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经过五个性心理发展阶段,但他证实,还存在几个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心理发展不是建立在性本能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人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埃理克森称这样的发展为心理社会性发展。他确信,个性发展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在青春期之后就停止了,有许多重要的发展变化发生在青春期之后。因此,他提出了贯穿整个人生的八个发展阶段和著名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埃理克森认为,人的发展在各个阶段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每个发展阶段都可能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一种结果是获得相应阶段的积极属性,另一种结果是获得相应阶段的消极属性。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是克服这两种相反属性的矛盾和冲突,获得相应的积极属性、避免消极属性。埃理克森认为,所有发展任务的完成都在前一阶段得到准备,在后一阶段进一步进行。成功地完成前一阶段的任务,就为完成下一
阶段的任务打下基础。不能成功地完成前一阶段的任务,就很难顺利进入下一阶段。
埃里克森还指出,人的发展是在先天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发展既决定于个人能力,也决定于环境条件。健康的人在积极、有利的社会环境中能顺利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但是,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再健康的人也无法顺利完成发展任务。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会获得相应阶段的积极属性,就会成为有力量的人。埃理克森把这种人性的力量叫作基本的活力。有了这种基本的活力,人才能形成健康的人格,并从人格中获得力量,确保内部秩序的稳定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反之,如果无法完成各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就可能获得相应阶段的消极属性,就会陷入心理危机之中,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和软弱,并可能由于难以适应环境的要求而出现病态行为。
埃理克森称人生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为感觉阶段(0~2岁)。在该阶段的初期,幼儿处于自己和他人之间尚未分化的状态;对幼儿来说,感觉以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但是,通过吸乳这一口唇活动,幼儿建立了和母亲——
—环境之间的关系。当环境是前后一致、可
[作者简介]
[摘要]心理社会理论把人生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积极属性和消极属性。精神不健康往往是因为在以前各个发展阶段积累了过多的消极属性,
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缺乏或根本没有力量适应发展的要求。因此,应该帮助案主
努力获得积极属性、避免消极属性。
[关键词]心理社会理论积极属性消极属性临床社会工作
心理社会理论与临床社会工作
库少雄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库少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民族社会工作
理论探索《社会工作》学术版2007年第1期下半月
一、心理社会理论的基本内涵
11以预见的,即母亲用一贯的方式使婴儿得到食物、感到温暖和舒适时,幼儿就会体验到一种舒适、安全的感觉,就会对环境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就会把包括母亲在内的环境作为可以信赖的东西来接受。这样的儿童就形成了这一阶段的积极属性——
—信任,他们觉得这个世界里愉快多于不愉快,可预测的东西多于不可预测的东西。他们也认为自己对环境有一定的控制能力。结果,他们就会获得这个阶段的基本活力——
—希望。反之,如果环境不可信赖,就会引起婴儿的怀疑、恐惧和不安,他们就不能放心地接受不断出现的新事物,其发展就会受到障碍。
第二个阶段——
—肌肉发展阶段的结果或者是积极的属性——
—自主性,或者是消极的属性——
—羞怯与疑惑。2~4岁的儿童正在发展一种“我”的感觉。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忘记儿童在“可怕的两岁”时的自主性——
