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2025-09-26 23:40:16 责编:小OO
文档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据测算,十一五间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人民币。农村天地广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人文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倍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那么各地如何根据乡村的实情因地制宜地开发乡村旅游,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与大家一起探讨。

1、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

在中心城市周边开发乡村旅游有很大的潜力。从客源规模上看,城市居民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从旅游动机上看,大多数城市居民有回归自然、怀旧的心理,向往“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意境体验;从旅游活动实现的客观条件上看,城市居民有一定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周末和节假日),可以让其实现短程观光和短暂度假活动。

依托中心城市发展乡村旅游,要重点考虑乡村旅游产品的区位、特色、类型和功能等因素。第一,这类乡村旅游产品离中心城市的最佳距离不宜超过1小时车程,有良好的可进入条件。第二,应注重产品的自然性、观赏性、参与性、文化性、娱乐性,应进行多样化开发,以迎合城市人多样化需求,每个景点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企业实力进行特色化开发,以促成各景点间产品的互补性,防止产品的雷同。第三,城市周边的乡村产品类型和功能主要依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特色现定,有很大的灵活性,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产品类型主要有:观光型、休闲型、体验型、品尝型、购物型、游乐型、综合型等,功能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依托中心城市发展乡村旅游是国内外最为常见的一种模式。

2、以著名景区为依托的开发模式

首先,应明确其客源主要来自所依托的著名景区,有明显的“搭便车”现象,因而这类乡村旅游产品与其所依托景区的距离以近为佳。其次,应考虑其开发重点、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这类产品的开发应特别强调地方性和民族性,要在优美生态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突出本土文化,可以说这类产品的灵魂是民俗风情、民族风情和居民生活的文化提升和景观化。同时,这类产品应与其依托景区的产品类型形成互补性,要突出本身特色,比方说,如果其依托的景区为观光景区,则乡村旅游景点可重点开发度假、休闲、品尝、民俗于一体的景观;如果所依托景区侧重于度假休闲,则乡村旅游景点应着重开发参与、观赏、购买、娱乐、品尝、风俗文化等类型的产品。

这类景点的规模不宜太大,因为其客源通常只是其依托景区客源的一部分,关键是要突出特色,做出精品。

3、公司+农户

公司+农户型模式,是对具有旅游特色的村镇,通过引进有经济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的企业,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环境,指导乡村居民开发住宿、餐饮接待设施,组织村民开展民族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旅游者。

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实践中,高科技种养业成功地推出了“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其充分地考虑了农户利益,在社区全方位的参与中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在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这种模式依然实用,并可演化成“公司+农户”和“公司+社区+农户”两种模式。

“公司+农户”的模式通过吸纳社区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在开发浓厚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了社区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丰富的农事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丰富了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了真实的乡村文化。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不良竞争损害游客的利益。

“公司+社区+农户”的模式中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在湖南浏阳市“中源农家”,2001年成立“浏阳中源农家旅游公司”,负责规划、招徕、营销、宣传和培训;村委会成立专门的协调办,负责选拔农户、安排接待、定期检查、处理事故等;农户负责维修自家民居,按规定接待、导游服务、打扫环境卫生,现在全村53户农户农民中有40家参与旅游的接待服务,保证了公司、农户、游客的利益,同时村级经济实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改善了村里公路,增加了公共设施。

4、“+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游社”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乡村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自然和文化资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贵州平坝县天龙镇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就采用了这种模式(杨胜明,2003)。

具体的做法是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居,旅游社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天龙镇从2001年9月开发乡村旅游,到2002年参与旅游开发的农户人均收入提高了50%,同时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参与旅游的农户中有42%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并为农村弱势群体(妇女、老人)提供了旅游从业机会,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当地文化的真实性,使古老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

5、“农户+农户”模式

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户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有一定的顾虑,大多农户不愿把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他们更信任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并获得了成功,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示范户学习经验和技术,在短暂的磨合后,就形成了“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是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模式,但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

在湖南汉寿县的“鹿溪农家”,从2001年7月起开发乡村旅游,最初只有两户村民参与,在不到一年的旅游接待中,“开拓户”获纯得8000元,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到2003年全村30多户中有14户条件较好的农户参与旅游接待服务,还有不少农户为旅游提供特种家禽、绿色蔬菜、山里野菜、生态河鱼等农产品和参与民俗表演,逐渐形成了“家禽养殖户”、“绿色蔬菜户”、“水产养殖户”、“民俗表演队”等专业户和旅游服务组织,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形成了“一户一特色”的规模化产业,通过乡村旅游开发,顺利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