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中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三单元测试02统编版(含答案)
2025-09-26 23:36:57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三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  )

A.依法行政    B.依法执政    C.依法治国    D.依宪治国

2.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下列关于中华法系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

②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

③中华法系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④中华法系是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君主权威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一位哲人曾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一名言说明(  )

A.社会生活中必须有法律

B.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

C.重要的法律由国家制定

D.公民都会自觉接受法律

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即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我国当代的法属于(  )

A.奴隶制法    B.封建制法    C.资本主义法   D.社会主义法

5.“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这条被古今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说明(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科学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C.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依法治国

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6.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启示我们必须(  )

①坚持中国党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领导地位

②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③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④坚持法律至上,切实尊重法律权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包括(  )

①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坚持中国党的领导

④使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一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有(  )

①以为统帅

②以法律为主干

③包括行规、地方性法规、执行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

④由相关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统一整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在世界法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出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法系。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在中华民族法治文明中寻求历史的智慧,于世界法治文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表明在当代建设法治中国应当(  )

①汲取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

②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③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公民树立法治思维

④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善治的理念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理论支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良法是前提。良法必须能够(  )

①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更好地体现全社会共同意愿

③实现好维护好全体公民的利益

④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权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截至2019年2月,全国31个省份均已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与此同时,有30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服务补贴制度,29个省份建立了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和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各类津补贴共惠及3 000多万老年人。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②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③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

④国家尊重公民权利,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全民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加强法治建设的着力点是(  )

①增强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

②提高制度建设的质量

③规范行政权力运行

④保证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近年来,H市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和“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系统梳理职责权限,划定行为边界,减少审批及各种变相审批事项,把该管的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H市此举旨在打造(  )

①权责法定的

②执法严明的

③公平公正的

④廉洁高效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对漫画《“诚信”干部》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为民服务,收些费用并不为过

②权力一旦失去监督,极易产生

③工作人员应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

④部门应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19年《工作报告》指出,要进一步缩减市场准人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审批事项和环节应减尽减,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这体现(  )

①注重服务,弱化市场监管

②简政放权,深化行政改革

③理顺与市场的关系,切实转变职能

④以“事中事后监管”替代“事前审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在“国家日”到来之际,某校开展了“在我心中”宣传活动。在活动现场,发现多数同学对的知识懵懵懂懂,还仅仅停留在单薄的教科书话语上,观念也十分淡薄。如果你也存在类似情况,今后的打算是(  )

①认真学习,深入领会知识

②把作为主要学习任务

③自觉参与的普及教育活动

④把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科学立法是前提。科学立法意味着,对立法项目开展立法前论证,下基层,听,延长立法链条,让走出“闺房”的法律法规更加为群众所熟悉。只有科学立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有章可循。科学立法要求(  )

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②行使决定权,完善国家法治体系

③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

④监察机关依法行使监察权,维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4月15日是我国法定的“全民教育日”。某班同学通过参加“全民教育日”活动,增强了维护的意识,进一步明确了公民在维护方面的义务。为此,公民应当(  )

①严守所了解的国家秘密

②在网络上随意发布危害的信息

③及时报告危害的线索

④为维护个人利益,作出危害的行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长在向全国所作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让群众点外卖更放心”“将心比心对待群众信访”,字里行间让百姓感受到温暖;“法治社会谁都不能任性”“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法不能向不法让步”“违法者必须为恢复受损公益‘买单’”……语句振聋发聩,彰显法律的公正与威严。

材料二 人民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是法治国家的主人。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中国才能形神兼具,行稳致远。

(1)结合材料一和“法治社会”的知识,分析建设法治社会的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推进全民守法”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筑牢法治社会基础。

20.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2018年8月,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依靠法治,更加需要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019年2月,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成立以来,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重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和委员会各协调小组、成员单位履行责任,积极作为,推动委员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委员会确定的年度工作任务基本完成,学习宣传教育落点实、效果好,一批涉及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司法改革蹄疾步稳,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深化,全面依法治国迈出新的步伐。