—儿童拒绝父母、坚持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像弗洛伊德一样,埃理克森发现,父母在训练儿童大、小便时与儿童之间的冲突可能使儿童感到一种深刻的疑惑和羞愧,使儿童对他们自己的自主性产生基本的怀疑。因此,在这个阶段,不要对儿童过分生硬、不要惩罚他们、让他们有自主感是很重要的。埃理克森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在其社会生活中经历的任何重要问题都可能引起他们高度的自我怀疑以及一种关于自己的疑惑感和羞怯感。只有克服疑惑和羞愧,儿童才可能获得这一阶段的基本活力——
—意志力。
第三个阶段——
—运动阶段的发展结果或者是积极的属性——
—主动性,或者是消极的属性——
—内疚。4~6岁的儿童常常使用他们刚刚获得的性在邻里、幼儿园和其他集体场合走动。他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游戏活动,并表现出对成人世界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行为。而那些受“羞怯、疑惑”困扰的儿童不能自信地进入这些场合,不能像其他同辈伙伴一样完全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这样的儿童会为自己的而感到一种“内疚”。只有克服内疚、形成主动性,儿童才可能获得这一阶段的基本活力——
—目的性。
潜伏阶段(6~12岁)为孩子们发展“勤奋”或“自卑”的属性提供充足的时间。这一时期儿童已经能够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并通过有组织的教育掌握知识,开始完成各种作业、学习各种技能,能力感和成就感变得重要起来。那些在前几个阶段获得了“信任、自主、主动性”的健康儿童,在这一阶段会更顺利地建立新的关系、参加新的活动、学习新的技能。他们为了获得能力和成就完全可能获得这一阶段的积极属性——
—勤奋。而那些不信任这个世界、对自身充满疑惑、心怀羞愧和内疚的儿童很可能反复经历失败,这可能使他们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只有克服自卑,儿童才可能获得这一阶段的基本活力——
—自信。
“同一性”与“同一性扩散”是青春阶段(12~18岁)的两种极端属性。同一性(对自身角色的清醒认识)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意识——
—既知道自己的长处与力量,也知道自己的弱点与不足——
—是这一阶段的积极属性。只有获得了这种积极属性,年轻人才能处理好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才能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而这一阶段的消极属性——
—同一性扩散(对自身角色模棱两可的感觉)使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他们可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在人际关系(包括两性关系)中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只有克服同一性扩散、获得同一性,年轻人才可能获得这一阶段的基本活力——
—忠诚,即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保持忠诚的能力。
成年早期(18~25岁)的两个极端属性是亲密与孤独。这个时期,年轻人的中心任务是建立并维持一种深刻、持久的社会关系。一个没有形成这种关系或只能形成一种表面上的社会关系的人,心理上是与别人分离的,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埃里克森认为,最重要的亲密关系是与异性配偶的性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义务,因此,这一时期生活的主要特点是家庭生活。青年男女应该有能力相互信任,共同分担家庭生活和工作的责任,分享文化娱乐活动带来的乐趣;这就需要青年们继续巩固他们已经获得的自我同一性,并发展共享的同一性;否则,他们就可能因为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而丧失自我,就不可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和亲密感。只有形成了这一阶段的积极属性——
—亲密,才能获得相应的基本活力——
—爱。相反,心理上的孤独、寂寞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因素。
成人阶段(25~30岁)两种矛盾的属性是繁衍与停滞,人的发展任务是发展繁衍性,以恰当的方式回报曾经养育过他们的社会,完成任务之后产生的基本活力是关怀:一个健康人应该具有的对工作、理想和孩子的爱。
繁衍的一种形式是生养孩子、做好父母,这是健康
