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语文《爱莲说》说课稿及教案
2025-09-26 23:42:26 责编:小OO
文档
《爱莲说》说课稿(附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又要求弄清文章中段与段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怎样由一物写到另一物,而这一要求本课中有很好的体现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重要作用,因而地位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论。

结合该课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还应该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四、说教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五、学法引导

我采用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直接导入,激发情趣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接着提出问题: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学生能够答出是——莲花,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问,你们想到了什么?

有的学生会想到:(1)莲花的特点是什么?(2)课文为什么要写莲花?……

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老师要给以鼓励,借此契机教师导入,本文写莲花的什么?同学们想知道吗?那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这时我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意图:通过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释题

教师交代题目中“说”是一种议论文体,把握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花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说”是一种文体。

(二)、赏析课文,整体感知

首选教师播放原文配乐录音,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个思考题,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

1、作者怎样描写莲花的形象?(用文中七个短句回答)

2、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3、本文主要是对莲花的赞美,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意图: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是否明确了呢?让我们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指两名学生读生点评;齐读

接着指导学生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并进行板书。

由于教师指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朗读课文,使学生掌握了本文第一段“莲”的形象;第二段用菊和牡丹作陪衬。这样,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了重点部分重点讲解。

意图:在阅读课文当中体会短文的语感和情感,掌握骈散结合的句式特点。

(四)、精读课文,深化明理

分别回答以上三个思考题

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汇报,他们之间对问题的补充,掌握了作者不是为了单纯写莲花,而是借莲花自况抒高洁的品格,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同时为了突出莲,又用菊花和牡丹作陪衬,这种写法叫衬托。

意图: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回答让同学们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知识迁移,拓展思考

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三个思考问题: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

2、“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3、试比较《爱莲说》和《陋室铭》在写法上有何相同之外并具体说明

意图: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前两道题,掌握衬托的两种方法,第3道题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即托物言志的写法骈句句式特点;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会运用。

总结:指名学生归纳概括“你是怎么学的?领会了什么思想内容?掌握了哪些写法?”

意图:一方面是对文章内容的检查,另一方面,又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对学生而言,同时也是一种信任,学生有了这种信任感,将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能力,能激发出更强的成功欲,从而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七、说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 ——— 隐逸者

(正衬)

莲 —— 君  子

牡  丹——富贵者

(反衬)

我这样设计板书,直观形象,从教学需要出发,醒目地突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脉络清晰,突破难点。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爱莲说》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理念,这次教学设计力图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托物言志及衬托两种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对古文语言的感知能力及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赏析的过程中,通过作合、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显示描写莲的诗文)

从我们的积累中可以看出,对于莲的描写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各个时期都有,而且诗词歌赋各种文体都有,那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什么会极尽笔力地描写莲、赞美莲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来了解莲被千古称颂的原因。

(二)新课

1、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学堂,世称濂溪先生。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在任南康太守时,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并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2)重点实词

可爱者甚蕃 (  )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陶后鲜有闻(   )   不可亵玩焉(     )       不蔓不枝()

2、品读欣赏

(1)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与朗读

朗读指导:描写莲的语句读时要悠扬中透着赞美,第二段多议论注意读出作者赞美或讽刺的感情。

(2)经典语句欣赏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讨论进行赏析)

教师明确:作者寥寥数语不但写出了莲不群的花貌,更突出了它卓然的花品。读到此我们已经感到作者描绘的俨然一位气质儒雅、品格不凡的君子。

3、探究与感悟

(1)作者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明确:菊花不在春夏与百花争艳,却在万花纷谢后的秋天傲然开放,独吐幽香,菊花的这种“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不正是陶渊明“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时俗的人格写照吗?

(2)牡丹为何是富贵者的像征?世人盛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通过多媒体展示描写唐人"盛爱牡丹"的诗句:“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唯有牡丹真国色,开花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凝)”。通过这些诗句使学生了解当时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世人纷纷追求奢华的这一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完成此题。)

教师小结 :作者在文中表面是写人们对三种花的喜爱,实质是写人们对三种人生理想的选择。是在用隐逸者的消极避世和富贵者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君子的倚世、不慕荣利的可敬可赞。

4、课堂总结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的不只是周敦颐高洁傲岸的人格,也不只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你们更应该学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诗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一切,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笔底的文章才会芳香四溢。

四、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托物        言志

菊 ——— 隐逸者

(正衬)

莲 —— 君  子

牡  丹——富贵者

(反衬)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