用多少垃圾袋。

15、课本116页

教师可以先说明游戏的规则,学生明确方法后,让同桌的两人一组来玩这个游戏(每次游戏先报数的人可以交换)。学生对这个游戏方法比较熟悉后,老师再让学生来做一遍,这时第一个报数的人要思考:要想确保获胜,第一次应报几?接下来该怎样报?另一个人考虑怎样应对有获胜的可能。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可以进行实验,并在小组中讨论。

如果有困难的话,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因为每次可报1或2,那么如果一方报1,另一方就可以报2;一方报2,另一方就可以报1,这样总能保证每个回合连续两次报数之和是3。因为谁最后报数使和是10谁获胜,所以你一定要设法报数使和是7,这样对方无论怎样接着报数,你都可以保证最后报数使和是10。同理,要想保证报数使和是7,倒推一步就是一定要先报数使和是4,再倒推一步就是一定要先报数1。如果两个人都清楚这个策略,那么,谁先报谁获胜。如果对方不知道这个策略,那么在报数的过程中要设法能够报数使和是7,就可以获胜。

利用减法原理就是:从最后报数和是10中每次减去3,减去3个3还剩1,即

10-3-3-3=1,用除法表示是:10÷3=3……1

所以第一个报数的人先报1,就可以保证控制局势。

同理,如果把最后报的数扩大到50,就是50÷3=16……2

所以第一个报数的人先报2,就可以保证获胜。

依此类推,如果每个人每次可以报2或3,就要把5做除数。学生明白其中的奥妙后,教师可以把最后的和10改为30或更大,或者每次可以报2或3,再让学生试一试。

16、课本120页

河内塔问题渗透的是一种化归的思想。最简单的河内塔问题是把两颗珠子按照教材上的规则进行转移,方法如下:

第一步:把1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2号杆。

第二步:把1号杆上的大珠子移到3号杆。

第三步:把2号杆上的小珠子移到3号杆。

在上面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把1号杆当作“起始站“,把2号杆当作“中间站”,把3号杆当作“目标站”的话,就是先把小珠子从“起始站”移到“中间站”,把大珠子从“起始站”移到“目标站”,再把小珠子从“中间站”移到“目标站”。

当珠子的数量变成3个时,可以把上面的2颗珠子看成“连体珠”,所以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它“整体”移到2号杆上,但因为每次只能移一个珠子,所以要先把3号杆作为“中间站”……整个步骤如下:

第一步:把最上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二步:把中间的珠子移到2号杆。

第三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3号杆移到2号杆。(此时上面两颗珠子相当于“整体”移到2号杆。)

第四步:把最下面的珠子移到3号杆。

第五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1号杆。

第六步:把中间的珠子从2号杆移到3号杆。

第七步:把最上面的珠子从1号杆移到3号杆。

随着珠子的数量增加,这个过程会变得比较复杂,但从原理上讲,都可以转化成两颗珠子的情况。我们可以把最大那颗珠子以上的其他珠子看成“一颗”“连体小珠子”,这颗“连体小珠子”又可以看成是由一个大珠子和新的“连体小珠子”组成的……这样一直下去,最后就可以化归为两颗珠子的移动。在这个过程中,1、2、3号杆作为“起始站”“中间站”“目标站”的状态是动态变化的。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