12人格成长的一个阶段。繁衍还包括一个人在工作和其他活动(例如,写作、绘画、参与社区服务)中的生产和创造,包括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因此,没有孩子的人也可能获得繁殖感和关怀的活力。如果一个成年人没有生产感或创造感、无法回报社会,那他就可能失去生活的情趣。尽管他会继续努力为自己服务,但他的成长却“停滞”了。停滞的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沉浸在个人的小天地之中,像小孩一样只关心自己,即所谓“自我关注”。只有完成繁衍的任务,获得“关怀”这种基本活力,个人才能克服“自我关注”的倾向,才能不仅关心自己和家庭成员,而且关心社会上的其他人、甚至整个人类的幸福。
埃理克森称最后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为成熟阶段,其两个极端属性是自我整合与绝望。自我整合的人能获得这个阶段的基本活力——
—智慧。
自我整合的人对自己已经走过的生命历程有一种满足感,有一种人生是有意义的感觉。当死亡向他们走近时,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已经与新生代的生命融为一体,有一种归属于一个更广大的文化和世界的感觉。他们收获了人生的哲理与智慧,体验到一种完美,因此,他们视死如归。但是,如果一个老人感到自己选错了人生之路,错过了重要的良机,不承认过去生活的价值,想重新开始又为时过晚,那么他就会怀疑生命的意义,绝望、厌倦就可能产生。(林崇德,1995;张春兴,1994)
埃理克森是最先提出人在性成熟之后继续发展的理论家之一,他的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对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类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也为我们以发展的观点研究人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框架。案主的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在以前各个发展阶段积累了过多的消极属性,没有获得相应的基本活力,当他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时,缺乏或根本就没有力量适应发展的要求。请看以下案例。
我是跟着祖母长大的。祖母经常发脾气,动不动打我。我很怕她,与她在一起总感到不安全,把门关上后才觉得好些。我只有与妈妈在一起时才感到真正的安全,可是妈妈白天要出去工作,不可能陪我。
我从小就胆小、自卑、怕人,尤其是怕生人;在人多的地方不敢说话,甚至连人多的地方都不敢去。
从小学到高中我没有什么朋友,有两个稍微相处得好些,可那也只能叫同学,不能算朋友。记得小学时,每到开学前我都害怕,很担心,胸口隐隐发疼。我渴望有朋友,但交上朋友不久又觉得厌烦。我很喜欢与我的同班同学小玉在一起。我们在一起时什么话都说,我觉得挺开心。我现在还常常梦见她。上六年级重新分班时,我们分开了,我们找到班主任,要求分到一个班,班主任不同意。我很伤心,回到家里嚎啕大哭,要求妈妈去找老师说情。妈妈告诉我,现在的班主任教书有经验,而我想去的那个班的数学老师同我们家关系不好;于是我又感到害怕了。我们没有在一班,我真的很伤心,我觉得自己背叛了同学。从此,下了课我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一起玩,我觉得那样对不起小玉;我常常一个人坐在教室里。
上初中时,我和小玉又在同一个班。我发现她好像不愿意同我一起玩,她同其他同学出去玩的时候从来不叫我,我有些伤心,但似乎不生气,我只是怪自己。
上初二那年,我第一次来月经。我不知道怎么会这样,感到十分害怕,哭了好几回,也很忧虑。我感到自己是那么孤独和无助,我没有兴趣玩,不想说话,也不想吃饭。母亲告诉我,那是说明我长大了。我说,我不要长大,长大真可怕!
从那以后,我觉得自己完全变了,没有开心过,总是感到郁闷和颓废。我感到快乐离我很遥远很遥远,同时也感到很迷茫: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想,如果人来到世间是为了经受痛苦,又何必来到这个多事多非的世间呢?现在,到处都说竞争,实际上也是相互残杀,强者消灭弱者。我是一个弱者,那么没有能力,终究是要被消灭的。
我怀着希望上高中,上高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学做人,二是学知识;但是,这两方面我都败得一塌糊涂。我对自己毫无信心,如果我的学习很好,我就能找回自信。我知道,到这个学校读书的同学,都是每个学校的尖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从小开始培养,多才多艺。我自惭形秽。成绩不怎么好,也没有特长,但我还是应该努力。我很容易担心。上完第二节课,就开始担心吃中饭时人多拥挤,买不到饭菜。上完下午最后一节课,我又担心洗澡。还在上晚自习,我又盼望下课;晚上睡觉又为明天担心。这使我整天都处于紧紧张张的状态,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不好。班里的同学不愿和我在一起,我就像一个小丑一样。我感到害
二、在临床社会工作中的运用
13怕,看到别人的学习成绩好,我害怕;看到别人在学习,我也害怕。我知道,这是嫉妒;我似乎成了一个不道德的人。
