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效应对挑战 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2024-11-15 20:27:03 责编:小OO
文档

2019年,我国外贸面临的国内外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复杂严峻。据海关统计,2019年1-11月,我国进出口总额28.5万亿元,增长2.4%。其中,出口15.55万亿元,增长4.5%;进口12.95万亿元,与上一年同期基本持平;贸易顺差2.61万亿元。

2019年,我国稳外贸、稳外资取得了哪些亮眼成绩?主要面临哪些挑战?《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如何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围绕以上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江学者、北大博雅特聘教授余淼杰。

余淼杰表示,2019年我国外贸外资的成果丰富,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绩。贸易总额或贸易规模稳中有进。2019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28.5万亿元。平均每月超过2万亿元。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会超过2018年的三十万亿元,贸易规模不断上升。

贸易结构得以不断优化。2019年,我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由欧盟、美国、东盟,变为欧盟、东盟、美国,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比重在上升。此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比重提升到29%。全年有望达到30%。民营企业的贸易活力不断增强,出口占比提升到51%。第一次出现民营企业的出口超过国有企业的出口。结构也得以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占比也达到了将近60%,具体是58.4%。同时,我国贸易高质量出口态势也逐渐得以提升。体现为2019年我国高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三高”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2018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为1390亿元,占全球的10.7%,2019年有望突破这一数字,足见我国吸引FDI取得了明显成果。

2020年我国在稳外贸、稳外资方面面临哪些挑战?

余淼杰指出,第一,尽管中美贸易协议第一阶段已经初步达成,将于近期签署,但是这并不代表中美经贸已经进入顺利发展的阶段。毕竟是在签订第一阶段的协议之后,美国依然对中国出口的3700亿美元的产品征收21%的高关税。中国企业对美国出口的不利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美国依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之一,也是最成熟的市场之一,如果有20%―25%左右的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的压力已然很明显。2020年中国出口面临一定的压力。

第二,即便中国加快向新兴工业国家出口,其有限的市场规模仍将对中国外贸带来挑战。而且将新兴工业国家培育成出口成规模的市场需要一段时间。

第三,外资方面的挑战主要在于中国不断上涨的劳工成本,使得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比较优势。进而导致外商减少对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甚至将已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工厂转移到其他国家。此外,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所以导致一部分企业离开中国,转移到其他经济体。

《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如何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

余淼杰认为,《外商投资法》商法合一是一项重大改革,也彰显了我国对外开放的诚意和力度。通过制定商法合一,使得外商企业真正跟国内企业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而且还通过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使得外商企业在未进入中国投资前享受国民待遇,然后不断缩小负面清单的长度,扩大外商对华投资的准入领域,一系列措施都显示出我国从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的根本转变。

同时,在商法合一中也明确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明确强调逐步有序开放外商投资我国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这些都是我国通过扩大开放防治中美经贸摩擦、防治国际贸易单边主义的具体举措。同时能够缓解外界对中国投资信心不足的问题。通过商法合一为企业提供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好地对接国际标准来抵制、缓冲我国劳工成本不断上涨的不利因素。详情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