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考化学解题思路大集合
2025-09-26 18:14:16 责编:小OO
文档
中考化学解题思路大集合 

一、各题型答题技巧及注意事项

1、选择题:

(1)为了避免出现“明明想的是A,却写了B”或者“涂答题卡时涂错”等类似的情况发生,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先勾选项前的字母,再在括号里填上已选字母,涂卡时核对无误后填涂,即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2)务必看清楚“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题干要求;

(3)遇到不会的题,先排除有把握的选型,再圈题号,回头检查时再做一遍;

(4)选择填充题的D选项,模仿正确选项或者修改错误选项。

2、填空题

(1)化学用语包括:化学式,离子符号,元素符号,化合价。看清楚“名称”和“化学用语”;

(2)填写比例时不化简也可以,看清楚“元素质量比”和“分子个数比”或“原子个数比”。

3、实验探究题(建议最后写)

(1)先弄清楚实验探究的目的,即“对象”是什么;

(2)做题三步走:一步30秒通读全文,二步填写答案(不会的跳过),三步回头看资料,把空着的填上,从头到尾顺一遍(三步走完依然有不会填的就过,最后全部做完时再来填写,千万别空着);

4、计算题

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物质对应的质量(只能带入纯净物的质量进行计算),中考计算题的数字往往很容易计算,若再考试过程中发现很难算,请按照以下步骤检查:①查看方程式是否正确(化学式、配平、箭头、条件)②相对分子质量是否正确(很容易漏掉乘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③是否忘记乘以浓度或者质量分数

几种常见的问题:

(1)求样品中A的质量分数=(A的质量)/(样品的质量);

(2)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总质量-沉淀-气体),注意,溶液总质量即为加入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

(3)表格类的题目一定弄清楚“一个烧杯”和“几个相等的烧杯”

二、各个知识点答题技巧

1、判断元素化合价

被判断元素不能用口诀,其余元素使用口诀,遇到原子团时将其看作整体更方便。

2、图像类(“三点”:起点、拐点、终点;“二坐标”:横纵坐标的意义)

(1)“反应时间”是指化学反应已经开始了,“加热时间”化学反应往往还没开始,要预热一段时间,反映在图像中会有一段“空白”;

(2)纵坐标为pH值时,看准烧杯中的物质,若为酸性,起点小于7;

(3)溶质的质量:溶于水的那部分溶质才能计算质量,未溶解和沉淀的都不算;

(4)溶液的质量:减掉“沉淀”和“气体”;

(5)多种物质混合时的反应顺序:有酸或碱参与的反应优先,最强的金属与最弱的先。

3、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反应条件:题干中给什么就写什么,不要怀疑对错;

(2)生成物或者反应物的推测原则:根据元素守恒推测,通常为常见的化学式;

(3)若是按照复分解反应的规则书写时,注意要满足其发生条件:沉淀、气体、水。

4、物质鉴别

有不同现象即可,现象包括:颜色、沉淀、气体、固体溶解。

5、除杂

两个原则:不可除去主题物质,不可引入新的杂质;可燃性气体除杂时不可点燃。

6、溶解度曲线

(1)物质的溶解度只有在注明温度下才有意义;

(2)“提纯”或“得到”某物质,对应的方法为①降温结晶(上升线)②蒸发结晶(水平线);

(3)物质溶于水吸放热现象:①升温:氢氧化钠、浓硫酸、氧化钙②降温:铵;

(4)比较晶体析出质量大小时,只有在“溶液质量相等且饱和”的条件下才可比(上课常说的“一杯水”、“一桶水”);

(5)饱和溶液降温时,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上升线坐滑梯,下降线平移。

7、流程图

(1)操作名称:过滤、蒸发(玻璃棒的作用);(2)可回收的物质:看箭头进出;(3)研磨、粉碎的作用: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4)“过量”、“足量”的目的是:保证、除尽某物质,或使反应充分(反应后固体、溶液成分)

8、推断题(推完之后再走一遍)

(1)五种物质类别:单质(H2、O2、C、Fe、Cu)、氧化物(CO、CO2、H2O、H2O2、Fe2O3、CuO、CaO)、酸(HCl、H2SO4、H2CO3)、碱(NaOH、Ca(OH)2)、盐(Na2CO3、CaCO3、CuSO4、FeSO4、NaHCO3);

(2)涉及到高温的反应:①冶炼金属:具有还原性的物质CO、C、H2;②煅烧石灰石;③联系C、CO、CO2的反应:C + CO2 = 2CO;

(3)特别关注“1变2”的箭头:

①过氧化氢分解②碳酸钙分解③碳酸钠生成水和CO2④水电解⑤碳酸分解

(4)连线最多的常为酸或水;

(5)回忆酸碱盐的性质:①酸:与活泼金属、与金属氧化物、与碱、与盐;②碱:与非金属氧化物、与酸、与盐;③盐:与酸、与碱、与盐;

(6)回忆金属的性质:与氧气、与酸、与盐。

(7)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分、置、复(CO2与碱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CO冶炼金属也不是置换反应)。

9、第21题:注意看准“制取装置”、“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10、气球变大

(1)产生气体:生成H2、O2、CO2;(2)温度升高:反应放热或者物质溶于水放热。

11、气球变小

(1)吸收气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2,铁生锈消耗O2;(2)温度降低:碳酸铵溶解吸热。

12、温度升高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氢氧化钠溶解酸碱中和
浓硫酸稀释氧化钙与水
摩擦生热碳酸钙与稀盐酸
锌与稀硫酸
13、温度降低:铵溶解,加冰水(物理变化)。

14、放置在空气中变质

考虑空气中能反应的成分:O2、CO2、H2O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铜生锈O2、H2O、CO2

质量增加
挥发性

(质量减小)

浓盐酸铁生锈O2、H2O

浓氨水氢氧化钠CO2

酒精氢氧化钙CO2

吸水性

(质量增加)

氢氧化钠碱石灰(NaOH、CaO)H2O、CO2

浓硫酸CaOH2O

15、金属类题目(先排序,再做题)

(1)反应顺序:活动性最强的与最弱的先反应;

(2)生成等质量的氢气,消耗金属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越大,消耗的质量越多。

16、描述现象

固体固体完全消失、固体部分消失、有固体析出、颜色变化
液体溶液变浑浊、产生沉淀、颜色变化
气体产生气泡
17、书写操作步骤:取样→加入某种试剂→观察现象

18、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单质最后配(先在单质前面配上分数,然后两边同时乘以相同的倍数去分母)

19、微观反应过程:先“约分”,再配平。

【温馨提示】学习是一种成长,思考是一种智慧,反馈是一种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智慧的你懂的分享,帮助更多朋友成长。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取消允许

取消允许

知道了

长按识别前往小程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