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水土保持规划的规划原则
2024-11-27 22:34:21 责编:小OO
文档


在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原则:将规划区域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分析该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如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副业等,以及水土保持措施中的梯田、坝库、林草等。研究这些要素的特点及其与整体的关系,以实现规划区域内最佳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相关性原则:水土保持各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例如,农林牧副各业生产之间、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等,这些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在规划中应深入分析这些关系,提出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的最优方案。
3. 目的性原则:规划中应体现水土保持目标,即获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不同的规划对象、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这三种效益提出相应的要求。
4. 环境适应性原则:水土保持措施的布局和实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外部配合条件以及规划中的治理措施布局和实施进度安排等。在规划时需考虑这些因素的适应性。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水土保持规划,通常体现在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等原则方面。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