结合材料并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第三单元测试

答案解析

一、

1.【答案】C

【解析】依法行政,党坚持依法执政,A、B不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国首先做到依宪治国,是依宪治国不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D错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治国,C正确。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法系。据教材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制定成文法,并通过铸刑鼎、书竹简等方式传布法律;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政治生活的主导思想,强调礼法结合,①②说法正确。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③说法错误。中华法系是在中国古代法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法律文明,它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④说法错误。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重要性。题干的观点强调树立法律信仰,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表明公民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A、C不符合题意;B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D观点过于绝对化,错误。

4.【答案】D

【解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国的法属于社会主义法,故选D。

5.【答案】C

【解析】本题注重法治的重要性,A、D两项与题意不符;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B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坚持中国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必须坚持中国党的领导,正确地处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①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③④与题意不符。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①②符合题意;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③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8.【答案】D

【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为统帅,以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包括行规、地方性法规、执行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由相关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统一整体,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法治建设的相关知识。我们更应该在中华民族法治文明中寻求历史的智慧,于世界法治文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表明在当代建设法治中国应当汲取中华传统法治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①说法正确。“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我们应当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倡导公民树立法治思维,③说法正确。②中“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说法错误。思想道德建设不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中心环节,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④说法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③说法错误,正确的表述为实现好维护好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④说法错误,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权利不能随意扩大。良法必须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体现全社会共同意愿,①②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材料从一个侧面表明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我国人民民主是最真实的民主,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问题,②与题意不符;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④抹杀了民主的阶级性,说法错误。故选A。

12.【答案】D

【解析】建设法治就要不断深化机构和行政的改革,要依法全面履行的职能、完善依法行政制度体系、推动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提高行政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内涵。列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系统梳理职责权限,划定行为边界,体现了H市打造权责法定的,①符合题意。减少审批及各种变相审批事项,把该管的管好,该服务的服务好,该协调的协调好,体现了H市打造廉洁高效的,④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执法严明、公平公正,②③不符合题意。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法治的要求。我国是人民的,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①说法错误;漫画中强调的是某些人员的贪污,没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②③符合题意;部门应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的说法和题意无关,④不符合题意。

15.【答案】C

【解析】要坚决把不该管的事项交给市场,审批事项和环节应减尽减,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表明简政放权,深化行政改革,理顺与市场的关系,转变职能,②③符合题意。注重服务并不是要弱化市场监管,①错误。不能以“事中事后监管”替代“事前审批”,④错误。故选C。

16.【答案】A

【解析】题文中“多数同学对的知识懵懵懂懂,还仅仅停留在单薄的教科书话语上,观念也十分淡薄”,因此作为中学生,应该学习,了解知识,还要自觉参与的普及教育活动,增强观念,①③正确;中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说法错误;中学生的行为准则是很多的,不能以作为自己的唯一行为准则,④说法片面。

17.【答案】B

【解析】科学立法要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①③符合题意;没有决定权,②错误;④不符合“立法”这一要求,排除。

18.【答案】A

【解析】公民有维护、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作出损害的行为,①③正确。在网络上随意发布危害的信息;为维护个人利益,作出危害的行为,都是损害的行为,②④错误。

二、

19.【答案】(1)①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

②建设法治社会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人人友善、平等、自由和有尊严的和谐社会;

③建设法治社会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

(2)①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②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③要不断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解析】(1)本题考查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全民守法。

材料中的最高人民工作报告昭示了建设法治社会的必要性、重要性,据此回扣教材建设法治社会的意义組织答案即可。

(2)依据材料中“只有人人参与的法治才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可知,要筑牢法治社会基础需要人人参与的法治,即需要推进全民守法,因此,本题调动教材有关推进全民守法的相关措施并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20.【答案】①中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要坚持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②立法机关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不断完善以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依据。

③要坚持依法行政,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法治、责任、诚信。

④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保证司法程序和结果的公正,有效保护公民合法权利。

⑤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要推进全民守法,加强普法教育,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依法治国的相关知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国党角度,依宪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立法机关角度,突出强调立法方式和立法质量,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角度,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司法机关角度,要公正司法;公民角度,推进全民守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