其实,我是一个小心谨慎的人,我怕自己会做错事,也怕别人说我不好。我总是常常提醒自己要小心,但还是做错。我和同室的阿芳和阿英比较好,但阿芳说她不喜欢上铺的阿英。那天,我和阿芳约好一同去食堂吃晚饭,后来把这事忘了。因我要去洗澡,怕赶不上开饭时间,叫阿英帮我打饭。当我想起与阿芳说好的事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我真后悔,也感到自己对不起阿芳。自此以后,阿芳果然疏远了我。我知道,我不配同她交往,换了别人,也会为我的行为感到不齿。我做事又自私,又优柔寡断,谁同我在一起都会讨厌我。
一次考试后,小如问我考得怎么样?其实,我感觉挺好,但我怕自己说好而公布成绩时又不好;于是,我说考得不好。分数公布后,我的成绩不错。小如知道后很生气,说我欺骗了她。我觉得其他同学都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我是一个无耻的小人。那天晚上,我几乎整个晚上都没有睡着,感到十分懊悔,还想到了死。我想回家,想不读书了,但又感到对不起父母。(杨权,2003)
显然,
“我”已经度过了埃理克森所描述的前5个发展阶段,而且几乎形成了每一个阶段的消极属性。“我”十分不幸,在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就形成了“总感到不安全”的消极属性,这种属性不可能使“我”相信这个世界。“胆小、自卑、怕人”几乎是消极属性“羞怯、疑惑、自卑”的同义词。这些属性使“我”无法自信地适应新环境、发展社会关系。
“我觉得自己背叛了同学”是典型的内疚。上高中之后,
“我”仍然无法通过提高学习成绩克服自卑、找到自信。结果,“我”经常处在担心害怕当中,虽然处处小心、时时提防,但仍然不断出错,对如何与同学相处一筹莫展。消极属性的积累、基本活力的缺失,使“我”陷入了更深的自卑、内疚、孤独和恐怖之中,退学甚至死的意念油然而生。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埃理克森认为,不管年龄的大小,人都可以在两种极端属性之间来回运动,这样,就可以通过以后的努力来改正以前所发展起来的消极属性。在此,我们找到了临床社会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例如,可以通过接受适当的教育、指导或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消除案主已经获得的不信任、羞愧、
疑惑、内疚、自卑、同一性扩散等消极属性,形成相应的积极属性。
就上述案例而言,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取得“我”的信任而帮助“我”逐步信任所处的环境,减轻对环境的担心和害怕。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帮助“我”克服羞怯和自我怀疑,发展自信心和说话、交往的能力。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帮助“我”表达自己的情感。此外,还可以在新的环境中鼓励、支持“我”做一些力所能及、能获得成功的事情。这样,随着能力逐步提高,“我”就有可能克服自卑和自我怀疑,而向积极的属性例如自主、主动和勤奋的方向发展。随着能力与自尊的提高,
“我”极有可能发展出自身的同一性,例如,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与他人建立积极的关系等等。这样的转变与发展是十分耗费精力与时间的,需要社会工作者具备充分的耐心和技能,但是,它能使一个人获得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社会基础,繁衍与自我整合的成人生活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显然,根据埃理克森的理论,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案主从各个阶段的消极属性向积极属性转化,以完成各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5-38页.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389页.
[3]杨权.认识抑郁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183页.
ThePsychosocialTheoryandClinical
SocialWork
KUShao-xiong
(CollegeofEthnologyandSociology,South-CentralUniversityfor
Nationalities,Wuhan,Hubei,430074)
Abstract:ThepsychosocialtheorydividesthelifespanintoEigtstages.Ateverystageonemaygainpositiveornegativeattributes.Theaccumulationofnegativeattributesmaycausementalill.Clientsshouldtryhardtogetpositiveattributesandavoidnegativeattributes.Keywords:thepsychosocialtheory;positiveattributes;negativeattributes;clinicalsocialwork
编辑/杨文俊
14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