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定经历过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 王国维身为文人,评论同行的诗词,既深入其中又能超然其外,因此能写得传神、观察入微。自古以来,评论诗词的人众多,但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却寥寥无几。
3. 王国维以境界来品评诗词,持公正、入木三分,评价精准,没有瑕疵。
4. 诗人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意境。王国维所讲的境界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高妙之处,他以高远的格局来判断诗词的高低,这种理念是前所未有的,开创了新的先河。
5. 王国维提到诗词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属于“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属于“无我之境”。
6. “无我之境”是在静中得到的,而“有我之境”则是由动到静中得来。因此,“有我之境”宏壮,“无我之境”则优美。
7. 在论述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后,王国维进一步阐述了写实与理想的辩证关系。文学作品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诗词歌赋更是凝聚了诗人的精华。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情景交融是现实与理想相互贯通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美德。
8.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也曾有过类似的观点:“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然情生景,景生情,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情景名为二,而是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
9.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样情景交融的诗句。当然,王国维所阐述的情景交融应是诗人情感的最真实流露,而非装腔作势、矫揉造作。
10. 情景交融往往通过一个字就能表现出来,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红衣枝头春意闹。”一个字就能展现出整个境界。王国维巧妙地引用了宋祁《玉楼春》和漳先的《天仙子》来以景传情,描述了桃李争春、花儿顾影自怜的景象。
11. 王国维在谈论太白的词时,更是独树一帜。太白的词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八字而已,却已包含了千古登临的意境。王国维认为太白的气象是包含在境界里的,近似于情境,但又有“清人心神,惊人气魄”的效果。
12. 豪迈的太白之语,自然少不了冯正中、李重光之句。
13. 张惠言曾在《词选叙》中说:“唐之词人,温庭钧最高,其言深美闳约。”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过于赞誉,更是直言只有冯正中才能担当此盛名(冯正中为南唐后主李煜老师,开创“以景写情”手法)。后来,他又以释迦牟尼、作比,高度赞扬李重光之词,对这位擅长辞令的帝王推崇备至。
1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论的词人数以百计,句句都是珠玑,堪称国学楷模。虽然王国维的境界不及历代词人之深厚,但他也不失为一个才学之士。《人间词话》虽然只有三十余页,但其中所包含的深奥之言,非胸罗万卷者不能道也。
15. 我们这些学识浅薄之人,只能略知一二,犹如管中窥豹。
下载本文