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湘桂古道的那些事!】从阳龙山到熊村,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2024-11-03 05:30:39 责编:小OO
文档

有时候,我在思考: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答案,但至今未果:人生不停,折腾不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愿一生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就趁年轻力壮,勇敢地去折腾吧!如果折腾对了,有朝一日可能会成功;如果折腾错了,还是如今的碌碌无为,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想,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反地,我们的人生旅途中,还会增添许多有趣的经历,值得我们回味。无论你是处于求学阶段,还是已经步入社会,都应该具备多折腾的精神和思想准备。
读书、写文章、做学问、工作、上班,都是折腾的方式,甚至尽职尽责、追寻完美无缺、不甘人下、不满现状、挑战自我,也是一种折腾。每一个能够成就辉煌的人,都离不开折腾。只有经历过挫折、困苦,有过一次次的超越和沉淀,才有可能站在成功的制高点。
好吧,既然说到人生要折腾,那就继续折腾吧!这个周末,我和群友们一如既往地继续在徒步湘桂古道的路上折腾,这次我们从潮田走到了雄村(熊村),大致路线:两河沟、鸟岭村、阳龙山(圣天寺)、上下罗塘村、矮江村、雄村。一路上,万物复苏,桃花盛开,鸟语花香,风景宜人,让人心旷神怡!队友们欢喜雀跃,当然少不了好摄!我们经过的第一站便是阳龙山!
阳龙山位于大圩镇和潮田乡之间,海拔四百多米。这里植物茂盛,漫步其间,犹如走进森林氧吧!山中成片连绵的红枫如同一道靓丽的红色长城横亘于山岭之间,与青山绿树相印,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令人称奇的是山中竟然有近十座小庙分布山顶四周,至今仍然有香客前往上香,而山顶的镜子田(这次没能去成!)更是常年不枯,风景绝佳!
阳龙山,亦名驳乐山、驳鹿山,是临桂东乡的胜景。山腰有小寺,寺后奇石环列,绝顶有峰,危立俯视群山,合沓苍翠。嘉庆《临桂县志》记载“阳龙山,高六十丈,广四十里,顶有二池,旧《图经》云:唐玄宗以异国所贡白鹿赐僧元康骑归此。山前有池,水色绀碧,间有莲开五色交焕,谓之飞来莲。”关于驳鹿山,最早见于《后汉书•郡国》“始安郡记曰县东有驳乐山,东有辽山。”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均有载。
唐代,是佛教传入中国最辉煌的时期,桂林作为岭南重镇,其佛教也盛行于唐代,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在桂州城南建有善心寺(后名开元寺),并造塔供奉舍利子,名舍利塔。调露元年(679年),昭州司马李实在桂林西山观音峰摩崖造像,可见当时的桂林是岭南佛教胜地之一。据现存阳龙山遗址乾隆二十一年《重建观音殿碑记》、《白鹿禅师碑》所述,唐贞观年间(627—9年)已建有寺宇,与此同时,在这条古道上的海洋山另一端(在今灌阳洞井乡)也敕建了定林寺,两寺东、西遥相呼应,均为桂林东部湘桂古道上的古刹,湘桂两地香客朝拜不断,香火十分旺盛。
雍正《广西通志》和现存碑记,详细记载了白鹿禅师生平。话说唐武周时期(684—704年),临桂东乡张村有张氏一族,诞下一儿,取名元康,据传在襁褓中已能合掌趺坐,稍长即削发至长安龙泉寺。某一年,他回桂林省亲,闲暇中登上阳龙山,极目远眺,峰峦苍翠,蜿蜒起伏似龙形,心甚乐之,遂自号“阳龙野人”。开元初(713年),唐明皇李隆基巡幸安国寺,诏谕天下名僧法师修撰佛经,讲经论佛,唐明皇向众僧问道:“谁能宣讲解读朕的旨意?”元康向前奏道:“臣愿意。”于是,命他与师傅利涉法师共同对论,元康深解圣意,对答如流,唐明胡高孙皇十分感动,当即赐他为安国寺住持。越明年,唐明皇再次巡幸安国寺,召集僧侣500余人,一起观赏外国贡使献来的白鹿,白鹿走到元康面前即跪伏下来,皇上见白鹿与元康有缘,当即将白鹿赐予,自此称为“白鹿禅师”。开元末,元康乞归故里,居阳龙山,大兴土木,修建佛刹,名“白鹿禅寺”,后人改名“圣天寺”。(雍正《广西通志》临桂县全图之东漓村驿岭古道图!)
康熙二十一年举人潘毓梧,临桂东乡潘家村人,中举后多年不仕,常登阳龙山怡情抒怀,作《登驳鹿山》诗:
地阔天虚四顾山,无边风景迥尘寰。
层冈屈曲云烟里,一刹崔巍霄汉间。
鸟性不随禅性寂,钟声常共水声潺。
偶来揽胜恣凭眺,想见当年跨鹿还。
潘毓梧在崇尚自然和禅悟中,终于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迎来朝廷一纸任命,出任浙江义乌知县,遂了读书人的心愿。乾隆年间,国运昌盛,人民富足,湘桂古商道的贸易进入繁荣昌盛时期,临桂东乡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成为临桂县最富裕的乡。乡民尊崇耕读传家的儒家思想,又接受农商并举的观念,经济宽裕,读书人也日益增多,文风蔚然。其中,李氏家族更是富甲一方,族中文、武举人科甲联芳,出仕者众。曾有一位名叫李时雨的秀才,屡试不第,天长日久便淡泊了功名,潜心向佛又乐于经商,尽心打理祖上产业,闲时常行走在乡间,劝人向善又乐善好施,远近闻名。时值九九重阳节,他邀请一帮老秀才和挚友,登阳龙山,即兴赋诗一首:
九日风清爽,龙山适胜游。
楼藏青嶂里,树插白云头。
野鸟归筵舞,黄花解客愁。
一湾明月上,归韵自悠悠。
古代文人雅士,喜山乐水,放荡不羁。正是阳龙山幽美的环境,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写下了流芳千古的诗句。(嘉庆七年《临桂县志》阳龙山诗句!)在这里还得先说说关于湘桂古道的 历史 人文,因为广西地处岭南,古为百越之地,交通闭塞,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令“凿渠而通粮道”,始建灵渠,沟通湘桂水系,形成湘桂间交通水路。自宋代起,尤其是是明清两代,湘桂间民间商贸日渐昌盛,而湘桂水道年久失修,水运能力有限,维持官府漕运已属不易,大量的商品货物需经由陆路转运,地方官府为此组织开辟湘桂陆路商道,有上千年 历史 的湘桂古商道从桂林经灵川、兴安、全州往湘南,商道鼎盛期达500多年,被后人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到20世纪30年代,桂黄公路、湘桂铁路相继开通,新的交通途径取代了千年水陆古商道,随着岁月流逝,古道景观渐渐在人们视野中消失,古道 历史 渐渐在人们记忆中遗忘。据记载,坐落在湘桂古道上的大墟镇则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大墟古镇和熊村也是我们此行徒步必经的主要目的地!简单说说大墟古镇吧,据说在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福禄县将治所设于此,可见其为通衢之地。宋代,已成墟市,名芦田市,明设巡检司,清设桂林府同知官署。隋唐时期,朝廷对岭南的开发以及文化传播日益强化,南北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 社会 发展和民族的融合。当时,由湖南进入广西北部的古驿道分别是全州、灌阳、恭城三条主线,其中一条主线是从湖南永明县(今名江永县)过龙虎关进入平乐府恭城县,绕进灌阳崇顺堡(今观音阁乡、洞井乡)再穿越崎岖险峻的海洋山,溯牛溪河、潮田河过驿岭至大墟镇,然后走水路、陆路皆可入省城桂林,途中经过东漓村,往来客商常在此憩息。 历史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